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P3

  ..续本文上一页实乃[安心]之术。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达磨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凡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14)如果把神秀的思想拿来与达磨所说相比较,可以发现,神秀的[住心观静]与达磨的[凝住壁观]实在没有多大区别。

  神秀的教师弘忍也是主渐修的,在《最上乘论》中,弘忍说:[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此磨镜说很容易使人想起神秀[时时勤拂拭]的偈句。二者说法有小异,思想无大殊,均有拂尘看净之义。

  如果按思想渊源说,神秀及其北宗的渐修法门,实更近于[正统]。但佛性思想的发展如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一样,虽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归根到底还要受到代的制约,因此,神会有可能把神秀及其渐修法门推到[师承是傍]的境地。

  三、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顿悟与渐修,从一定角度看,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修行方法,一个讲因缘见性,学有阶渐;一个主一悟得意,不落阶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二者又不无可相统一的地方,因为它们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而且常常是同一个佛教思想家或佛教宗派同时并用的两种修行方法。因此,渐修与顿悟,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渐修与顿悟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应该把这两种修行方法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考察(至于那种完全不假渐修的纯悟则应另当别论)。

  渐修与顿悟的统一关系,首先表现在二者的相资互济,相辅相成,假渐修以成顿悟,虽顿悟不废渐修。以历史事实为例:

  支道林是中土佛教史上倡顿悟之第一人,而他并不废渐修。在〈大小品地比要抄序〉中,支说:[神悟迟速,莫不缘分。分闇则功重,言积而后悟。]此谓之迟速在于众生根机之利钝,分暗根钝者,则用功德以渐进,既积至一定阶段而后可悟。实际上,不单支道林是这样,支、安、肇、还诸法师小顿悟均然,所谓七住之前渐进,既至七住则悟无生法忍,此分明以渐修与顿悟为佛教认识的两个阶段。

  竺道生以顿悟说著称于中土佛教界,而在竺道生的学说中,也不乏渐修的思想。慧达《肇论疏》引道生之论顿悟曰:[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悟不自生,必藉信渐。]此直言闻解之信修乃见解之顿悟的基础。其于这个思想,道生反对谢灵运以假知为不知的思想,指出:[以为苟若不知,焉能有信,然则由教而信,非不知也。]但此谓闻教信修虽非真知,但藉助于此,则可达到自悟、顿悟,故闻教信修非无日进之功。

  禅宗南宗更是以顿悟为一宗修行理论之纲骨,但全面考察惠能的佛性学说,亦非全然抛弃渐修。

  《坛经》中曾载有惠能论及众生若不能自悟,须觅善知识示道见性的话,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寻觅善知识示道见性,亦可视为达到顿悟前之修行,虽然在惠能那里,这种修行仅是一种方便设施,但从特定意义上说,惠能亦不反对顿渐相资为用。

  说渐修顿悟两种修行方法在中土僧人的修行理论中往往相资为用,相辅相成,这丝毫不意味著中土的佛教思想家是把二者等量刘观的。实际上,由于中土的佛性理论自晋宋之后一直是以一乘说为主流(法相唯识宗在短时间内的风行得势,并没能改变这一潮流),因此,在修行理论上多重顿悟,而视渐修方法为权便。用他们的话说,渐修与顿悟的关系犹如筌蹄之与鱼兔,假筌蹄以求鱼兔,鱼兔既得,则筌蹄可弃。

  据《高僧传》记载,竺道生有感于当时佛教界的[阐提无性]说与渐修说,潜思日久,遂彻悟言外,乃喟然欢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然,入理则言息。自经曲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15)此谓道生以言象声教为入理之筌蹄,未见理时,必须言津,既见乎理,何用言为,此犹筌蹄以求鱼兔,鱼兔既得,筌蹄何施!

  禅宗比道生走得更远,渐修这筌蹄作用在禅宗那里更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往往认为,渐修只是枉受历劫之苦,即便是三世精进修行,到头来也只证自心原来是佛,丝毫不添个物。他们以阿难侍佛三十年到头来也只是个多闻智慧为例,说明千日闻教信修,不如一日学道顿悟。作为结论,则是[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16)这与竺道生[得鱼忘筌]、[入理言息]的思想是遥相契合的。

  中国佛教在修行方法上所以注重顿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中国古代注重直观的传统思想有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像西方古代的思想家那样偏重于逻辑分析,而习惯于作直观体会。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有[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之谈,至魏晋时期,此种[得鱼忘筌]的直观体会更成为一代风气。时僧竺道生因之而有[得鱼忘筌,始可与言道]的说法。禅宗把顿悟见性作为一种最根本的修行方法,这与中国古代注重会意的传统思想也有密切关系。按宗密的说法,[经是佛语,禅是佛意]。中土佛教的特点乃在于禅,故自然多重直观会意、顿悟见性,所谓[阶级教愚之谈,一悟得意之论],实是中国佛教修行方法的一大特色。

  [注释]

  (1)《摩诃止观》卷一。

  (2)《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四八一页中。

  (3)同注(2)。

  (4)《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X续藏》第一一O册,第八六七页上。

  (5)同注(4)。

  (6)《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7)《筠州黄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八一页中。

  (8)《大涅槃经集解》卷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第五六九页上。

  (9)同注(8)。

  (10)《弘明集》卷八,《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第五十一页上。

  (11)《X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十五函,第五页。

  (12)同注(11)。

  (13)〈答志德法师问〉,《神会和尚遗集》卷三。

  (14)《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大正藏》第四十入册,第四O三页下。

  (15)《高僧传·竺道生传》,《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三六六页下。

  (16)《大珠禅师语录》卷下,《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四四三页下。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