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P2

  ..续本文上一页禅法。传统之禅学,称为如来禅。此禅有二个主要特点:一是以佛教经典为根据,宗密目之为[教内禅],后人或称之为[藉教悟宗];二是在修持方法上主渐修,惠能之前的楞伽师多属此列。祖师禅则反是:一是以教外别传为标帜,宗密称之为[教外禅];二是在修行方法上立直指心源,顿悟成佛。六祖惠能是这种禅法的实际创始人。

  佛教界、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惠能之前,有禅学而没有禅宗,禅宗始创于惠能。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在惠能之后,禅宗才具有较严格的组织形式和自宗之理论纲骨,此理论纲骨即是作为禅宗标帜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思想。

  禅宗[顿悟见性]的思想,既取道生、天台、华严、禅宗之顿悟说,又与诸家思想不尽相同。道生之顿悟,是于十住之后,金风心现而豁然开朗;天台、花严之说顿悟,又往往与[止观双修]和[离妄还源]的修行理论相结合;而禅宗所说的顿悟,主要不是指历尽诸多阶级,经过苦修证理之后的恍然大悟,而是指人们当下之每一念心,都可顿现真如本性,都可悟得无生之理,与次第修习了不相关。例如《坛经》曰:[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不假修习的顿悟思想自惠能首倡之后,就成为禅宗佛性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其中,素有嫡传之称的荷泽一系对它弘扬最力。宗密说:[荷泽宗者全是曹溪之法,无别教旨。](4)这固然无错,但曹溪之法,实假禅会而光大发扬,这也是事实。据宗密之《承袭圉》记载:[能和尚灭度后,北宗渐教大行,因成顿门弘传之障。……二十年中宗教沈稳。天实初,荷泽之洛,大播斯门,方显秀门下师承是傍,法门是渐。](5)可见,顿法重振之功,当归神会。

  神会之说顿悟,曾有一形象的比喻,叫做[利剑斩束丝]。当一个叫无行的弟子问神会:[众生烦恼,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历劫修行,犹不能得,云何龙女刹那心,便成正觉?]神会答道:[发心有顿渐,迷悟有迟疾。迷即累劫,悟即须臾。此义难知,为汝先以作事喻,后明其义,或可因此而得悟解。譬如一綟之丝,其数无量,若合为一绳,置于木上,利剑一斩,一时俱断。丝数虽多,不胜一剑,发菩提心,亦复如是。](6)

  神会之后,南宗势力逐步扩大,顿悟法门也逐渐成为禅宗的基本思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为佛教界所推重,进而衍为时代佛教之主流。

  考察顿悟思想的历史发展,从竺道生的一悟得意,到禅宗的直下顿了,尽管他们所说之顿悟含义不尽相同,但从入道成佛都是一刹那之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这一点上说是共同的。而造成这种相同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于互相抄袭或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于诸说都有一个相同的理论基础,都以理不可分为根据。

  道生这顿悟说,其源盖出于般若实相义,所谓实相,乃无相之相,诸法本体。所谓佛者,则[得本称性],[得本自然]。因为诸法本体是无相之相,故得本不可以形得,不可以言传,而贵在得意,因此,道生有[象外之谈]、[得意之说];又因诸法实相超乎象外,乃是一纯粹抽象之本体,其理实不可分,理既不可分,则得本悟体之慧不容有阶级次第之差别,故道生倡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可见,道生[不二]之顿悟思想,实是以理不可分的思想为基础。

  竺道生顿悟思想另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悟者自悟,这种思想与道生把涅槃学视为本性之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竺道生看来,佛性者乃含生类之本性,佛者则是反本得性之谓,故倡悟须自悟,与信修闻解不同。这种思想之进一步发展,为后为禅宗的心性之学开辟了道路。禅宗佛性说最核心的东西,是把实相、本性、真理,均诉诸一心。心、性、理等,名异而实同。即性即理即心,心外更无一物,所谓佛者,乃是本心本体本来是佛。能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此是真如佛。[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不可以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7)。也就是说,所谓直下顿了,乃直指自心为本佛,心体乃一包罗万有之整体,不可于心上更著一物,亦不可于心外另有所求。这种直下顿了说与竺道生的顿悟说虽然说法有异,其思想实质则无大殊。都是以理体(心体)为一不可分之整体为基础,进而认为对此一不可分之理体(心体)之悟非渐心顿。简单地说,这就是中土佛论中顿悟说的思想路数。

  当然,如果从理论上看,禅宗一道生[得鱼忘筌]说是不无差别的。在道生那里,顿悟说是从本体、本性之学出发的。因为佛性是一种抽象的本体、本性,因此,欲入欲见此本体,本体之理,非言教信修可及,唯有靠顿悟;在禅宗那里,从它们的有关论述看,是从[经是佛语,禅是佛意]入手,因为禅是佛意,故非闻教言传可得,而须忘言会意,遗教悟理。当然,这种区别也只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因为所谓佛意者,实而指本心本体本为是佛,不可于心体之外更求别佛,这种佛意背后,实隐藏著心为本体的思想,因此,归极而言,禅宗之顿悟说也是以本体说为根据的。实际上,不仅道生、禅宗是这样,考诸中国佛性理论,凡佛性思想属本体论的,修行理论上多重顿悟,天台宗是这样,华严宗也是这样。天台之实相,华严之一真法界,如果不经过最后的顿悟,是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的,因而也就不能超凡入圣,成佛得解脱。可见,本体、本性之学乃是顿悟说之根据所在。

  二、因缘见性与拂尘看净

  与顿悟相对的另一种修行方法是渐修。渐修的修行方法虽然在中土佛教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多数中国僧人亦不主张完全废弃渐修,且以渐修为入道成佛之基本方法者也不乏其人,因此,对于渐修的修行方法,也应考察、探讨和研究。

  所谓渐修,指通过逐步修行而转凡为圣、入道得解脱。在中国佛教史上,渐修说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诸多说法。例如有安世高一派的小乘禅法,侧重于数息观的精神修练;《四十二章经》所说的[为道犹所锻炼,渐深去垢,成器必好];有慧观的理本无殊,差别在人的渐悟说;有六朝时期诸僧人、论师所说的[已有正因,须待缘因];还有禅宗北宗的[拂尘看净,方便通经]说,等等。从对中土佛性理论的影响程度着眼,这里打算着重谈谈六朝时诸涅槃师的[因缘见性]说及禅宗的[拂尘看净]思想。

  涅槃师的[因缘见性]说,主要收集在《大般涅槃经集解》中。《大般涅槃经集解》涉及的问题虽多,但其中反覆论述的一个主题是:[既有佛性,何须说十二部经?][既有佛性,何须修道?]涅槃师们在回答这些问题过程中,具体论述了他们的修道观。

  《涅槃经》中有一著名的[七人渡河喻],僧亮解之曰:[七人皆具手足譬佛性,习浮者度,不习不度,譬修道也。]并说:[众生亦尔,皆有佛性,不修圣道,不得涅槃。](8)宝亮也说:[七人悉有手足,若不习浮,不能得度,众生虽有佛性,要久习缘因善,方乃得成佛。](9)这是一个很通俗的比喻,意谓七人皆手足,此喻众生悉有佛性,然有佛性不等于能自然成佛,还须学道修行,这有如虽有手足,若不学习游泳,终渡不了河一样。

  因缘见性的思想在南北朝时表现为讲阶级、重次第,如《弘明集》中说:[拔愚以四禅为始,进慧以十地为阶。](10)地论师以《十地经论》为依据,大讲修行之阶级地位。此一讲阶级、重次第的现象至天台圆教的出现渐趋消沉,天台虽讲止观双修,但其即空即假即中的圆融理论决定了它不会把渐修置于顿悟之上,至华严唱[初发心已过牟尼],渐修更被视为无足轻重之方便设施,至禅宗南宗立不假修习之顿悟法门,渐修地位就更微不足道了。

  与南宗假修习之顿悟法门相对立的是北宗的渐修学说。神秀渐修说与惠能顿悟说的分歧,早在他们于弘忍门下共和时便显示出来了。惠能著名的得法偈使他得到禅宗传法衣钵,而神秀为争衣钵所作的偈颂,也奠定了他日后的弘扬渐修法门的思想基础。

  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评述北宗的基本思想曰:[北宗意者,众生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昏尘,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故彼宗主神秀大师呈五祖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11)此谓北宗禅法盖以拂尘看净为基本特点。该文稍后,宗密更明确地说:[北宗但是渐修,全无顿悟,无顿悟故,修亦非真。](12)意思是说,北宗全主渐修,毫无顿悟思想可言。此说也许有些偏颇。盖神秀禅法,亦非全然不讲顿悟。例如,禅秀在《观心论》中说:[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须皓首?]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也说:[一念净心,顿超佛地。]这显然是顿悟思想。问题是神秀的顿悟,与南宗的单刀真入,直了见性不同,是通过种种方便后恍然大悟;加之,从总体上说,神秀禅法是以[时时勤拂拭]为特点,故总的说,属渐修法门。

  《坛经》,中载有志诚说神秀的禅法是[住心静观,长坐不卧];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也说神秀法的特点是[拂尘看净,方便通经]。这种说法是合乎实际的。考神秀之禅法,系以[住心静观]、[拂尘看净]为标帜,其后学基本上循着这条路子走,具体的做法是十六个字:[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13)这无疑均属渐修法门。

  北宗之渐修,实承接楞伽师之余绪。楞伽师从达磨始,就倡舍为归真,凝住壁观。《续高僧传·达磨传》曰:[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为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此谓[理入]的内容是[藉教悟宗],[舍为归真],具体的做地是[凝住壁观]。[壁观]者,…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