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萬象,怎麼能一概視而不見呢
爲此,他們又提出依他起自性說,亦即萬事萬物都是“依他衆緣”而起的,因此都是幻化不實,似有而非有。
在以“遍計所執自性”和“依他起自性”否定外境外法客觀存在之後,唯識宗又以“圓成實自性”肯定了“識”、“真如”、“佛性”的真實存在。“圓”即圓滿,遍于一切現象;“成”即成就,不生不滅,沒有變易;“實”即真實不虛。也就是說,盡管現象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但是作爲産生、成就這些現象的“識”或“真如”、“佛性”,則是真實不虛的。這個思想可以說是“叁自性說”的落點所在。唯識宗否定此岸世界的存在,目的正是爲彼岸世界爭地盤,如果連彼岸世界也否定了,那麼唯識宗乃至整個佛教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叁)華嚴宗
此宗因以《華嚴經》爲宗本,故名華嚴宗。又因此宗是唐代高僧法藏創立的,法藏曾被武則天賜號“賢首”,故又稱“賢首宗”。
華嚴宗既遠承地論、攝論諸師的學說,又批判地吸取天臺、唯識二宗的有關思想,經調和糅合,自成一個龐雜而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的核心,主要包括“法界緣起”和“圓融無礙”兩個方面。
所謂“法界緣起”,“法”指事物,“界”指分界、類別,“緣起”指隨“緣”(條件)而起。意思是說,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法界”隨緣的産物,“法界”是一切客觀事物的本原,一切客觀事物都是由“法界”派生的。
“法界”在華嚴宗的著作中,又常常稱作“一真法界”、“真如佛性”或“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此“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與天臺宗所說的佛性多有不同。天臺宗主張佛性具惡,但華嚴宗的“一真法界”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則是一個至純至淨的圓明體、本覺智,是毫無雜染汙垢的。因此,華嚴宗的“法界緣起”又稱爲“淨心緣起”。
所謂“圓融無礙”,也叫“無盡緣起”。這是說,“法界”與緣起的現象雖是一種體用關系,但體用之間並非殊絕懸隔、情同楚漢,而是體用全收、圓通一承,相人相即、圓融無礙。華嚴宗的這種圓融無礙理論主要體現在“四法界”“六相圓融”和“十玄無礙”的學說“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就圓融理論說,主要體現在“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之中。
所謂“理事無礙法界”,亦即認爲任何事物、任何現象都是“一真法界,,隨緣的産物,是理體之顯現。事物不能離開理體而獨立存在,如果主張有事物不是理體隨緣而起的,就犯了事在理外的錯誤;第二,每一事物都包攝理之全體,如果有事相攝理不盡,不包含理之全體,則犯了真理有分限之過失——而真理是不可分的。由此,華嚴宗得出結論,事即是理,理即是事,理事融融,圓通無礙。
在理事融通無礙的基礎上,華嚴宗更倡“事事無礙”。所謂“事事無礙,,指由于每一事物都包攝理之全體,因此,舉一塵而盡宇宙,舒一念而該九世。此事即彼事,此法即彼法,事事無礙,法法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渭“六相圓融”,是指華嚴宗把任何事物都分爲六種相狀,即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並認爲這六種相狀相互依存、互相製約、相人相即、圓融無礙。他們以房屋爲例,指出舍是“總相”,椽是“別相”,但舍不僅僅是舍,而且也是椽,因爲當人們說舍的時候,就包含著是有椽之舍,因此,舍即是椽;反之,當人們說椽的時候,就意味著是有椽之舍,因此,得椽即得舍,椽即是舍。這種理論,就其看到舍與椽亦即整體與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這一點說,無疑包含有辯證法的顆粒。但如果說椽即是舍,部分即是整體,那就不僅不是辯證法,而且是詭辯論了。
如果說,“六相圓融”理論多少透露出一點理論思辨的成分,那麼,“十玄無礙”則帶有更濃厚的神學色彩。“十玄無礙”的主要內容是論證一切衆生,本來都具足如來圓滿性德,只因迷悟不同,故有衆生與佛的差別,如果能體悟此圓融無礙的道理,稱性而起,即可成菩薩作佛。這既是“十玄無礙”的旨歸,也是華嚴宗整個圓融理論的落點所在。
(四)禅 宗
禅宗因主張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又因該宗以“傳佛心印”自稱,以覺悟衆生本有之佛性爲目的,故亦稱“佛心宗”。
禅宗是一個影響最大、而又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隋唐之後,禅宗幾乎成爲中國佛教的代名詞。據佛教史記載,該宗的創始人是南北朝時來華的印度僧人菩提達磨,其後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後開始分化爲南北二宗。北宗的領袖是神秀,其主要思想是“拂塵看淨、方便通經”,強調經教,力主漸修,晚唐之後,日趨衰落。南宗的代表人物是慧能,其主要思想是即心即佛,頓悟見性。由于慧能對傳統的禅學進行了一系列帶根本性的變革,故史上有“六祖革命”的說法。慧能雖然名義上是禅宗六祖,實際上是中國禅宗的真正創始人,因爲人們通常所說的禅宗,多指以慧能爲代表的南宗,因此下面著重介紹南宗的即心即佛、頓悟見性和解脫不離世間等思想。
所謂“即心即佛”,是指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諸法,原都不離自心自性,只是人們經常爲煩惱惑障所遮蔽,因此,不能了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如果人們了悟自心自性本來是佛,那麼,只要于自心上頓現真如佛性,即可成聖作佛,而不必向東向西四處尋覓。基于這一思想,禅宗主張直指心源、不落文字,認爲一切經教文字只是方便設施,坐禅修行也只是枉受辛苦,只要能做到“無著”、“無念”、“明心見性”,即可直人佛境,成聖作佛。
所渭“頓悟見性”,是指修行方法上注重心悟。因爲禅宗認爲佛不離自心,因此強調“道由心悟”。“迷”與“悟”是禅宗用以衡量凡聖生佛的一把標尺。在禅宗看來,迷即凡即是衆生,一念若悟,即聖即是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迷凡悟聖”。但對于如何悟,南北二宗看法不同,北宗主張漸悟,即經過一定的修行之後,逐漸覺悟;南宗則注重頓悟,用神會的活說,即“利劍斬束絲”,一劍之下,百念俱斷、煩惱盡除。後來慧海進一步發揮頓悟思想,指出“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希運更把它概括爲“無修無證、直下便是”,把頓悟思想推到極致。晚唐之後,“頓悟見性”思想幾乎成爲禅宗修行方法的“唯一法門”。
禅宗另一個重要思想是主張“解脫不離世間”。這個思想的正式提出和日益被注重,也是從慧能開始的。
禅宗初幾祖的作風,從總體上說,比較重林谷而遠人間。他們提倡獨處幽棲、潛形山谷,泯迹人間、杜絕交往。如初祖達磨,以深居嵩山面壁禅定著稱,二祖也以注重坐禅聞名,叁祖僧璨禅法的特點是“隱思空山,蕭然靜坐”。四祖道信更以山林是托,提倡“閉門坐”,教誡門人“努力勤坐爲根本”,五祖弘忍亦強調“棲神山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總之,慧能之前的幾代祖師均以獨宿孤峰,端居樹下,終朝寂寂、靜坐修禅爲特點。這種現象自慧能之後,就開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岩居穴處、潛心修行,慢慢發展到先識道、後居山,進而衍化爲既在紅塵浪裏、又在孤峰頂上的人間佛教,最後又流于運水搬柴皆神通妙用的泛化宗教。
慧能在《壇經》中極力反對離世間求解脫的思想和做法,而主張于世間求出世、即世間求解脫,反複強調“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這一思想經神會提倡弘揚之後,禅宗後學多沿著惠能所開拓的人間佛教的路線走,進一步把世間與出世間打成一片。
到了後期禅宗,佛教的世俗化、社會化進一步發展爲佛性的泛化與物化,所謂一花一葉,無不從佛性中自然流出,一色一香,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機。此時之禅宗,不但淡薄了世間與出世間的局限,而且混淆了有情與無情物之間的差別;不但不提倡出世苦修,而且大力宣揚法,法是心,塵,塵是道,直指便是,運念即乖。所謂“無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土面灰頭不染塵,華街柳巷樂天真,金雞唱曉瓊樓夢,一樹花開浩劫春。”這說明此時之禅宗不但主張即世間求出世,而且提倡混俗和光,作一個本源自性天真佛。
所謂後期禅宗,主要包括“五家七宗”。“五家”指青原行思系下形成的曹洞、雲門、法眼叁宗,和南嶽懷讓系下形成的臨濟、沩仰二宗。臨濟宗在宋代又形成黃龍、揚歧二派,合稱“五家七宗”。“五家七宗”之分,並非教旨不同,只是在啓發方式上有所差別而已。
(五)淨土宗
此宗以淨土信仰爲標幟,故名“淨土宗”。又因此宗據說導源于慧遠在廬山的“白蓮”結社,故又稱“蓮宗”。
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是唐代之道綽和善導,所依據的主要經典是“叁經一論”(即《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佛經》)和《往生論》。就其思想內容說,主要以“信、願、行”爲宗。所謂“信”,亦即信心,就是要對西方淨土之實有和念佛必定往生等,具有堅定的信心;所謂“願”,亦即誓願,明確立誓發願死後往生西方淨土。如果有了信心和明確的誓願,加上真實依教修行(即“行”),如念佛、修禅、積德等,臨終前阿彌陀佛就會前來接引去西方。淨土宗認爲,“行山填願海”,此謂有願無行猶如開空頭支票,說食數寶,無濟于事。只有依願起行,才能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
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念佛。其主要特點是簡便易行。據說,任何人只要相信西方淨土、發願皈依阿彌陀佛、臨終前念幾聲阿彌陀佛,死後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此簡便的修行法門,對于那些備嘗現實生活之苦的平民百姓,無疑具有很大的誘惑力;而對于那些在酒足飯飽之余,念幾聲阿彌陀佛,可以替自己的後世安排一個好的去處,他們又何樂而不爲呢
!正是由于淨土宗這種貧富鹹宜,無本萬利,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的特點,因而在中國曆史上曾一度相當風行,以致中國佛教史上有“家家阿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一說。
唐宋之後,淨土宗與禅宗逐漸合流。本來,禅宗注重坐禅,淨土宗強調念佛,但唐宋之後的佛教多主張“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把禅淨巧妙地融爲一體。另外,由于禅、淨都崇尚簡便易行,比較適合當時社會的要求,因此,唐宋之後,中國佛教幾成禅淨之天下。
從中國佛教的發展趨勢看,禅淨二宗的合流及風行,使佛教的中國化進程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如果說,中唐之後的禅宗是以注重心性悟解、提倡超佛越祖的自尊自信去否定印度的傳統佛教,那麼,淨土宗正好從相反的方向,即以“信、願、行”爲宗本,以白悲爲特點,把佛教注重叁學兼修的傳統修行方法掃地出門。淨土宗與禅宗兩面夾擊,把傳統佛教與佛教傳統破除殆盡。唐宋之後,佛教的中國化進一步衍化爲中國化佛教。而唐宋之後的中國化佛教與中國的傳統思想進一步交融彙合,導致了冶叁教于一爐的宋明理學的誕生。至此,中國佛教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