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P3

  ..续本文上一页罗万象,怎么能一概视而不见呢

  为此,他们又提出依他起自性说,亦即万事万物都是“依他众缘”而起的,因此都是幻化不实,似有而非有。

  在以“遍计所执自性”和“依他起自性”否定外境外法客观存在之后,唯识宗又以“圆成实自性”肯定了“识”、“真如”、“佛性”的真实存在。“圆”即圆满,遍于一切现象;“成”即成就,不生不灭,没有变易;“实”即真实不虚。也就是说,尽管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但是作为产生、成就这些现象的“识”或“真如”、“佛性”,则是真实不虚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三自性说”的落点所在。唯识宗否定此岸世界的存在,目的正是为彼岸世界争地盘,如果连彼岸世界也否定了,那么唯识宗乃至整个佛教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三)华严宗

  此宗因以《华严经》为宗本,故名华严宗。又因此宗是唐代高僧法藏创立的,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又称“贤首宗”。

  华严宗既远承地论、摄论诸师的学说,又批判地吸取天台、唯识二宗的有关思想,经调和糅合,自成一个庞杂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法界缘起”和“圆融无碍”两个方面。

  所谓“法界缘起”,“法”指事物,“界”指分界、类别,“缘起”指随“缘”(条件)而起。意思是说,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法界”随缘的产物,“法界”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原,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由“法界”派生的。

  “法界”在华严宗的著作中,又常常称作“一真法界”、“真如佛性”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此“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与天台宗所说的佛性多有不同。天台宗主张佛性具恶,但华严宗的“一真法界”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则是一个至纯至净的圆明体、本觉智,是毫无杂染污垢的。因此,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又称为“净心缘起”。

  所谓“圆融无碍”,也叫“无尽缘起”。这是说,“法界”与缘起的现象虽是一种体用关系,但体用之间并非殊绝悬隔、情同楚汉,而是体用全收、圆通一承,相人相即、圆融无碍。华严宗的这种圆融无碍理论主要体现在“四法界”“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的学说“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圆融理论说,主要体现在“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之中。

  所谓“理事无碍法界”,亦即认为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是“一真法界,,随缘的产物,是理体之显现。事物不能离开理体而独立存在,如果主张有事物不是理体随缘而起的,就犯了事在理外的错误;第二,每一事物都包摄理之全体,如果有事相摄理不尽,不包含理之全体,则犯了真理有分限之过失——而真理是不可分的。由此,华严宗得出结论,事即是理,理即是事,理事融融,圆通无碍。

  在理事融通无碍的基础上,华严宗更倡“事事无碍”。所谓“事事无碍,,指由于每一事物都包摄理之全体,因此,举一尘而尽宇宙,舒一念而该九世。此事即彼事,此法即彼法,事事无碍,法法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渭“六相圆融”,是指华严宗把任何事物都分为六种相状,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并认为这六种相状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人相即、圆融无碍。他们以房屋为例,指出舍是“总相”,椽是“别相”,但舍不仅仅是舍,而且也是椽,因为当人们说舍的时候,就包含着是有椽之舍,因此,舍即是椽;反之,当人们说椽的时候,就意味着是有椽之舍,因此,得椽即得舍,椽即是舍。这种理论,就其看到舍与椽亦即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这一点说,无疑包含有辩证法的颗粒。但如果说椽即是舍,部分即是整体,那就不仅不是辩证法,而且是诡辩论了。

  如果说,“六相圆融”理论多少透露出一点理论思辨的成分,那么,“十玄无碍”则带有更浓厚的神学色彩。“十玄无碍”的主要内容是论证一切众生,本来都具足如来圆满性德,只因迷悟不同,故有众生与佛的差别,如果能体悟此圆融无碍的道理,称性而起,即可成菩萨作佛。这既是“十玄无碍”的旨归,也是华严宗整个圆融理论的落点所在。

  (四)禅 宗

  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该宗以“传佛心印”自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故亦称“佛心宗”。

  禅宗是一个影响最大、而又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隋唐之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据佛教史记载,该宗的创始人是南北朝时来华的印度僧人菩提达磨,其后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开始分化为南北二宗。北宗的领袖是神秀,其主要思想是“拂尘看净、方便通经”,强调经教,力主渐修,晚唐之后,日趋衰落。南宗的代表人物是慧能,其主要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见性。由于慧能对传统的禅学进行了一系列带根本性的变革,故史上有“六祖革命”的说法。慧能虽然名义上是禅宗六祖,实际上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因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禅宗,多指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因此下面着重介绍南宗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和解脱不离世间等思想。

  所谓“即心即佛”,是指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法,原都不离自心自性,只是人们经常为烦恼惑障所遮蔽,因此,不能了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如果人们了悟自心自性本来是佛,那么,只要于自心上顿现真如佛性,即可成圣作佛,而不必向东向西四处寻觅。基于这一思想,禅宗主张直指心源、不落文字,认为一切经教文字只是方便设施,坐禅修行也只是枉受辛苦,只要能做到“无著”、“无念”、“明心见性”,即可直人佛境,成圣作佛。

  所渭“顿悟见性”,是指修行方法上注重心悟。因为禅宗认为佛不离自心,因此强调“道由心悟”。“迷”与“悟”是禅宗用以衡量凡圣生佛的一把标尺。在禅宗看来,迷即凡即是众生,一念若悟,即圣即是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迷凡悟圣”。但对于如何悟,南北二宗看法不同,北宗主张渐悟,即经过一定的修行之后,逐渐觉悟;南宗则注重顿悟,用神会的活说,即“利剑斩束丝”,一剑之下,百念俱断、烦恼尽除。后来慧海进一步发挥顿悟思想,指出“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希运更把它概括为“无修无证、直下便是”,把顿悟思想推到极致。晚唐之后,“顿悟见性”思想几乎成为禅宗修行方法的“唯一法门”。

  禅宗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主张“解脱不离世间”。这个思想的正式提出和日益被注重,也是从慧能开始的。

  禅宗初几祖的作风,从总体上说,比较重林谷而远人间。他们提倡独处幽栖、潜形山谷,泯迹人间、杜绝交往。如初祖达磨,以深居嵩山面壁禅定著称,二祖也以注重坐禅闻名,三祖僧璨禅法的特点是“隐思空山,萧然静坐”。四祖道信更以山林是托,提倡“闭门坐”,教诫门人“努力勤坐为根本”,五祖弘忍亦强调“栖神山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总之,慧能之前的几代祖师均以独宿孤峰,端居树下,终朝寂寂、静坐修禅为特点。这种现象自慧能之后,就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岩居穴处、潜心修行,慢慢发展到先识道、后居山,进而衍化为既在红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的人间佛教,最后又流于运水搬柴皆神通妙用的泛化宗教。

  慧能在《坛经》中极力反对离世间求解脱的思想和做法,而主张于世间求出世、即世间求解脱,反复强调“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这一思想经神会提倡弘扬之后,禅宗后学多沿着惠能所开拓的人间佛教的路线走,进一步把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一片。

  到了后期禅宗,佛教的世俗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为佛性的泛化与物化,所谓一花一叶,无不从佛性中自然流出,一色一香,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机。此时之禅宗,不但淡薄了世间与出世间的局限,而且混淆了有情与无情物之间的差别;不但不提倡出世苦修,而且大力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直指便是,运念即乖。所谓“无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花开浩劫春。”这说明此时之禅宗不但主张即世间求出世,而且提倡混俗和光,作一个本源自性天真佛。

  所谓后期禅宗,主要包括“五家七宗”。“五家”指青原行思系下形成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和南岳怀让系下形成的临济、沩仰二宗。临济宗在宋代又形成黄龙、扬歧二派,合称“五家七宗”。“五家七宗”之分,并非教旨不同,只是在启发方式上有所差别而已。

  (五)净土宗

  此宗以净土信仰为标帜,故名“净土宗”。又因此宗据说导源于慧远在庐山的“白莲”结社,故又称“莲宗”。

  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代之道绰和善导,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是“三经一论”(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和《往生论》。就其思想内容说,主要以“信、愿、行”为宗。所谓“信”,亦即信心,就是要对西方净土之实有和念佛必定往生等,具有坚定的信心;所谓“愿”,亦即誓愿,明确立誓发愿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如果有了信心和明确的誓愿,加上真实依教修行(即“行”),如念佛、修禅、积德等,临终前阿弥陀佛就会前来接引去西方。净土宗认为,“行山填愿海”,此谓有愿无行犹如开空头支票,说食数宝,无济于事。只有依愿起行,才能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念佛。其主要特点是简便易行。据说,任何人只要相信西方净土、发愿皈依阿弥陀佛、临终前念几声阿弥陀佛,死后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简便的修行法门,对于那些备尝现实生活之苦的平民百姓,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而对于那些在酒足饭饱之余,念几声阿弥陀佛,可以替自己的后世安排一个好的去处,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正是由于净土宗这种贫富咸宜,无本万利,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的特点,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曾一度相当风行,以致中国佛教史上有“家家阿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一说。

  唐宋之后,净土宗与禅宗逐渐合流。本来,禅宗注重坐禅,净土宗强调念佛,但唐宋之后的佛教多主张“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把禅净巧妙地融为一体。另外,由于禅、净都崇尚简便易行,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的要求,因此,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几成禅净之天下。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看,禅净二宗的合流及风行,使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如果说,中唐之后的禅宗是以注重心性悟解、提倡超佛越祖的自尊自信去否定印度的传统佛教,那么,净土宗正好从相反的方向,即以“信、愿、行”为宗本,以白悲为特点,把佛教注重三学兼修的传统修行方法扫地出门。净土宗与禅宗两面夹击,把传统佛教与佛教传统破除殆尽。唐宋之后,佛教的中国化进一步衍化为中国化佛教。而唐宋之后的中国化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进一步交融汇合,导致了冶三教于一炉的宋明理学的诞生。至此,中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