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山,故以“天台”为宗名。又该宗以《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故又称“法华宗”。
天台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佛教宗派,是“大一统”的隋封建王朝的产物。由于政治上的统一,为结束佛教南义北禅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因此,随着智颉的倡“会三归一”,南北两方,大小二乘的佛教出现了交融汇合的潮流。天台宗佛教思想中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映这种交融汇合潮流的“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
所谓“止”,亦即“定”,意谓止散乱心、专注一境。所谓“观”,亦即“慧”,是智慧观想之义。这是佛教的两种修行方法。
佛教传人中国后,在修行方法上曾出现过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据《弘明集》及《高僧传》记载,南北朝时,南方佛教宏重义门,时僧多以“申述经诰、畅说义理”为高尚,“自晋宋相承,凡议论者,多高谈大语,竞相夸罩。”“至于禅法,盖蔑如也”。与此相反,北朝佛教多注重坐禅,反对讲经,注重实修,反对空谈。这一情况白天台三祖慧思南渡、倡定慧双开后,才逐渐有所改变,而真正统一南义北禅局面的是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
在智顗的学说中,“止”、“观”二法是转迷开悟、成菩萨作佛的两种最基本的修行方法。他认为佛法虽多,但“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而这二法又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有所偏废,而应该“止观并重”、“定慧双修”;“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愚”固然难见佛性,“狂”也难以成佛,因此,二者应该相资为用,两端并举。
其次,智顗把“止观”与“三谛圆融”的理论结合起来,建立独具特点的“三止三观说”。
所谓“三谛圆融”,这是天台宗人用来观察事物、把握佛教“真理”的一种思想方法。天台宗人认为,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严空”、“假”、“中”三个方面来观察。从事物都是缘起无自性方面说,它是““空”;既已缘起,即非一无所有,因而是“假”;认识到事物既是“空”、又是“假”,这就是佛教的“中道第一义谛”。换一个角度说,任何事物都是“空”、“假”、“中”三方面的统一体,说“空”、“假”、“中”亦即“空”;说“假”,“空”、“中”亦即“假”;说“中”,“空”、“假”亦即“中”。三者虽三而一,虽一而三,即“空”即“假”即“中”,相即互具、圆融无碍。
根据“三谛圆融”理论,天台宗对“止观”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释。他们认为:“止”有“三止”。“三止者,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所谓“体真止”,即体“空”达本之谓;“随缘止”者,随“假”安俗之意;“息二边分别止”,也就是息二边见,显非真非俗之中道义。此“三止”之名,智顗自己说:“未见经论”,是他“映望三观随义立名”,因此,这“三止”说纯属智顗的创造。
所谓“三观”,即“空观”“假观”“中道第一义谛观”、“空观”者,由“假”人“空”,观诸法性空;“假观”者,由“空”人“假”,观诸法之假有;“中道第一义谛观”,即“空”、“假”双非,“真”、“俗”双取,人非“空”非“假”、亦“真”亦“俗”之中道境界。“空”、“中”、“假”三观说,也是智顗的一个创造。智颉说:“如此解释,本于观心,实非读经安置次比,为避嫌疑,为增长信,幸与修多罗合,故引证耳。”山意思是说,这样解释“观”,本于观心,并非来自佛经。虽然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不少经文,那只是为了避嫌和增信,又正好这些经文与他所说的相契合,故引以为证。这种说法是合乎实际的,天台宗的“止观”学说,许多都是智顗在“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富有创造性,这也是天台学说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
天台宗佛教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性恶说”。
以往的佛教学说,每语及佛性时,都认为佛性是至纯至净、尽善尽美的,天台宗一反中印佛教的传统说法,主张佛性不但本具善,而且本具恶,用天台宗的话说,叫“性具善恶”。
为什么说佛性本具恶呢
天台宗有一系列详细的论证。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是“十界互具”。所谓“十界互具”,亦即天台宗把一切众生包括诸佛菩萨分成十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前四界又称“四圣”,后六界称“六凡”。以前有些佛教学说把十界视作彼此隔绝、互不融通的,智颛认为不应该这样,而应是“十界互具”,亦即其中的任何一界都具其余九界,如佛界同时也具菩萨以下九界,地狱也具畜生以上九界。根据这个理论,就十分自然地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二是佛性不仅是至纯至善的,同时也具畜生、地狱等恶性。
以“十界互具”为基础,天台宗又提出一个叫做“一念三千”的理论。
据史料记载,北齐时的慧文禅师根据《大智度论》和《中论》的有关思想,提出了“一心三观”说;天台宗三祖慧思把“一心三观”说与《法华经》所说的“十如是”结合起来,经过一番推衍论证,使之归结于“实相”;智顗又把慧文的“一心三观”、慧思的“十如是实相说”与自己的“十界互具”思想糅合起来,构造成天台宗的“一念三干”理论。
具体地说,“一念三千”是指人们当下之每一念心,都圆满地具足三千大干世间。其论证过程是这样的: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又具“十如是”故有百法界千如是;又,世间有三,即“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把千如是与三种世间相乘,故得三千种世间。此“三千世间”既不是自生,又不是他生,而是系于一念心,人们当下之每一念心,都圆满具足一切诸法。非心生一切法,而是心即一切法。这就是“介尔有心,即具三千”的“一念三千”理论。
“一念三千”理论是天台宗佛教学说“唯心”倾向的一个重要表现,此一“唯心倾向”往后愈演愈烈,至禅宗——个“真常唯心”,完全取代了三藏十二部经乃至生佛诸法。
(二)唯识宗
唯识宗以介绍传扬法相唯识学得名。又因该宗创始人玄奘、窥基长期居住在长安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宗”。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是历史上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名高僧。公元628年,他带着中国佛教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问题,到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去求法取经,历时十七年,往返五万余里,取回各种佛典657部,对于促进当时中印两国的佛教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在佛典翻译方面,他是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共泽佛典75部,1335卷,比其他三位译师译经总数(614卷)多出一倍以上,是举世公认的一位译经巨匠。
玄奘创立的唯识宗,主要是介绍印度佛教的法相唯识学,阐扬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心外无法、万法唯识的唯识理论。就其思想内容说,主要包括“阿赖耶识说”、“三自性说”和“五种种姓说”。
与中国其他佛教宗派比,唯识宗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在其“五种种姓说”。
“五种种姓说”是一种佛性理论,据说玄奘曾把它作为“家传秘法”传给窥基,可见它在唯识宗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五种种姓说”的主要思想内容是在有无佛性问题上把人分为五类,而认为其中一类人(即一阐提)毕竟无佛性,永远不能成佛。
佛性问题在六朝时曾经是一个各佛教流派聚讼纷纭的大问题。起初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一阐提人没有佛性。到了晋宋时期,竺道生首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后为《大般涅槃经》证为佛说,其后此一思想便入主佛学界,成为中土佛性论的主流,隋唐几个较大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均遵是说。玄奘虽目睹了当时佛教界的思想状况,但因佛教经典对此问题经常说法不一,因此,想到印度去亲睹真经。结果,由于种种原因,玄奘把主张一阐提没有佛性的“五种种姓”说带回中土,并成为唯识宗的基本教义之一。由于“五种种姓说”把相当一部分人拒于佛门之外,加之,他从印度搬回的烦琐的经院哲学很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唯识宗只在中国风行了三十多年,便日趋衰落消沉了,成为一个短命的佛教宗派。
唯识宗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是法相唯识学所立的八个心法的第八识。八个心法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这八识中,唯识宗把它分为三类:前六识为一类,主要是起了别、认识作用,通过它们感觉色、声、香、味、触、法等;第八识为一类,它是决定一切、派生一切的最根本的东西,故亦称“根本识”;第七识为一类,它以第八识为根据,通过“思量”第八识而产生前六识,再由前六识产生一切万物。
其次,八识在变现世界万物的过程中又可分为“初能变”、“次能变”、“三能变”三种。“初能变”指“阿赖耶识”,它是变现世界万物的最初的根据;“次能变”是“末那识”。此识只有依靠第八识方能生起;“三能变”指前六识。“阿赖耶识”通过被“末那识”执以为“我”,然后通过前六识变现出外境外法。八识说就是这样通过诸识的辗转相依,“如是如是变”,变现出整个客观外境。在这个学说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八识”辗转变现的结果,因此说,心外无境,万法唯识。
除“阿赖耶识说”外,唯识宗还以“三自性说”来论证外境非有、内识非无。
所谓“三自性”,亦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白性”。唯识宗把世界上一切客观事物都看成是一种假名和幻影,如镜中花、水中月,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因此,人们的正常认识,在他们看来则是“迷妄”,是对外境妄加分别,虚妄地执为实我、实法,所以叫“遍计所执自性”。
但是,大干世界,森…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