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山,故以“天臺”爲宗名。又該宗以《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爲主要經典,故又稱“法華宗”。
天臺宗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佛教宗派,是“大一統”的隋封建王朝的産物。由于政治上的統一,爲結束佛教南義北禅的分裂局面創造了條件,因此,隨著智颉的倡“會叁歸一”,南北兩方,大小二乘的佛教出現了交融彙合的潮流。天臺宗佛教思想中的第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反映這種交融彙合潮流的“止觀並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
所謂“止”,亦即“定”,意謂止散亂心、專注一境。所謂“觀”,亦即“慧”,是智慧觀想之義。這是佛教的兩種修行方法。
佛教傳人中國後,在修行方法上曾出現過南義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據《弘明集》及《高僧傳》記載,南北朝時,南方佛教宏重義門,時僧多以“申述經诰、暢說義理”爲高尚,“自晉宋相承,凡議論者,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至于禅法,蓋蔑如也”。與此相反,北朝佛教多注重坐禅,反對講經,注重實修,反對空談。這一情況白天臺叁祖慧思南渡、倡定慧雙開後,才逐漸有所改變,而真正統一南義北禅局面的是天臺宗實際創始人智顗。
在智顗的學說中,“止”、“觀”二法是轉迷開悟、成菩薩作佛的兩種最基本的修行方法。他認爲佛法雖多,但“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而這二法又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有所偏廢,而應該“止觀並重”、“定慧雙修”;“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愚”固然難見佛性,“狂”也難以成佛,因此,二者應該相資爲用,兩端並舉。
其次,智顗把“止觀”與“叁谛圓融”的理論結合起來,建立獨具特點的“叁止叁觀說”。
所謂“叁谛圓融”,這是天臺宗人用來觀察事物、把握佛教“真理”的一種思想方法。天臺宗人認爲,對任何事物,都可以從嚴空”、“假”、“中”叁個方面來觀察。從事物都是緣起無自性方面說,它是““空”;既已緣起,即非一無所有,因而是“假”;認識到事物既是“空”、又是“假”,這就是佛教的“中道第一義谛”。換一個角度說,任何事物都是“空”、“假”、“中”叁方面的統一體,說“空”、“假”、“中”亦即“空”;說“假”,“空”、“中”亦即“假”;說“中”,“空”、“假”亦即“中”。叁者雖叁而一,雖一而叁,即“空”即“假”即“中”,相即互具、圓融無礙。
根據“叁谛圓融”理論,天臺宗對“止觀”作出了別具一格的解釋。他們認爲:“止”有“叁止”。“叁止者,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所謂“體真止”,即體“空”達本之謂;“隨緣止”者,隨“假”安俗之意;“息二邊分別止”,也就是息二邊見,顯非真非俗之中道義。此“叁止”之名,智顗自己說:“未見經論”,是他“映望叁觀隨義立名”,因此,這“叁止”說純屬智顗的創造。
所謂“叁觀”,即“空觀”“假觀”“中道第一義谛觀”、“空觀”者,由“假”人“空”,觀諸法性空;“假觀”者,由“空”人“假”,觀諸法之假有;“中道第一義谛觀”,即“空”、“假”雙非,“真”、“俗”雙取,人非“空”非“假”、亦“真”亦“俗”之中道境界。“空”、“中”、“假”叁觀說,也是智顗的一個創造。智颉說:“如此解釋,本于觀心,實非讀經安置次比,爲避嫌疑,爲增長信,幸與修多羅合,故引證耳。”山意思是說,這樣解釋“觀”,本于觀心,並非來自佛經。雖然在論述過程中引用了不少經文,那只是爲了避嫌和增信,又正好這些經文與他所說的相契合,故引以爲證。這種說法是合乎實際的,天臺宗的“止觀”學說,許多都是智顗在“說己心中所行之法門”,富有創造性,這也是天臺學說富有中國特色的一個重要表現。
天臺宗佛教學說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性惡說”。
以往的佛教學說,每語及佛性時,都認爲佛性是至純至淨、盡善盡美的,天臺宗一反中印佛教的傳統說法,主張佛性不但本具善,而且本具惡,用天臺宗的話說,叫“性具善惡”。
爲什麼說佛性本具惡呢
天臺宗有一系列詳細的論證。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據是“十界互具”。所謂“十界互具”,亦即天臺宗把一切衆生包括諸佛菩薩分成十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前四界又稱“四聖”,後六界稱“六凡”。以前有些佛教學說把十界視作彼此隔絕、互不融通的,智颛認爲不應該這樣,而應是“十界互具”,亦即其中的任何一界都具其余九界,如佛界同時也具菩薩以下九界,地獄也具畜生以上九界。根據這個理論,就十分自然地得出這樣兩個結論:一是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二是佛性不僅是至純至善的,同時也具畜生、地獄等惡性。
以“十界互具”爲基礎,天臺宗又提出一個叫做“一念叁千”的理論。
據史料記載,北齊時的慧文禅師根據《大智度論》和《中論》的有關思想,提出了“一心叁觀”說;天臺宗叁祖慧思把“一心叁觀”說與《法華經》所說的“十如是”結合起來,經過一番推衍論證,使之歸結于“實相”;智顗又把慧文的“一心叁觀”、慧思的“十如是實相說”與自己的“十界互具”思想糅合起來,構造成天臺宗的“一念叁幹”理論。
具體地說,“一念叁千”是指人們當下之每一念心,都圓滿地具足叁千大幹世間。其論證過程是這樣的: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又具“十如是”故有百法界千如是;又,世間有叁,即“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把千如是與叁種世間相乘,故得叁千種世間。此“叁千世間”既不是自生,又不是他生,而是系于一念心,人們當下之每一念心,都圓滿具足一切諸法。非心生一切法,而是心即一切法。這就是“介爾有心,即具叁千”的“一念叁千”理論。
“一念叁千”理論是天臺宗佛教學說“唯心”傾向的一個重要表現,此一“唯心傾向”往後愈演愈烈,至禅宗——個“真常唯心”,完全取代了叁藏十二部經乃至生佛諸法。
(二)唯識宗
唯識宗以介紹傳揚法相唯識學得名。又因該宗創始人玄奘、窺基長期居住在長安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宗”。
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是曆史上促進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名高僧。公元628年,他帶著中國佛教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幾個問題,到佛教發源地的印度去求法取經,曆時十七年,往返五萬余裏,取回各種佛典657部,對于促進當時中印兩國的佛教與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在佛典翻譯方面,他是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共澤佛典75部,1335卷,比其他叁位譯師譯經總數(614卷)多出一倍以上,是舉世公認的一位譯經巨匠。
玄奘創立的唯識宗,主要是介紹印度佛教的法相唯識學,闡揚外境非有、內識非無、心外無法、萬法唯識的唯識理論。就其思想內容說,主要包括“阿賴耶識說”、“叁自性說”和“五種種姓說”。
與中國其他佛教宗派比,唯識宗佛教學說的最大特點在其“五種種姓說”。
“五種種姓說”是一種佛性理論,據說玄奘曾把它作爲“家傳秘法”傳給窺基,可見它在唯識宗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五種種姓說”的主要思想內容是在有無佛性問題上把人分爲五類,而認爲其中一類人(即一闡提)畢竟無佛性,永遠不能成佛。
佛性問題在六朝時曾經是一個各佛教流派聚訟紛纭的大問題。起初占統治地位的看法是一闡提人沒有佛性。到了晉宋時期,竺道生首倡“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後爲《大般涅槃經》證爲佛說,其後此一思想便入主佛學界,成爲中土佛性論的主流,隋唐幾個較大的佛教宗派,如天臺、華嚴、禅宗均遵是說。玄奘雖目睹了當時佛教界的思想狀況,但因佛教經典對此問題經常說法不一,因此,想到印度去親睹真經。結果,由于種種原因,玄奘把主張一闡提沒有佛性的“五種種姓”說帶回中土,並成爲唯識宗的基本教義之一。由于“五種種姓說”把相當一部分人拒于佛門之外,加之,他從印度搬回的煩瑣的經院哲學很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唯識宗只在中國風行了叁十多年,便日趨衰落消沈了,成爲一個短命的佛教宗派。
唯識宗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阿賴耶識說”。“阿賴耶識”是法相唯識學所立的八個心法的第八識。八個心法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在這八識中,唯識宗把它分爲叁類:前六識爲一類,主要是起了別、認識作用,通過它們感覺色、聲、香、味、觸、法等;第八識爲一類,它是決定一切、派生一切的最根本的東西,故亦稱“根本識”;第七識爲一類,它以第八識爲根據,通過“思量”第八識而産生前六識,再由前六識産生一切萬物。
其次,八識在變現世界萬物的過程中又可分爲“初能變”、“次能變”、“叁能變”叁種。“初能變”指“阿賴耶識”,它是變現世界萬物的最初的根據;“次能變”是“末那識”。此識只有依靠第八識方能生起;“叁能變”指前六識。“阿賴耶識”通過被“末那識”執以爲“我”,然後通過前六識變現出外境外法。八識說就是這樣通過諸識的輾轉相依,“如是如是變”,變現出整個客觀外境。在這個學說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八識”輾轉變現的結果,因此說,心外無境,萬法唯識。
除“阿賴耶識說”外,唯識宗還以“叁自性說”來論證外境非有、內識非無。
所謂“叁自性”,亦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白性”。唯識宗把世界上一切客觀事物都看成是一種假名和幻影,如鏡中花、水中月,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因此,人們的正常認識,在他們看來則是“迷妄”,是對外境妄加分別,虛妄地執爲實我、實法,所以叫“遍計所執自性”。
但是,大幹世界,森…
《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