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本無說的興起與終結
自漢代至南北朝,“本無”是中國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體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思想內涵經曆了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翻譯印度佛經初期,支谶和支謙等人就把“本無”作爲佛教“真如”的譯語,以表示般若學的性空思想。到了東晉十六國時代,隨著《道行》、《放光》、《光贊》等《般若》類經典的流行,研究《般若》的學者對性空思想進行了創造性的诠釋,先後形成了六家七宗的不同異說,其中著重闡發以“無”爲本體的本無宗是最具代表性的學派,影響也最大。這一時期,本無論思潮之所以盛行,是與道家思想、玄學清談之風的影響密切相關的。後來,僧肇作《不真空論》等文,分析批判了本無學說,從理論上宣告了本無宗的曆史終結。
一、東漢叁國時代佛教本無思想的興起
“本無”一詞原是梵文tatnatā的意譯,後譯爲“如”、“真如”,〔1〕是表示萬物本質和最高真理的術語, 是大乘佛教般若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基本概念。那麼,“本無”是什麼意思呢?當時譯出的《般若》類經典雲:
如法無所叢生,……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一切皆本無,亦複無本無。〔2〕
法中無所有,無所聞,無所得……設使有出者,但字耳;設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著言耳。人複人所,本末空無所有。〔3〕
如法無所從生爲隨教,是爲本無。無來原亦無去迹,諸法本無。……一切皆本無,亦複無本無,等無異于真法中本無,諸法無本,無過去當來今現在,如來亦爾,是爲真本無。〔4〕
以上這些表述“本無”意義的話,歸納起來不外有四層意思:一是依據緣起理論認爲,一切事物都是無生(來)也無滅(去)的,這是本無的基本意義。二是說人們指稱的萬事萬物只是語言文字概念的一種設施,是人類主觀思維活動的表現,實際上事物的本與末均爲空無所有,並沒有自性(自體、實體)。叁是認爲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都不存在實體化的本體。四是說即使是如來佛也本無。再進一步概括說,本無是指事物本性空寂,本來是無,也就是空無自性,是性空。這是對視事物具有自性觀點的否定,對叁世實有觀點的否定,是對事物真實本質、本來面目、原本狀態的論定,是一種無實體、無本原的本體論,是闡述事物的本相、本性的本體論。
“本無”也即“自然”,如《道行般若經·泥犁品》說:“般若波羅蜜無所有。……人無所生。般若波羅蜜與人俱皆自然。”〔5 〕又說:“色之自然,故爲色。……識之自然,故爲識。”〔6 〕還說:“般若波羅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7 〕這裏的“自然”是指“無所有”、“無所生”,是沒有任何造作、任何外界影響、以及人類主觀認識作用的一種本然狀態,這也就是“本無”。“色”、“識”、“人”乃至“般若波羅蜜”都是“自然”,一切事物都是“自然”,都是無生無有、空無自性,非世俗認識可及的自然存在。
“無”和“自然”均取自于道家老莊的現成用語。《老子·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爲天下萬物自有形體的天地而生,有形體的天地又生于無形體的道(“無”)。《老子·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指自然規律,自然而然,毫無做作的意思。《莊子·庚桑楚》也說:“萬物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一”,統一,認爲天下萬物産生于“無有”,而“無有”又統一了無與有。《莊子·德充符》還說:“常因自然”,《莊子·應帝王》說:“順物自然”。這都是在說一切要順乎自然。此外,魏晉玄學家還鼓吹天地萬物都“以無爲本”,並用“自然”來說明本體。這一切都說明我國早期《般若》類經典的“本無”和“自然”的譯文,確實是受到了道家、玄學家哲學的直接影響。
應當說,道家的“無”、“自然”,與般若學的“性空”、“自性空”,在某種意義上確有其相通之處,即在本體論上都含有超越形體和順乎自然的意蘊。然而我們還不能不看到,道家的“無”是一種自然無爲的作用方式或原理,與般若學“無自性空”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佛教用“本無”來表示“性空”,就容易使人望文生義,産生誤解,引發出以“無”(空)爲本原,進而主張“無”(空)是産生萬物的本原的本體論思想。
二、本無宗的本體思想及其被揚棄
東晉時代,中國佛教學者紛紛就般若學的核心思想性空論,進行深入探討,自由講論,獨立發揮,激烈爭辯,最終形成了般若學的不同學派——六家七宗。關于六家七宗的名稱、代表人物及基本思想,史載不詳,當代有關學者的看法也相去頗遠。據現有史料來看,“六家七宗”的名稱最早見于南朝劉宋昙濟的《六家七宗論》。該論已佚,然梁寶唱的《續法論》曾經提到此書並加以引用。唐元康《肇論疏》卷上雲:”梁朝釋寶唱作《續法論》一百六十卷雲,宋莊嚴寺釋昙濟作《六家七宗論》。論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無宗,第二本無異宗,第叁即色宗,第四識含宗,第五幻化宗,第六心無宗,第七緣會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爲二宗,故成七宗也。”〔8〕據此說,六家也即七宗。 六家七宗的形成是中國佛學走上綜合創新和獨立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表現。
六家七宗中最有影響的是本無、即色和心無叁家。僧肇在《不真空論》中所重點評論的也是這叁家。〔9〕就叁家比較而言, 本無派的思想影響最大,就本無派的本無宗和本無異宗比較而言,本無宗的思想影響更大,且最具本體論的意義。這裏,我們要著重論述的就是本無宗的本體思想。
本無宗的代表人物,究竟是釋道安還是竺法汰,曆來其說不一,我們傾向于認爲釋道安是本無宗的代表者。〔10〕道安(公元312 年〔11〕—385年)是東晉十六國時代著名的佛教學者和佛教領袖,長期致力于大乘佛教般若學的理論建設。史載道安曾撰有《本無論》,已佚,全文不可得知。現在就散見于《昙濟傳》中論及本無宗的片段引文,以及另外兩書中直接引用的道安關于本無的論述,加以評介。
《名僧傳抄·昙濟傳》載:“(昙濟)著《七宗論》,第一本無立宗曰:如來興世,以本無弘(原作佛)教,故《方等》深經,皆備明五陰本無。本無之論,由來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氣陶化,則群像禀形。形雖資化,權化之本,則出于自然。自然自爾,豈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無在元化之先,空爲衆形之始,故稱本無。非謂虛豁之中,能生萬有也。夫人之所滯,滯在末(原作未)有,苟宅心本無,則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蓋此之謂也。”〔12〕
南朝陳慧達《肇論疏》雲:“第叁解本無者,彌天釋道安法師《本無論》雲:“明本無者,稱如來興世,以本無弘教,故《方等》深經,皆雲五陰本無。本無之論,由來尚矣。”須得彼義,爲是本無。明如來興世,只以本化無物。若能苟解無本,即異想(原作思異)息矣。但不能悟諸法本來是無,所以名本無爲真,末有爲俗耳。”〔13〕
隋代吉藏《中觀論疏》卷二末雲:“一者釋道安明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前,空爲衆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末(原作未)有,若宅(原作詫)心本無,則異想便息。……詳此意,安公明本無者,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雲本無。”〔14〕
上述叁段引文,從內容、觀點乃至文字都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似乎可以說是道安本無宗的基本思想。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上述引文的思想要點:
(一)強調“本無”思想是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義,由來以久,源遠流長,極爲重要。
(二)著重從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的角度來論證和闡述本無論。認爲宇宙于空無狀態後,經由元氣變化而形成萬物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宇宙既無創造者,萬物也非從虛空中産生。這是從兩方面說明本無的涵義:一是追溯萬物形成前的狀態爲廓然空無,是爲本無;二是萬物形成後的性狀是“五陰本無”,“本性空寂”,是爲本無。萬物形成前的空無與形成後的空寂,是“本無”的密切相關的兩層含義。
(叁)認爲修證的途徑是崇本息末,也就是要宅心本無,悟解性空,息滅末有,消除異想。
從佛教般若學的哲學思維角度考察,上述引文所述道安的本無說還存在著以下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
宇宙萬物冥造之前的廓然空無狀態與元氣陶化而生成萬物,其間是如何連接與轉化的?元氣在廓然空無狀態是否存在?
本無說爲“無”在“萬化之前”,“空”是“衆形之始”,這裏的“先”、“前”、“始”都是一種時間觀念。“無”是相當于真如本體。這樣說就等于肯定本體是在現象之前,現象是在本體之後了,進而還把“本無”與“末有”對舉,視二者爲真俗的差別。顯然,這些說法是和般若學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根本觀點相矛盾的。
本無說還把中國道家的“無”與印度佛教的“空”等同起來,以爲二者都在萬象之先。實際上,如上面已經提過的,道家的無是指一種普遍的自然的或無爲的原理、原則,而佛教的空,則是對萬物自性的否定,是對萬物本性、本質的判斷,二者無論從立論的角度還是內容都是不同的。道安以中國的本原性本體“無”去理解甚至替代般若學本質性本體“空”,是不符合般若學性空學說的原義的,也是與般若學的思維方式相矛盾的。
僧肇在《不真空論》中對本無義提出過質疑和批評,說:“本無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15〕僧肇對本無義的批評雖是泛指,但其中也不乏對道安本無思想的批評。僧肇認爲,本無宗以“非有”爲無是對的,但以“非無”爲無就錯了。應當說“非無”是有…
《中國佛教本無說的興起與終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