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着《道行》、《放光》、《光赞》等《般若》类经典的流行,研究《般若》的学者对性空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先后形成了六家七宗的不同异说,其中着重阐发以“无”为本体的本无宗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影响也最大。这一时期,本无论思潮之所以盛行,是与道家思想、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密切相关的。后来,僧肇作《不真空论》等文,分析批判了本无学说,从理论上宣告了本无宗的历史终结。

  一、东汉三国时代佛教本无思想的兴起

  “本无”一词原是梵文tatnatā的意译,后译为“如”、“真如”,〔1〕是表示万物本质和最高真理的术语, 是大乘佛教般若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概念。那么,“本无”是什么意思呢?当时译出的《般若》类经典云:

  如法无所丛生,……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2〕

  法中无所有,无所闻,无所得……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着言耳。人复人所,本末空无所有。〔3〕

  如法无所从生为随教,是为本无。无来原亦无去迹,诸法本无。……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等无异于真法中本无,诸法无本,无过去当来今现在,如来亦尔,是为真本无。〔4〕

  以上这些表述“本无”意义的话,归纳起来不外有四层意思:一是依据缘起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生(来)也无灭(去)的,这是本无的基本意义。二是说人们指称的万事万物只是语言文字概念的一种设施,是人类主观思维活动的表现,实际上事物的本与末均为空无所有,并没有自性(自体、实体)。三是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存在实体化的本体。四是说即使是如来佛也本无。再进一步概括说,本无是指事物本性空寂,本来是无,也就是空无自性,是性空。这是对视事物具有自性观点的否定,对三世实有观点的否定,是对事物真实本质、本来面目、原本状态的论定,是一种无实体、无本原的本体论,是阐述事物的本相、本性的本体论。

  “本无”也即“自然”,如《道行般若经·泥犁品》说:“般若波罗蜜无所有。……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5 〕又说:“色之自然,故为色。……识之自然,故为识。”〔6 〕还说:“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7 〕这里的“自然”是指“无所有”、“无所生”,是没有任何造作、任何外界影响、以及人类主观认识作用的一种本然状态,这也就是“本无”。“色”、“识”、“人”乃至“般若波罗蜜”都是“自然”,一切事物都是“自然”,都是无生无有、空无自性,非世俗认识可及的自然存在。

  “无”和“自然”均取自于道家老庄的现成用语。《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天下万物自有形体的天地而生,有形体的天地又生于无形体的道(“无”)。《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自然规律,自然而然,毫无做作的意思。《庄子·庚桑楚》也说:“万物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一”,统一,认为天下万物产生于“无有”,而“无有”又统一了无与有。《庄子·德充符》还说:“常因自然”,《庄子·应帝王》说:“顺物自然”。这都是在说一切要顺乎自然。此外,魏晋玄学家还鼓吹天地万物都“以无为本”,并用“自然”来说明本体。这一切都说明我国早期《般若》类经典的“本无”和“自然”的译文,确实是受到了道家、玄学家哲学的直接影响。

  应当说,道家的“无”、“自然”,与般若学的“性空”、“自性空”,在某种意义上确有其相通之处,即在本体论上都含有超越形体和顺乎自然的意蕴。然而我们还不能不看到,道家的“无”是一种自然无为的作用方式或原理,与般若学“无自性空”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佛教用“本无”来表示“性空”,就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引发出以“无”(空)为本原,进而主张“无”(空)是产生万物的本原的本体论思想。

  二、本无宗的本体思想及其被扬弃

  东晋时代,中国佛教学者纷纷就般若学的核心思想性空论,进行深入探讨,自由讲论,独立发挥,激烈争辩,最终形成了般若学的不同学派——六家七宗。关于六家七宗的名称、代表人物及基本思想,史载不详,当代有关学者的看法也相去颇远。据现有史料来看,“六家七宗”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昙济的《六家七宗论》。该论已佚,然梁宝唱的《续法论》曾经提到此书并加以引用。唐元康《肇论疏》卷上云:”梁朝释宝唱作《续法论》一百六十卷云,宋庄严寺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异宗,第三即色宗,第四识含宗,第五幻化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也。”〔8〕据此说,六家也即七宗。 六家七宗的形成是中国佛学走上综合创新和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六家七宗中最有影响的是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僧肇在《不真空论》中所重点评论的也是这三家。〔9〕就三家比较而言, 本无派的思想影响最大,就本无派的本无宗和本无异宗比较而言,本无宗的思想影响更大,且最具本体论的意义。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就是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本无宗的代表人物,究竟是释道安还是竺法汰,历来其说不一,我们倾向于认为释道安是本无宗的代表者。〔10〕道安(公元312 年〔11〕—385年)是东晋十六国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和佛教领袖,长期致力于大乘佛教般若学的理论建设。史载道安曾撰有《本无论》,已佚,全文不可得知。现在就散见于《昙济传》中论及本无宗的片段引文,以及另外两书中直接引用的道安关于本无的论述,加以评介。

  《名僧传抄·昙济传》载:“(昙济)著《七宗论》,第一本无立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原作佛)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像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末(原作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12〕

  南朝陈慧达《肇论疏》云:“第三解本无者,弥天释道安法师《本无论》云:“明本无者,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须得彼义,为是本无。明如来兴世,只以本化无物。若能苟解无本,即异想(原作思异)息矣。但不能悟诸法本来是无,所以名本无为真,末有为俗耳。”〔13〕

  隋代吉藏《中观论疏》卷二末云:“一者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原作未)有,若宅(原作诧)心本无,则异想便息。……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14〕

  上述三段引文,从内容、观点乃至文字都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似乎可以说是道安本无宗的基本思想。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上述引文的思想要点:

  (一)强调“本无”思想是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由来以久,源远流长,极为重要。

  (二)着重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论证和阐述本无论。认为宇宙于空无状态后,经由元气变化而形成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宇宙既无创造者,万物也非从虚空中产生。这是从两方面说明本无的涵义:一是追溯万物形成前的状态为廓然空无,是为本无;二是万物形成后的性状是“五阴本无”,“本性空寂”,是为本无。万物形成前的空无与形成后的空寂,是“本无”的密切相关的两层含义。

  (三)认为修证的途径是崇本息末,也就是要宅心本无,悟解性空,息灭末有,消除异想。

  从佛教般若学的哲学思维角度考察,上述引文所述道安的本无说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宇宙万物冥造之前的廓然空无状态与元气陶化而生成万物,其间是如何连接与转化的?元气在廓然空无状态是否存在?

  本无说为“无”在“万化之前”,“空”是“众形之始”,这里的“先”、“前”、“始”都是一种时间观念。“无”是相当于真如本体。这样说就等于肯定本体是在现象之前,现象是在本体之后了,进而还把“本无”与“末有”对举,视二者为真俗的差别。显然,这些说法是和般若学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根本观点相矛盾的。

  本无说还把中国道家的“无”与印度佛教的“空”等同起来,以为二者都在万象之先。实际上,如上面已经提过的,道家的无是指一种普遍的自然的或无为的原理、原则,而佛教的空,则是对万物自性的否定,是对万物本性、本质的判断,二者无论从立论的角度还是内容都是不同的。道安以中国的本原性本体“无”去理解甚至替代般若学本质性本体“空”,是不符合般若学性空学说的原义的,也是与般若学的思维方式相矛盾的。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提出过质疑和批评,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15〕僧肇对本无义的批评虽是泛指,但其中也不乏对道安本无思想的批评。僧肇认为,本无宗以“非有”为无是对的,但以“非无”为无就错了。应当说“非无”是有…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