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本無說的興起與終結▪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假有。否定真有、真無是對的,否認假有、假無就不對了。本無宗人也講非有非無,但把非有非無都歸結爲無,偏重于無,僧肇認爲,這樣偏重于無就難以理解事物的實在和把握事物的真相了。僧肇站在般若中觀的立場,強調萬物的真相是“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也就是強調既要看到“非有”,又要看到“非無”,不偏不倚,遠離兩邊。重複地說,“非有”是“非真有”,是無(空),“非無”是“非真無”,是有(假有),也就是要同時兼融,不落無與有,空與假的哪一面。本無宗強調無而忽視有(假有),提倡“宅心本無”,而不是證悟“非有非無”中道實相,在僧肇看來,這種“好無之談”是不合乎中道的,應當揚棄。經過僧肇這一番批評,本無說也就成爲中國佛教哲學史上被翻過去的一頁了。

  從中印哲學思想交流的視角來考察,本無宗的思想是中印兩種世界觀、兩種思維方式相撞、交融的産物。道安綜合印度佛教般若性空思想與中國道家一系,尤其是魏晉玄學貴無思想的理論,形成了自己的本無說。從思想實質來看,道安的本無論實是魏晉玄學貴無論的翻版。

  道安的“本無”本體論交織著宇宙生成論,認爲萬物生成前宇宙是廓然空無的狀態,萬物的生成是元氣自然變化的結果。顯然,這種思想不是來自印度佛教,而是中國《老子》“有生于無”以及漢代宇宙論的思想。如《淮南子·天文訓》說:“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爲天,重濁者凝滯而爲地。……天地之襲精爲陰陽,陰陽之專精爲四時,四時這散精爲萬物。”“專精”,純一之氣。“散精”,散漫之氣。意思是,天地未産生前,是虛無空廓的狀態,在虛廓中形成了“道”。有了“道”,虛廓乃生成宇宙(時間空間)。宇宙生成氣,氣有陰陽之分,陰陽純一之氣表現爲春、夏、秋、冬四時;陰陽散漫之氣則形成爲萬物。王充的《論衡·自然篇》中也說:“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氣丞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還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十分明顯,道安本無宗的宇宙生成論的運思理路、基本觀點乃至所用概念術語基本上都是取自于《老子》和漢代的哲學著作。

  道安的以“無”爲本原的本體論更與魏晉玄學極爲相似。魏晉玄學家何晏、王弼繼承並發展老莊思想,著力宣揚貴無論,史載“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爲:“天地萬物皆以無爲爲本。””〔16〕這裏的“以無爲爲本”,即“以無爲本”,“以無爲體”。王弼在《老子·四十章注》中也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爲生。有之所始,以無爲本。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認爲天地萬物是有形有象的存在,而有形有象的萬物得以産生,又是由于“無”這個根本。要保全有形有象的萬物,就必須反回去守住這個根本“無”。這是強調“無”爲宇宙萬有的本原、本體,把《老子》“有生于無”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爲“有以無爲本”的思想了。所以,王弼還說:“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17〕“無形無名”是指“道”,也就是“無”。“宗”,根本、原則。這就是說,“無”是萬物之所以生成、存在的根本或原則。王弼所講的本末、體用關系,是形上與形下的關系。道安主張以無爲本,以有爲末,提倡“宅心本無”,實是貴無說的佛教版。道安是一位“內外群書,略皆遍睹”,〔18〕即具有深厚中國固有文化素養的佛教學者,處在先秦道家、魏晉玄學思想廣爲流傳的文化氛圍之中,這樣理解、消化、表述般若學的“空”論是很自然的事。“以斯邦人莊、老教行,與《方等》經兼忘相似,故因風易行也。”〔19〕道安自己的這些話,也透露出當時中國佛教般若學溝通道家、玄學家學說的思想訊息。

  爲什麼會出現道安本無宗這種文化現象呢?道安的曆史地位怎樣評價呢?原是道安弟子、道安卒後又師事鸠摩羅什並參與《大品經》的譯事的僧ruì@①這樣說:“亡師安和上,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指于性空,落乖蹤而直達,殆不以謬文爲閡也。mén@②mén@②之功,思過其半,邁之遠矣。”〔20〕又說:“自慧風東扇,法言流詠以來,雖曰講肆,格義迂而乘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驗之,最得其實。然爐冶之功,微恨不盡。當是無法可尋,非尋之不得也。”〔21〕他認爲,道安的思想還是大致符合新譯的般若性空的本義的,所以有不足之處,是因爲有的印度佛教經文當時還沒有傳入,或者傳入而沒有譯出,缺乏充分的經典文獻資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曆史局限所致。應當說,這一評論大體上還是公允切合實際的。至于僧ruì@①在評價中忽視了傳統文化對道安的影響和作用,作爲佛門學者來說,也在情理之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附注:

  〔1〕支谶譯《般若道行經》第14品品名爲《本無》, 姚秦鸠摩羅什的異譯本《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第15品則譯爲《大如》,南朝宋代施護的譯本《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6品譯爲《真如》,此後“真如”一詞一直爲佛教學者所沿用。

  〔2〕《道行般若經·本無品》,《大正藏》第8卷第453頁中。

  〔3〕《道行般若經·難問品》,《大正藏》第8卷第430頁上、430頁下。

  〔4〕《大明度經·本無品》,《大正藏》第8卷第493頁下至494頁上。

  〔5〕《大正藏》第8卷第441頁上。

  〔6〕同上書,第441頁下。

  〔7〕同上書,第440頁中。

  〔8〕《大正藏》第45卷第163頁上。

  〔9〕詳見《大正藏》第45卷第152頁上。

  〔10〕詳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9 章《釋道安時代之般若學》。

  〔11〕一作公元314年生。

  〔12〕《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7套第1冊第9頁。

  〔13〕《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23套第4冊第429頁。

  〔14〕《大正藏》第42卷第29頁上。

  〔15〕《大正藏》第45卷第152頁上。

  〔16〕《晉書》卷43,《王戎傳附王衍傳》,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版,第1236頁。

  〔17〕《老子指略》,此書據近人定正考定爲王弼所作,引文見《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8月版,第195頁。

  〔18〕《高僧傳》卷5《道安傳》,《大正藏》第50卷第352頁下。

  〔19〕《鼻奈耶序》,《大正藏》第24卷第851頁上。

  〔20〕《大品經序》,《出叁藏記集》卷8,《大正藏》第55卷第53頁上。

  〔21〕《毗摩羅诘提經義疏序》,《出叁藏記集》卷8,《大正藏》第55卷第59頁上。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爲睿加右又

  @②原字爲亠下加興的反體字的頭下加且

  (原載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4期 )

  

《中國佛教本無說的興起與終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