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明延壽與禅教一致思潮▪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向重視經論,一方面又強調佛教諸經也都說一心。他在《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中援引《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維摩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經典,或說真心,或說一心,或說自性清淨心,或說本心,總之,認爲佛經都講心,都是以一心爲宗的。延壽還說:“名空性實,皆唯實相,但從緣起,不落有無。”[15]他肯定了語言文字具有诠說諸法的性質與功能,從根本上改變了禅宗排斥語言文字的看法,爲禅教一致說提供了理論根據。

  在禅教一致的思想基礎上,永明延壽還進一步闡發了一心與萬善的關系,高揚“萬善同歸”的主張。延壽針對當時禅宗蔑視佛教修持善行的流弊,強調一心要不落空寞,必須修持善行。萬行由心生,萬行又同歸于一心。也就是說心生萬善,萬善歸心。由此又可說禅即萬善,萬善即禅。

  延壽說:“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衆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法華》會叁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無二,衆行鹹歸種智。”[16]“萬善”與“衆行”相應,諸如持戒、念佛、持咒、修忏等等善行,都是修持佛法的資糧、工夫。又說:“夫戒爲萬善之基,出必由戶,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17]萬善功德中,以持戒爲第一。延壽強調持戒是萬善的根本,萬善始于持戒,認爲只有強化自身的內在規範機製,以此爲出發點,才能産生種種善行。

  禅宗提倡明心見性,即心即佛,主張依靠自力的修持,當下覺悟成就佛果。淨土宗強調憑藉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進而達到成佛的目的。禅宗重自力與彼岸世界,淨土宗則重他力與彼岸世界,這是兩宗的根本對立之處。但永明延壽並不排斥念佛,而視念佛爲萬善的一種,他引證慈愍叁藏的話說:“慈愍叁藏雲:“聖教所說正禅定者,製心一處,念念相續,離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動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衆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回向往生西方淨土。””[18]慈愍慧日法師主張禅修與念佛並舉,延壽顯然也以此肯定了念佛誦經行香禮拜的善行和往生西方淨土的目的。也就是說,在延壽看來,淨土宗的口唱佛號,並非有礙于禅修,甚至還有助于禅僧的修行,是禅修者不可或缺的。永明延壽以此調和了禅宗與淨土教門的根本差異,將禅淨統一了起來。延壽還以求同存異的思維方式、綜合兼修的修持模式來處理禅宗與淨土宗乃至其他宗派的差異、矛盾。如他說:“諸法法門,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19]又說:“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20]還說:“內則唯憑自力,外則全仰佛加,遂得障盡智明,雲開月朗。”[21]延壽認爲,佛教有自力與他力,特殊與普遍的不同法門。每個修持者的條件、業力不同,可視自身情況采取或自力或他力,或自力與他力相結合的方法來修行。對于修持者來說,既靠自力,也靠外力,自力與外力是相輔相成的。這是從方法論的高度論證禅教一致,尤其是禅淨一致的必要性、合理性。

  永明延壽的禅教一致說是奠立在佛教心性論,尤其是禅宗心性論基礎上的。展開一點說,其要點有叁:一是以禅宗的一心,自心,本心,真心作爲衡量其他宗派教義的標准,統一其他宗派教義的基石,即把佛教一切教義都歸結到禅宗的“心”義上來。二是認爲禅宗與教門各派的關系,是佛的心、意與佛的口、語的關系,這種心意與言教的關系,是本原與現象、內在與外在的關系,是相依相即,相互統一的。叁是禅宗與教門各派具體修持實踐的關系,是心與行的關系,強調自心覺悟要落實到種種修持實踐上來,而一切修持實踐的功德又回歸到心,成就自心覺悟,進入成佛境界。

  叁、延壽思想的曆史影響

  在中國佛教禅教一致的思潮史上,最早提出禅教一致說並從理論上加以論證的是唐代圭峰宗密。宗密是兼通華嚴學與禅學的學者,他有見于禅宗流傳後的某些弊端和當時佛教內部的種種矛盾,特意會通華嚴宗義理和禅宗心性思想,提倡“華嚴禅”,進而還以禅的各派與教的各派相對應,融會禅與所有教家,高揚禅教一致說。禅宗五家最後形成的法眼宗,其創始人文益曾作《宗門十規論》,列舉出五代時禅門的流弊,他也抉取華嚴宗的六相圓融和理事圓融思想來重建禅宗的學說。這都表明吸取教家義理已成爲禅宗的理論需要,也成爲禅宗的發展方向。宗密和文益在禅教一致思潮史上都占有重要的曆史地位。

  永明延壽是在禅宗流弊進一步嚴重化,禅與教的對立進一步尖銳化的形勢下,高揚禅教一致思想旗幟的。他的《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兩書奠定了在禅教一致學說史上的顯赫地位。永明延壽的突出貢獻是,在宗密全面恢複、重立佛教經典的權威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教門修持實踐的重要性,爲從實踐層面落實禅教一致說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自延壽以後,禅教一致說逐漸成爲佛教的思潮,禅教兼修日益成爲佛教的主流。

  入宋以後,佛教僧俗的禅教雙修、禅淨雙修都承繼永明延壽的遺風,且不斷推進。在禅教一致思潮影響下,宋代禅宗形成以語言文字爲特色的禅法——“文字禅”。這是一種通過參究禅門語錄、公案以把握禅理的修持方式,強調以語言文字學禅、教禅、參禅、悟禅,從而改變了輕視佛教經典和言語文字的禅風。與“文字禅”的盛行相應,《楞伽》、《金剛》、《首楞嚴》、《華嚴》、《法華》、《維摩》、《圓覺》諸經,都成爲禅僧誦讀的經典。禅師與天臺、華嚴、淨土等宗僧人交往也日益頻繁、密切。元代以降,禅淨雙修之風,尤爲盛行。被譽爲“江南古佛”的臨濟宗僧人中峰明本,不僅讀《金剛》、《法華》、《圓覺》諸經,還奉持五戒,其弟子天如惟則兼通天臺教理。師弟兩人都心歸西方淨土,提倡禅淨合行。迄至明代,著名僧人楚山紹琦、空谷景隆、一元宗本等,相繼倡導禅淨合行。晚明“四大高僧”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和蕅益智旭也都倡說禅教一致思想,其中雲棲祩宏尤爲著力于高唱禅淨合一說。在近現代,禅僧的修持也都是參禅與念佛結合的,佛教繼續沿著禅淨合行的道路展開。

  教門諸宗中,與禅宗在成佛理念上反差最大的是淨土宗。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以來的佛教史表明,在當時中國佛教禅教一致的總的發展趨勢中,恰恰是這兩個理念上差別最大的宗派卻又最重視強調彼此的一致。佛教曆史潮流把禅宗與淨土宗推向合流,禅教一致重點落實爲禅淨一致,事實上禅淨一致思潮也一直延續到當代。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其間必然蘊藏著極爲深刻的原因。 我想以下情況也許是重要的:首先,兩宗在成佛理論上的巨大差異,需要彼此融通,以緩解矛盾,並利于擴大各自的影響。據唐淨覺《楞伽師資記》載,道信禅師謂:“《無量壽經》雲:“諸佛法身入一切衆生心想,是心作佛。”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22]《觀無量壽佛經》是這樣說的:“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23]這段話本是解說“念佛叁昧”即佛現前定的,強調的是透過念佛法門集中心思時,在瞑想中顯現出佛的形象,是有此心才顯有此佛。禅師則加以發揮,宣揚的是衆生心中本自有佛,心外更無別佛。淨土經典義理和禅師思想雖然不同,但是兩者都把“人與佛”的關系轉化爲“心與佛”的關系,以便于或力求直接進入佛土,或力求直接成就爲佛,從而在心性論方面爲禅淨一致說提供了理論基礎。其次,禅宗與淨土宗都是重修持的宗派,修持方式的巨大差異,不利于共同發展,這也就要求彼此互補,縮小差異。而兩宗的修持方式又同是從禅定中演變出來,同是佛教修持中國化的産物,這又爲兩者的結合提供了源頭性的根據。再次,尤爲要緊的是,兩宗的力量雄厚強大,都擁有自己的廣大信衆,若彼此排斥,勢必兩敗俱傷,若彼此融合,則必雙贏,爲求共存共榮,彼此尋求統一是最明智之舉。而兩宗都是平民化的佛教宗派,也爲禅淨合流提供了群衆基礎。

  永明延壽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對禅教一致說作出了貢獻,這種貢獻是巨大的。但是他沒有也不可能對禅與教的種種具體矛盾都作出合乎邏輯的融會。比如究竟如何把教外別傳與教內相傳統一起來,就是一件難事。又如佛性說與惡性說、真心論與唯識論的理論差異,也是不易調和的。當然,這是不能苛求延壽的。同時,這些問題的依然存在,也並不影響作爲開放性系統的佛教的繼續發展。不斷矛盾,不斷整合,不斷分立,不斷合一,也許正是佛教生命力之所在。

  [1] 《宗鏡錄》卷25,《大正藏》第48卷第560頁中。

  [2] 《萬善同歸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959頁上。

  [3] 《宗鏡錄》卷25,《大正藏》第48卷第560頁上、中。

  [4] 見《禅林僧寶傳》卷9《永明智覺禅師傳》,《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10套第3冊第240頁。

  [5] 《宗鏡錄》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5頁中。

  [6] 同上。

  [7] 《宗鏡錄》卷27,《大正藏》第48卷第569頁中、下。

  [8] 《大正藏》第48卷第417頁上。

  [9] 同上書,第416頁下。

  [10] 《大正藏》第48卷第991頁上。

  [11] 《唯心訣》,《大正藏》第48卷第993頁下。

  [12] 《宗鏡錄》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4頁下。

  [13] 《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1,《大正藏》第48卷第400頁中。

  [14] 《宗鏡錄》卷1,《大正藏》第48卷第418頁上、中。

  [15] 《萬善同歸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961頁上。

  [16] 同上書,第958頁下。

  [17] 同上書,第965頁上。

  [18] 同上書,第963頁下。

  [19] 同上書,第961頁下。

  [20] 同上。

  [21] 同上書,第966頁上。

  [22] 《大正藏》第85卷第1288頁上。

  [23] 《大正藏》第12卷第343頁上。

  

《永明延壽與禅教一致思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