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心性本淨,本有佛性,只爲客塵的煩惱所雜染,不能了見。後分卷21《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之叁》雲:“聲聞、緣覺至十住菩薩不見佛性,名爲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見于佛性,則得名爲大涅槃也。”[注釋:同上書,746頁中。]聲聞、緣覺直至十住菩薩都不見佛性,只是達到一般的解脫境地,稱爲涅槃。如果了見佛性,則是達到完全的解脫境地,稱爲大涅槃。這種見性思想對中國禅宗的明心見性說顯然是有啓迪意義的。
第叁節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別”說
瑜伽行派排斥如來藏說,主張阿賴耶識爲宇宙萬物的根本,衆生的本性也由阿賴耶識生起,並提出了五種種性的說法,成爲佛教心性論的新論說。下面擬通過五性成立的根源,即五性與阿賴耶識種子的關系,五性說成立的經過及其與佛性思想的關聯問題的論述,來闡明“五性各別”說。
一、種性與阿賴耶識種子
種性又作種姓。種性是梵語gotra的譯文,本義是種子姓類、種屬或族姓。《瑜伽師地論》卷20載:“問:此種姓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爲種子,或名爲界,或名爲性。”[注釋:《大正藏》第30卷,395頁下。]“種子”是産生、生長萬物的因種,“界”此是因的意思,“性”是體性、不改的意思,種姓與種子、界、性是同義異名。窺基在《成唯識論述記》卷9末說:“性者體也,性者類也,謂本性來住此菩薩種子姓類差別。”[注釋:《大正藏》第43卷,556頁上。]認爲性與姓是有區別的,本性決定姓類的差別。屬于某種姓的人必具有某種姓的性質,種性和種性是相通的。譯成漢語,種姓和種性,由于義近、形似、音同,因此常寫作種性。我們是在種性與種姓相同的意義上使用這兩個概念的。
瑜伽行派通常把種性的形成分爲先天具有和後天修持而得兩種,《瑜伽師地論》卷35載:
雲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此中義意二種皆取。[注釋:《大正藏》第30卷,478頁下。]
種性有“本性住種性”,略稱“性種性”,即本有種子;“習所成種性”,略稱“習種性”,即新熏種子。這兩種種性都是證得涅槃的無漏[注釋:漏,意爲流注漏泄,有缺失,是染汙、煩惱的異稱。無漏,即無煩惱。]種子——斷除煩惱的殊勝種子,這種無漏種子作爲一種潛勢力,遇到殊勝因緣,就能證得涅槃。
衆生爲什麼有五種種性的差別呢?爲什麼有成佛不成佛的分野呢?瑜伽行派根據衆生無漏種子的種別及其有無等理論來論證說明。《瑜伽師地論》卷52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集中地闡述了這些問題:
複次,我當略說安立種子。雲何略說安立種子?謂于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則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粗重。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複名遍行粗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種子生,不應道理。”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叁種般涅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于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爲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爲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于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是故無過。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注釋:《大正藏》第30卷,589頁上、中。]
“安立”,謂用語言名相加以區別。“遍計自性”,也作“遍計所執性”,指普遍分別計度心外另有實體存在的妄執性。“習氣”,此指含藏于阿賴耶識中的習性、氣分,具有産生思想、行爲等的能力,也即種子的異名。“遍行”,指認識作用發生時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活動。“粗重”,指習氣“已習成果”的存續狀態。“所緣緣”,即所緣的緣。前一緣是認識,後一緣是條件。所緣是認識作用和功能,所緣緣即指認識對象。對象也是認識發生的前提條件之一,故稱“緣”。“般涅槃”,“般”,梵語音譯,“般涅槃”即完全的涅槃,意爲完全的寂滅。“障”,障礙,煩惱的異名。有煩惱障與所知障兩大類。“轉依”,轉舍染法,依止淨法。這段話有四層意思:一是立阿賴耶識爲“種子識”,謂種子是阿賴耶識普遍計度一切事物爲實有後所形成的粗重習氣。二是說明一切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出來的修持法門,都非上述習氣種子所生,而是真如種子所生。叁是由上一層意思派生出來的問題——既然出世間法都由真如種子所生,爲什還有不同涅槃種性的差別,甚至還有缺少涅槃性的衆生呢?回答是由于有無煩惱障礙種子而形成的:若在心理上有極端嚴重的迷執,且始終依附于阿賴耶識,有這種障礙礙解脫的煩惱種子,是不能證涅槃的種性;若沒有煩惱障種子,只有在知解上迷執的所知障種子,是聲聞種性和獨覺種性;若所知障種子也沒有,則如來種性。四是說修行一切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出來的法門,都具有轉舍染法,依止淨法的作用,是和阿賴耶識相反的。總之,這四層意思的中心思想是強調阿賴耶識種子和真如種子在染淨性質上的根本對立;認定種子的類別、真如種子的有無,以及煩惱、所知兩障的有無與存斷,是形成衆生種性差異的根源。
二、五種性說
在敘述瑜伽行派的五種性說之前,我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和《法華經》的有關異說。《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93,把有情類分爲“聲聞乘性決定者”、“獨覺乘性決定者”、“無上乘性決定者”以及“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而于叁乘性不定者”[注釋:《大正藏》第7卷,1066頁上、中。]。“無上乘性”,相當于如來種性。其余的叁乘決定者與不定者兩大類共有四性,連同無性者共爲五性。《法華經》卷3《藥草喻品》以草木的大小比喻衆生根性的不同,文說:
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叁明,獨處山林,常行禅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衆生,如是菩薩,名爲大樹。[注釋:《大正藏》第9卷,20頁上、中。]
這是著名的“叁草二木”比喻,以小草喻人天二乘,以中草喻聲聞、緣覺二乘,以大(上)草、小樹、大樹喻菩薩乘。以此喻區別叁乘五乘,意在說明“一乘教”。經雲:“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于人華,各得成實。”[注釋:《大正藏》第9卷,20頁中。]佛教化衆生,如同雨水滋潤叁草二木而得成長一樣,佛以智慧方便演說一相一味的佛法(如一味雨),平等地化潤衆生,衆生因其根性所受不同,而得不同的道果。《法華經》由此進而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注釋:《方便品》,《法華經》卷1,《大正藏》第9卷,8頁上。]“無數諸法門,其實爲一乘。”[注釋:《大正藏》第9卷,9頁中。]佛雖設叁乘五乘以教化衆生,但佛也以同一法雨潤益衆生,佛的教說是究極的真理(一乘)。因真理遍在,故佛性也遍在。這也就是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真實的教說。這種強調一切衆生都能成佛的真實教說,稱爲一乘教。
瑜伽行派的代表性典籍《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對種性都有明確的論述,《解深密經》卷2《無自性相品》雲:“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注釋:《大正藏》第16卷,695頁上。]這是說,聲聞、獨覺、菩薩叁乘都是不執著萬物,不以萬物爲實有,即合乎“妙清淨道”,故說唯有一乘,但並非說有情衆生沒有種性的差別。此經把聲聞分爲二種:一向趣寂聲聞和迴向菩提聲聞。一向趣寂是追求個人的灰身滅智,歸于空無,被認爲是定性的聲聞。迴向菩提聲聞是已解脫煩惱障,進而轉向菩提,求得解脫所知障,其實現要視因緣條件而定,即帶有不確定性,稱爲不定性的聲聞。總之,此經認爲除無性者以外,分爲叁乘決定者與不定者四性。《瑜伽師地論》卷37載文:“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姓,于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性,于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叁者住佛種姓,于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性,于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注釋:《大正藏》第30卷,496頁上。]這是把衆生的種性分爲叁乘與無性者四性。
把五性——決定性的叁乘、不定性與無性彙集起來說的經論有《楞伽經》、《佛地經論》和《莊嚴經論》。如《入楞伽經》卷2稱五種性爲: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和無種性。[注釋:詳見《大正藏》第16卷,525頁下~527頁中。]《佛地經論》卷2也說:
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一聲聞種性,二獨覺種性,叁如來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有出世功德種性。如余經論廣說其相,分別建立前四種性,雖無時限,然有畢竟得滅度期,諸佛慈悲巧方便故。第五種性無有出世功德因故,畢竟無有得滅度期。[注釋:同上書,298頁上。]
這…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