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與念佛
方立天 ─ 中國人民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 提要
本文先是簡要介紹禅與念佛的本義,並論述中國佛教學者對禅與念佛的涵義的發展,以從概念上厘清禅與念佛的豐富而複雜的內容與意義,隨後著重從曆史的視角敘述禅宗與念佛的關系,較系統地描述了這一關系的演變過程與階段性特征。最後,論文還從禅宗與念佛的曆史演變中簡要總結了禅淨融合的趨勢和中國佛教的走向,從而凸現出這樣的曆史事實與論斷:禅淨雙修是宋代以來中國佛教修持的基本範式,並在未來的中國佛教實踐中仍將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禅宗與念佛
方立天
提要:本文先是簡要介紹禅與念佛的本義,並論述中國佛教學者對禅與念佛的涵義的發展,以從概念上厘清禅與念佛的豐富而複雜的內容與意義,隨後著重從曆史的視角敘述禅宗與念佛的關系,較系統地描述了這一關系的演變過程與階段性特征。最後,論文還從禅宗與念佛的曆史演變中簡要總結了禅淨融合的趨勢和中國佛教的走向,從而凸現出這樣的曆史事實與論斷:禅淨雙修是宋代以來中國佛教修持的基本範式,並在未來的中國佛教實踐中仍將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目次
一、 禅與念佛的本義
二、 禅宗與念佛
〈一〉 東山法門與念佛
〈二〉 慧能至五家禅宗與念佛
〈叁〉 延壽以來的禅淨雙修思潮
叁、 小結
禅宗與念佛關系的曆史演變情況如何?在中國佛教史上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富有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的問題。本文擬著重論述禅宗與念佛關系的曆史演變過程,並從曆史演變中簡要總結出禅淨融合的曆史趨勢和中國佛教的曆史走向。
一、 禅與念佛的本義與發展
爲了論述禅宗與念佛的關系,有必要先簡要地敘述一下禅與念佛的本義及其在中國佛教曆史上的發展。
先說禅。禅是梵語Dhyana音繹“禅那”的略稱,漢譯是思維修、靜慮、攝念,即冥想的意思。用現代語言簡要地說,禅就是集中精神與平衡心理的方式方法。從宗教心理角度來看,禅的修持操作主要是“禅思”、“禅念”和“禅觀”等活動。禅思是修禅沈思,是排除思想、理論、概念,使精神凝聚的冥想。禅念是厭棄世俗煩惱、欲望的種種念慮。禅觀是坐禅以修行種種觀法,如觀照真理、否定一切分別的相對性,又如觀佛的相好、功德,觀心的本質、現象等。禅修具有多種功能,諸如:精神集中,即注意力集中,以爲修持提供穩定、良好的心理狀態。調節情緒,平衡心理,帶來甯靜與快適的感受。化解煩惱,舍棄惡欲,排除惡念,提升精神境界。禅還能産生智慧,有助于觀照人生、宇宙的真實。此外,禅經還說,長期禅修能獲得超常的能力,即神通力,與今人所謂特異功能近似;又禅修或可得見諸佛,斷除疑惑。
與禅那相應的梵語Samadhi,音譯叁摩地、叁昧等,漢譯作定、等持等。定是令心神專一,不散不亂的精神作用,或指心神凝然不動的狀態。一般地說,定是修得的,是禅修的結果。在中國,禅也當作定的一個要素,被攝于定的概念之中,通常是梵漢並用,稱作禅定。禅定成爲慣用語,被視爲一個概念。事實上,禅定的主要內容是禅,是通過坐禅這種基本方式使心念安定、專一、不散亂的修持實踐,其中心是靜慮、冥想。中國禅宗的禅,還明顯地向慧學傾斜,帶有排拒坐禅的意味,強調由思維靜慮轉向明心見性,返本歸源,頓悟成佛。中國禅宗的禅與印度佛教禅在意義上是迥異其趣的。
大約自馬祖道一以來,中國禅宗把禅由坐禅靜思發展爲日常行事,由心理平衡發展爲生命體驗,從根本上改變了禅的內涵。中國禅宗學人還強調禅悟,認爲覺悟要由日常行事來體現,由生命體驗來提升。這就是說,禅與悟是不可分的,悟必須通過禅來獲得,禅沒有悟也就不成其爲禅。沒有禅就沒有悟,沒有悟也就沒有禅。從這個意義上說,禅就是禅悟。這與印度佛教所講的禅也是大相徑庭的。
中國禅宗還大力開辟禅悟的途徑和創造禅悟的方法。這主要有:
(一)禅宗以明心見性爲根本宗旨,而性與相相對,相與念相聯,念又與住(住著)相關。爲此慧能提倡無相、無念、無住的法門,要求不執取象的相對相,不生起相對的念想,保住沒有任何執著的心靈狀態,這是一種內在的超越的方法。
(二)性與理、道相通,悟理得道,也就是見性。理、道又與事相對,若能理事圓融,也就可見性成佛。由此“觸類是道”和“即事而真”成爲禅修的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叁)禅悟作爲生命體驗和精神界具有難以言傳和非理性的性質,相應地,禅師們紛紛充分地調動語言文字、行爲動作、形象表象的功能,突出語言文字的相對性、行爲動作的示意性和形象表象的象征性,形成爲豐富多彩的禅悟方法。
次說念佛。“念”,本指主體對所緣對象的憶念作用,念佛就是憶念所歸依的佛。後又由心念向外轉爲觀念、口念,也就是由心裏稱念法身佛,轉爲觀想佛的體相、功能,口中稱念佛的名號。這心念、觀念和口念叁種念佛,分別稱爲法身念佛、觀想念佛和稱名念佛。法身念佛的法身即法的實相,故也稱爲實相念佛。中國佛教學者宗密又從觀想念佛的念想佛的相好角度,分出觀像念佛,即觀念塑畫等的佛像。
念佛的對象是佛,小乘佛教的念佛偏重于對釋迦牟尼的歸敬、贊歎、思念,大乘佛教認爲叁世十方有無數量的佛,相應地所念的佛數量衆多,擴大了念佛對象的範圍。大乘佛教所念之佛常見的有阿 佛、藥師佛、彌勒佛、阿彌陀佛、大日如來等,但通常又以阿彌陀佛爲代表,以至于一提及念佛,一般都以爲念阿彌陀佛,這是念佛對象的顯著變化。
佛教經典曆來重視以念佛爲觀想內容和禅觀方式,也就是提倡通過念佛把心思集中起來的冥想法,從而構成爲一種禅觀,一種禅定,稱爲“念佛叁昧”。《觀無量壽佛經》雲:“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1 認爲修持念佛叁昧,觀想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故能于定中見十方一切諸佛。念佛叁昧中有一種般舟叁昧。修行般舟叁昧是在一特定持間(如七日或九十日)內,常行走不得休息,環繞行道,步步聲聲,念念皆在阿彌陀佛。完成此叁昧就能見諸佛現前,故也稱佛立叁昧。天臺宗人則稱爲常行叁昧。《文殊說般若經》還把一心念佛,專修念佛一行,稱爲一行叁昧。
中國佛教學者對念佛方法的梳理都很關注。如天臺宗智顗在《五方便念佛門》(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中列舉出五種念佛法門:(一)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二)觀相滅罪念佛叁昧門,(叁)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四)心境俱離念佛叁昧門,(五)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這是根據不同對象隨機而說的五種方便念佛法門。華嚴宗澄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經疏》卷五十六(見《大正藏》第叁十五卷)也舉出五種念佛法門:(一)緣境念佛門,(二)攝境唯心念佛門,(叁)心境俱泯念佛門,(四)心境無礙念佛門,(五)重重無盡念佛門。這是從心境即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角度分列的念佛法門。宗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見卍《續藏經》第七冊)則從念佛對象的視角分爲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四種念佛。唐代兼通律、密、淨的僧人飛錫,著《念佛叁昧寶王論》(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以念佛叁昧爲諸禅叁昧中的寶王,並把念佛從時間的角度分爲念未來佛;念現在佛和通念叁世無不是佛叁大門。此外,有的佛教學者還把念佛分爲念他佛、念自佛和自他俱念佛叁種。念他即念阿彌陀佛,念自即觀心,自他俱念即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在中國佛教史上,念佛法門衆多,其中包含了中國佛教學者創造。
念佛法門傳入中國後,最爲流行的是觀想念佛與實相念佛。後來由于淨土學者昙鸾、道綽的提倡,尤其是善導(公元613~681年)創立淨土宗,便以稱名念佛爲主要修持法門,並廣泛深入千家萬戶。以後,持名求生極樂世界的信仰廣爲流行,以致不論哪一宗派采用的念佛法門,都和持名往生淨土的思想相結合,這是印度佛教念佛法門在中國的重大發展。
持名念佛法門之所以在中國盛行,是受了龍樹《十住毗婆娑論
易行品》思想的影響。該品說菩薩道“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菩薩欲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2 “阿惟越致”,不退轉,是菩薩修持追求佛果的階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圓滿覺悟的智慧。這是說,稱名念佛是修菩薩行速至不退地的方便易行道。中國淨土宗在接受這種思想影響和吸取淨土經典學說的基礎上,提“稱名念佛往生”說。《無量壽經》卷上第十八願文有“十念”之說3,〈觀無量壽經〉也說:“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4,宣揚十念念佛即可往生彌陀淨土。關于“十念”的解釋,佛教學者說法不一。善導將十念解釋爲十聲稱佛,並認爲,一生無盡數地稱佛名號乃至一聲稱佛名號,都可以往生彌陀淨土。善導所立的“稱名念佛往生”說成爲淨土宗的根本宗旨。
淨土宗的稱名念佛法門奠立在兩個原理之上:一是阿彌陀佛名號的神聖功效。阿彌陀佛的“阿彌陀”叁字被認爲是佛法界的內在音聲。阿字是表宇宙開辟,生命生發的根本音,彌字表一心平等的無我大我義,陀字是表含攝一切法藏的究竟處,叁字各具神聖意義。阿彌陀佛名號凝聚著阿彌陀佛法身、報身與應身以及各種智慧和無量功德。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使稱名念佛的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名號作爲阿彌陀叁身以及智慧和功德的載體,是凡聖同構相互呼應的媒介。名號所在之處,也就是阿彌陀佛願力光明遍照之處。修持者稱名念佛…
《禅宗與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