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淨雙修,提倡念佛往生,強調一切修持都回向往生淨土。延壽繼慧日遺風,大力弘揚禅淨雙修。他說:“猶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22認爲念佛有助禅定,念佛是禅定的一種方法,兩者是完全統一的。他還作“念佛四料揀”偈,雲: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一作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悉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爲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鋤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23
在禅與淨的四組關系中,延壽認爲禅無淨土,十人有九人墮于魔道。無禅有淨土,則萬無一失,必能出離生死。也就是說,淨土要比禅更高,淨土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持的歸宿。延壽強調禅淨雙修是最高修行層次,在現世爲人師表,在來生成就最高理想人格。
禅門曆來倡言“唯心淨土”,認爲“淨土”是“淨心”的表現,離心無獨立的“淨土”存在。淨土宗則弘揚“西方淨土”,這是以阿彌陀佛爲教主的極樂世界,是遠離人心、遠離世俗社會的彼岸世界。延壽竭力調和這二種淨土,他的《萬善同歸集》中的“圓修十義”,從理事、權實、二谛等十個方面圓融各種不同教義。延壽認爲“唯心淨土”,心外無法是“理”,寄形極樂世界(“西方淨土”)是“事”,而“理事無閡”,“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是圓融無礙。佛說二谛,“西方淨土”屬于俗谛,而無俗不真,與“唯心淨土”是一致的。延壽調和二種淨土,是爲了肯定“西方淨土”,是把“西方淨土”理念融入禅宗理論和實踐之中,以往生“西方淨土”作爲禅修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
延壽的禅淨雙修思想對禅宗各派都産生了深刻的影響。雲門宗人、宋代天衣義懷提倡禅淨兼修,義懷之嗣慧林宗本、長蘆應夫和居士楊傑等也都既主參禅,又重念佛。應夫門下宗頤嘗論禅淨關系,言雲:
念佛不礙參禅,參禅不礙念佛,法雖二門,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運著二谛,下智之人各立一邊,故不和合,多起紛爭。故參禅人破念佛,念佛人參禅,皆因執實謗權,執權謗實,二皆果未成,地獄先辨。須知根器深淺,各得其宜,譬如營田人豈能開庫,開庫人安可營田。若教營田人開庫,如跛足者登山,若教開庫人營田,似壓良人爲賤,終無所合也。不若營田者且自營田,開庫者且自開庫,各隨所好,皆得如心。是故念佛參禅各求宗旨,溪山雖異,雲月是同,可謂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戶透長安。24
“開庫”,開啓倉庫。話的意思是,念佛與參禅,二種修行方法雖然不同,但二者的宗旨是一致的。修行方法的運用與衆生根器有直接關系,上智人兼修禅淨,下智人可參禅或念佛各持一種,殊途同歸,皆得成佛。這也就是說,既可禅淨雙修,又可參禅念佛,各究盡一門,這都是要根據衆生的不同條件來決定的。
宋代以來,臨濟宗人也不乏提倡禅淨雙修者,如死心悟新禅師深得參禅的本旨,同時又大力勸修念佛。他也說:“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亂,濁水自清,濁水既清,功歸何所?良久雲:“幾度黑風翻大海,未曾聞道釣舟傾。””25 這與延壽的說法一致,也是強調以念佛定心,把念佛納入禅定,提倡念佛禅。到了元代,提倡禅淨兼修的臨濟宗著名禅師益趨增多,如中峰明本,他一面爲看話禅辯護,一面大力提倡禅淨融合,認爲淨土之外沒有禅,淨土和禅是心,兩者體同名異。他作《觀念阿彌陀佛偈》,令病人念阿彌陀佛,以祈求輕安。偈文雲:“阿彌陀佛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26 提倡念阿彌陀佛,以求往生西方淨土。中峰明本法嗣天如惟則禅師也兼弘淨土教。他說:“永明悟達摩直指之禅,又致身極樂上品,以此解禅者之執情,爲末法勸信。余謂其深有功于宗教者此也。”27“永明”,即延壽。這是充分肯定延壽禅淨雙修主張的重要性。他還闡發了禅淨同一說:“參禅爲了生死,念佛亦爲了生死。參禅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念佛者達惟心淨土,見本性彌陀。既曰本性彌陀,惟心淨土,豈有不同者哉?”28 強調禅與淨都是爲了了脫生死,兩者目的相同:念佛是“達惟心淨土,見本性彌陀”的門徑,兩者方法一致。惟則在所著《淨土或問》中力說禅者有念佛之必要,並申說念佛應以稱名念佛爲上。他說:
念佛者或專緣叁十二相,系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佛。或但稱名號,執持不散,亦于現身而得見佛。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爲上。......稱名號者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口相續,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十念者每晨面西,正立,合掌,連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爲一念,如是十氣爲十念,......十氣連屬令心不散,專精爲功。名十念者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29
認爲稱名念佛高于觀想念佛,是滅罪往生的最有效辦法。元末被喻爲獅子王的臨濟宗人楚石梵琦,崇信華嚴圓教,宣揚教禅一如,謂:“教是佛口,禅是佛心,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便向個裏會得,坐斷天下人舌頭,更分什麼禅,揀什麼教。”30他作淨土詩,雲:
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花開朵朵蓮。雜樹枝莖成百寶,群居服食勝諸天。吾師有願當垂接,不枉翹勤五十年。......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回心。直饒風閣龍樓貴,難免鸠皮鶴發侵。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已遙臨。塵塵刹刹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31
竭立贊揚西方淨土的殊勝和彌陀願力的深厚。
宋代曹洞宗真歇清了與默照禅創始人宏智正覺同爲丹霞子淳的高徒。他主張“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32 又說:“捷徑法門,惟有念佛。功高易進,念佛爲先。若不念佛而求出離者。終無所獲。普勸清信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決不誤矣。”33清了認爲念佛修持往生西方淨土捷徑。他還批評大慧宗杲的看話禅,說:“如今一般底將依師語、相似語、格則語、合頭語口傳心授,印板上次第排布,參來參去,參得一肚皮禅,叁年兩歲依前忘卻。到處爭勝負,彼此人我,無明桓天。”34又說:“你而今只管將古人言句玄妙公案築在肚皮裏,將謂平生參學事畢,殊不知盡是頑涎涕唾,古人喚作運糞人,汙汝心田。”35指斥看話禅參究公案,口傳心授,以爲大悟,實際上盡是邪見,汙染心性。同時,清了又主張“直將阿彌陀佛四字作個話頭,二六時中,自晨朝十念之頃,直下提撕。”36也就是以阿彌陀佛四字爲話頭,以念佛代公案,提倡“看話念佛”,形成爲看話禅的一種新形式,也即禅淨融合的一種特殊形態。又,明末曹洞宗人無明慧經根據一般禅家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旨趣,說:“念佛人,要心淨,淨心念佛淨心聽,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淨定。”37 又說:“念即佛,佛即念”38,“念佛心即淨土”39。他強調衆生本具佛性:“清清淨淨一靈光,刹刹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失覺,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作夢,真真實實快承當。”40 “靈光”即佛性,清淨無染,靈照而放光明。勸告衆生頓見佛性,成就佛果。慧經在強調念佛的同時,也倡導看話禅,他說:“參學之士,道眼未明,但當看個話頭。”41一如大慧宗杲家風,又表現出曹洞宗與臨濟合流的趨勢。
與慧經同時代的明末佛教四大師袾宏、真可、德清、智旭,進一步淡化了宗派立場,他們幾乎都提倡禅淨雙修,並程度不同地主張會歸淨土。四大師中德清因恢複禅宗祖庭曹溪有功,被稱爲曹溪中興祖師,是當時禅門巨匠。德清也極力倡導禅淨一致,他說:“參禅看話一路,最爲明心切要。......是故念佛參禅兼修之行,極爲穩當法門。”42 對于看話頭,他強調“古人說參禅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43提倡念佛話頭的禅修.對于坐禅念佛,他也提出了新解:“所雲坐禅,而禅亦不屬坐。若以坐爲禅,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禅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44 “那伽”,此指佛。佛的行、住、坐、臥都在定,據此,那伽亦謂“常在定”。這是說禅是心,不能拘泥于坐。又大定也不可入,佛就並無出入而常在定。又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鄉,又何必遠企于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45教人念佛時徹悟自性,成就唯心極樂淨土。也就是提倡念佛與禅合而爲一。
當代禅宗泰鬥虛雲和尚(公元1840~1959年),身承五宗,長期參禅,久有體悟。他不僅對禅門五家宗派同樣尊重,而且也提倡禅淨雙修。他說:“參禅念佛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不過以生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爲應病與藥計,便方便說了許多法門來攝化群機。”46 又說:“動散之時,則持名念佛。靜坐之際,則一心參究“念佛是誰”。如斯二者,豈不兩全其美。”47 虛雲在提倡禅淨雙修同時,還認爲“參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衆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爲方便穩妥。48”表現出當代禅門大師對持名念佛的充分認同和高度肯定。當代禅門又一高僧圓瑛(公元1878~ 1953年)的禅修宗旨是教宗兼弘,側重禅淨,歸心淨土。他也認爲禅淨是針對衆生不…
《禅宗與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