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見與世界和諧
方立天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佛教界首次倡議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是中國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事件,也是中國佛教爲社會成員提供生活價值取向和規範社會行爲的“文化崛起”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它表明佛教思想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曆久彌新的品格,表明其符合工業化、後工業化、資訊時代的世界需要;我們的“論壇”的成功舉辦,可能預示著佛教將以更加積極和富有活力的態勢在世界曆史舞臺上扮演重要而精彩的角色。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個主題的設定很有創意,我體會它至少包含叁方面的意義:一是凸顯出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性,二是強調和諧世界要從個人做起,叁是個人要從正心開始。這個主題不僅體現了佛教重視“心”的功能、作用的傳統優勢,而且與法律、製度規定等對人的外在規範相比較,佛教的“正心”對人的行爲的約束和調適,是內在的、第一位的,“從心開始”有助于從根本上確立世界和諧的思想基礎。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心”是什麼?“心”是個體主觀的心理現象,精神現象,“心”的活動與內涵是複雜多樣的。從結構來說,心有自體與作用兩個方面。從性質來說,心有染汙與清淨之別。從功能來說,心又有心、意、識叁面,大乘唯識說認爲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一切現象生起的根本。意是第七識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生起的基礎。識指前六識,是一般的認識作用。“從心開始”,也可以說就是從認知開始,就是從樹立“正見”開始。
“見”是對事物的見解,有正見、邪見、惡見等的不同。“正見”是對事物的正確見解。爲什麼說“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而“心”又要從樹立“正見”開始呢?具體說是:(1)“見”是主體意、口、身活動的支配者,“正見”是支配意、口、身活動,決定主體各種活動、行爲正確方向的主導思想。佛教有“八正道”之說,“正見”爲“八正道”之首,就含有以“正見”統帥後面七項的意思。這種安排是釋迦牟尼對佛教徒八項修持活動相互關系所作的正確分析,可見“正見”在修行中的重要,由此也可見心立“正見”的重要。(2)佛教“正見”是對宇宙、社會、人生的見解,其中包含了豐富的人生感悟、體驗,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特定智慧結晶。其豐富的內涵對人類社會建設與發展的走向,對建設和諧世界,都有值得借鑒之處。(3)曆史事實證明,在中國,佛教不僅沒有發動過戰爭,而且對于推動中華民族的大融合、社會秩序的穩定、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等方面,都發揮過積極作用,這是與佛教具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正見”直接相關的。
如果“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而“心”從“正見”始的提法是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又如何樹立“正見”呢?我以爲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兩件事:一是關注和分析人類社會矛盾的實際情況,明確有哪些不和諧之處;二是著力結合社會實際闡揚佛教哲學的核心思想,使佛教“正見”在建設和諧世界中發揮作用。二、關注的焦點
建設和諧世界,需要和諧思想。佛教的“正見”對于建設和諧世界無疑具有理論的借鑒意義,而要真正實際發揮佛教“正見”對和諧世界建設的作用,其前提性的條件之一是要力求密切地關注和把握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矛盾、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對話,進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人類社會矛盾形形色色、錯綜複雜,然歸結起來,主要是叁類基本矛盾:人與自我的矛盾、人與群體(他人、民族、國家、社會)的矛盾以及人與自然的矛盾。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以全球化爲特點的知識經濟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各類矛盾帶來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導致了人類社會矛盾的新發展。
人與自我的矛盾。隨著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准日益提高。一些人一味追求物欲的滿足,在追求外在物質財富時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內在價值的充實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在富裕、舒適的生活中喪失了自我,喪失了人性,以致出現人文精神危機,人生價值危機。
人與群體的矛盾。當前,經濟全球化在不斷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跨國企業掌控了當前經濟全球化,這些企業的迅速擴張,又造成了貧富差距的增大。貧富懸殊的世界肯定是一個不和諧、不穩定、不安全的世界。貧富不均的格局,一方面使富者、強者易于異化爲霸權主義者,單邊主義者;一方面貧者、弱者也易于産生不滿、仇恨,從而構成爲社會紛爭不已的重要根源。這種經濟原因有時又因政治製度、民族、宗教以及價值觀念的不同而急劇激化,進而直接導致了沖突,乃至戰爭。
人與自然的矛盾。現代科學技術的空前進步,使人類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越來越巨大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自然生態危機:氣溫升高,能源危機,荒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汙染,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而這又嚴重製約了人類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爲當今世介面臨的重大課題。
上述矛盾的形成,原因有叁:一是利益的不同;二是製度的差異;叁是觀念的缺陷。如在思想觀念方面,面對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群體(集體、民族、國家)利益的關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明、文化、價值觀念的關系等問題。如何調適思想觀念,以緩解乃至化解人類社會的矛盾及其根源,以建設和諧世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正是在這一方面,佛教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我們認爲,佛教的命運決定于對社會的關懷,佛教的現代價值決定于對當今世界的作用。如果佛教能直面社會,揭示社會的焦點問題,指出問題的症結,闡揚有助于建設以和平、發展、合作爲特點的和諧世界的積極理念,就能爲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作出自身的獨特貢獻。叁、切入的重點
當代人類社會存在的叁大矛盾、問題,爲具有宇宙整體觀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思想、佛教“正見”,提供了調整人的心靈,進而調適人與群體的矛盾、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空前的曆史契機。
我們認爲,在豐富的佛教思想文化資源中,對于人類社會矛盾、問題的“正見”就是佛教哲學思想精華。湯用彤曾說,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學。佛教哲學是佛教對宇宙、社會、人生的基本看法,佛教的世界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可以作爲人類認識世界、社會、人生的借鑒。在佛教哲學體系中,我們認爲當前應當著重把闡揚其理論基石緣起論,以及在緣起論基礎上形成的核心性的哲學範疇,諸如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圓融等,作爲推動人們在心靈深處樹立“正見”,關切社會,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切入點。
緣起。這是佛教最基本的觀念,最根本的教理。緣起論認爲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生,因緣散失而滅。這一學說是在既反對“無因”論,也反對“邪因”論(如神創說)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對宇宙萬物的生成演變和世界的本來面目的合理的論說。緣起論自身包含著兩個重要的理念:“關系”和“過程”。緣起思想是論定事物是諸多因素的組合,凡事都是一種關系;既是關系組合,就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也即凡事都是一個過程。無疑這是深邃的哲學思想。佛教緣起論爲和諧世界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石。緣起論的萬物由因緣聚合而生即緣起共生的思想,邏輯地肯定世界的多樣性,肯定世界的多極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邊合作、和諧共贏的主張,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的思維。當前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上的互相依賴越來越深,正如有些美國學者所說的,沒有中國的支援,美元也許已經暴跌,美國經濟即使不出現蕭條,或許也已經陷入衰退。(參見2006年2月16日《參考消息》載《美國經濟對中國依賴有多深?》)又如世界性難題南北貧富差距,是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長期處于被剝削的地位,無法分享全球經濟繁榮成果直接相關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合作,采取措施促進世界經濟秩序合理化,尤其是發達國家要保證發展中國家平等利用資源和分享財富的權利,幫助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再如環境惡化、自然災害、某些疾病的爆發性流行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也只有各國通力團結合作才能妥善解決。我們認爲,世界各國尤其各國領導人若能確立起緣起觀念,建立緣起共生的共識,就能在行動上采取平等協商、團結合作的態度,共同解決全球性的問題。
因果。由緣起直接推導出因果觀念和因果法則,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一法則,反映在倫理方面,則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懲戒規條。佛教包括因果報應在內的因果理論,強調因果相聯,要求人們的行爲必須考慮帶來的後果,反對各種惡因和給自身和社會帶來的惡果,提倡作各種善因,以給自身和社會帶來善果,鼓勵人心向上,人心向善。應當肯定,這從根本上說是有利于個人道德操守、社會秩序穩定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的,是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是有利和諧世界建設的。
平等。佛教的平等觀是基于緣起的學說,是建立在因果平等上的——衆生與佛同具成佛的因“真如佛性”,也同能成就佛果,進入涅槃境界。由此又肯定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同類衆生之間的平等,乃至衆生與“無情”(山川大地、草木花卉等無情感意識的事物)之間的平等。佛教平等觀體現了生命觀、自然觀與價值觀的統一,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它可以作爲處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等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從而成爲維護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礎。和平從平等中確立,和平來自平等。因爲平等意味著互相尊重,易于建立互信與合作;平…
《佛教正見與世界和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