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禅與祖師禅
方立天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宗教學系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本文梳理佛教文獻中對如來禅與祖師禅的相關論述,概括出兩種禅法的主要含義,並且指出:其區別在于藉教悟宗與教外別傳、真心體用與自心顯用、漸修頓悟與無修頓悟、人格理想與藝術境界四個不同的方面;其曆史界限爲從菩提達摩至弘忍是如來禅,從慧能至禅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來禅向祖師禅的過渡形態,五家的形成標志著禅宗進入祖師禅階段;祖師禅的提出與流傳是受中國固有文化影響的結果,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和重要的曆史文化意義。
關鍵詞: 禅宗 如來禅 祖師禅
在中國禅宗史上,從如來禅爲最上乘禅的提出到祖師禅的崛起,這一過程集中地反映了慧能禅宗一系的分化與演變,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義。中國古代禅師對如來禅與祖師禅的指稱並不一致,且有的語焉不詳,有的語意含混,以至影響了後人對如來禅和祖師禅兩個名稱的含義、兩種禅法的差異,以及兩者曆史的分限的理解和認識,論說五花八門,莫衷一是,直至今天仍困擾著對禅宗史的深入研究。本文擬在充分理解古代禅師的有關用語及其思想原意的基礎上,試圖探討和厘清以上諸問題,以求對如來禅與祖師禅的再認識。
一、何謂如來禅?
就現存的佛教文獻來說,最早出現如來禅這一名稱的經典,是南朝劉宋時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經》(全稱爲《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該經卷二稱禅有四種,並列舉了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四種名目1。這四種禅也稱爲凡夫所行禅、觀察相義禅、攀緣如實禅、如來清淨禅2。據《楞伽經》講,愚夫所行禅,是指聞聲、緣覺和外道修行者了知“人無我”的道理,體察到人身的苦、無常、不淨的相狀,而進入“無想定”、“滅盡定”的境界。觀察義禅,是既已懂得“人無我”的道理,也觀察“法無我”的意義。攀緣如禅,是謂若執著前二種禅境,分別二種“無我”,仍是虛妄之念;若能了知兩種“無我”是虛妄之念,不令生起,契合于“如來藏心”,則爲攀緣如禅。如來禅是“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3。這裏的“聖智”,是指聖者的智慧,佛的智慧。“自覺聖智”是自悟的如來智慧。這是說,如來禅是指已經獲得如來智慧,成就了佛果,而住入如來地,受用法樂,又示現不可思議的妙用以普度衆生。《楞伽經》總結了禅的四個類型或四個層次,把“人無我”、“法無我”亦即空寂的思想與“如來藏心”統一起來,以具備自覺聖智的如來禅爲止觀的最高層次,又以契合“如來藏心”的攀緣如禅爲階梯,這就直截指示了佛家修持實際的究竟和源頭———如來藏清淨心,啓發當時一些禅師另辟返歸清淨心的禅修途徑。中國禅宗的思想實導源于此4。
自菩提達摩以來,中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慧能,據現存有關文獻來看,他們幾乎都沒有論及如來禅。禅宗內部最早論及如來禅的是慧能的弟子神會。神會說:
有無雙遣,中道亡者,即是無念,無念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切智,一切智即是甚深波若波羅密,波若波羅密即是如來禅。是故經雲:佛言,善男子,汝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即無住。以無住故,即如來禅;如來禅者即是第一義空。5
“波若”,當作般若。神會以般若智慧爲如來禅,這和《楞伽經》以具備自覺聖智爲如來禅有相通之處,然而,神會所講的智慧是有無雙遣的般若中道,這和自覺聖智泛泛而談的如來智慧又並不等同。神會還以無念、無住爲如來禅,這與慧能的“無念爲宗”、“無住爲本”思想相呼應,實是肯定了慧能的禅法爲如來禅。
《曆代法寶記》雲:“東京荷澤寺神會和上每月作壇場,爲人說法,破清淨禅,立如來禅,立知見立言說爲戒、定、惠(慧),不破言說,雲:正說之時即是戒,正說之時即是定,正說之時即是惠(慧)。說無念法,立見性。”6清淨禅是九種大乘禅法之一,是菩薩以上階位長期修行後達到的禅境。這裏是以頓悟說的立場,來稱贊神會破神秀的清淨禅而立如來禅。肯定神會的如來禅是立知見、立言說的,言說即是戒、定、慧,並強調知見、言說與頓悟是一致的。
宗密是曆史上第一個對禅宗史進行系統總結的佛教學者,他對禅法的內涵、類別、高下,對禅宗各派的傳承系統、理論主旨、修行方法以及深淺得失都作了深入的評述。他把禅法分爲五類,即五個層次,將如來禅置于最上等級。他在《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中說:
禅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以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若能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7
宗密在這裏把禅分爲五等:第一外道禅,是把境分爲上下兩種,厭棄在下的經驗世界,欣慕在上的超越世界,也就是厭棄世間,企求擺脫現實的苦難,希求天上的悅樂,把心定止于在上之境,從而造成一心的分裂。第二凡夫禅,沒有外道禅的那種“欣上厭下”的分裂,此禅信仰因果報應,使心定止于善行以求善報。由于心定止于善行在先,希求獲得果報在後,這樣,心也有先後二境,同樣存在難以定止下來的缺陷。第叁小乘禅,知我爲空,不求善行必有善報,但不知法空,而將心定止于法上,也是有所偏。第四大乘禅,知我空,也知法空,能于一切境觀其空,使心與境(空)冥合爲一,但還不是最高層次的禅法。第五如來禅,宗密認爲這當是最上乘禅。他指出,這種禅法的特質在于:肯定人人自心本來清淨,本具佛性,本無煩惱,自心與佛畢竟無異;在這種基礎上,衆生經過禅修,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使本來清淨的自心得以呈現,衆生就是佛了。這是在強調如來禅的本源———清淨本心,如來禅的修持方式———頓悟。修持這種如來禅,既能直接把握修持的源頭,又能頓然快速覺悟。與前面四種禅法相較,如來禅是最上等的禅法。宗密還明確指出,如來禅是菩提達摩門下代代相傳的禅法。
宗密在《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中把禅宗分爲牛頭宗(法融一系)、北宗(神秀一系)、南宗(慧能一系),又由南宗分出荷澤宗(神會一系)和洪州宗(馬祖道一一系)。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宗密又把禅宗分爲由低到高的叁宗:一是修心息妄宗,指北宗;二是泯滅無寄宗,指牛頭宗;叁是直顯心性宗,指洪州宗和荷澤宗。宗密雖然把洪州宗和荷澤宗並列爲禅宗的最高層次,但是又強調荷澤宗比洪州宗更高一疇。首先,宗密認爲荷澤宗是慧能南宗的嫡系,而洪州宗則是傍出。他說:“荷澤宗者全是曹溪之法,無別教旨。爲對洪州傍出故,複標其宗號。”8在荷澤宗人看來,馬祖道一一系並非嫡傳只能算是“傍出”,只有荷澤宗一系才是正統,才是南宗真正的代表。其次,在禅法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宗密認爲,洪州宗承認真心或真性是衆生成佛的本源,這是正確的,正因如此,與荷澤宗同被列爲“直顯心性宗”。但是,“洪州意者,起心動念,彈指動目,所作所爲,皆是佛性全體之用,更無別用。全體貪、、癡,造善造惡,受樂受苦,此皆是佛性。”“朝暮分別動作,一切皆真。”9據此,宗密評論說:“真心本體有二種用:一者自性本用,二者隨緣應用。……今洪州指示能語言等,但是隨緣用,缺自性用也。又,顯教有比量顯、現量顯。洪州雲心體不可指示,但以能語言等驗之,知有佛性,是比量顯也。荷澤直雲心體能知,知即是心,約知以顯心,是現量顯也。洪州缺此。”10宗密認爲,洪州宗把一切行事,一切修持,乃至一切現象都等同于佛性本體,這是“隨緣應用”,是“比量顯”,也就是佛性需經過外援而有的推知作用,而缺乏“自性本用”、“現量顯”,即缺乏佛性的直接顯現作用。也就是說,這種缺憾妨礙了對真心本體的認識、體悟,甚至會以現象代替本體,以爲現象之外別無本體,從而導致在修持上誤入歧途。宗密的這種批評,必然引發洪州宗人的強烈反彈。時移鬥轉,到了11世紀,洪州宗猶如燎原之火,傳遍了大江南北,並自認爲慧能南宗的“嫡傳”,而此時的荷澤宗卻被說成“傍出”。洪州宗人提出祖師禅以貶低如來禅,就是和禅宗內部這一分歧的曆史背景直接相關的。
與宗密同時代的、曾獲得馬祖道一門人懷海印可的黃檗希運禅師也有對如來禅的論述。他說:“夫學道者,必須並卻雜學諸緣,決定不求,決定不著。聞甚深法,恰似清風屆耳,瞥然而過,更不追尋,是爲甚深入如來禅,離生禅想。從上祖師唯傳一心,更無二法。指心是佛,頓超等、妙二覺之表,決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門。”11希運在心即是佛的思想基礎上,強調排除雜學諸緣,不求不著,頓入如來禅。希運對如來禅是充分肯定的,他對如來禅法門的解說和神會、宗密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仰山慧寂(公元841—890年)是由洪州宗分衍出來的沩仰宗創始人之一,他首先提出與如來禅相區別的祖師禅的名稱,並把如來禅作爲與祖師禅相對舉、在層次上低于祖師禅的禅法,相應地,他還對如來禅的內涵作了新的解說。史載:
師(仰山慧寂)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無卓錐之地,今年錐也無。”師曰:“汝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12
從仰山慧寂、香嚴智閑師兄弟的對話內容來看,香嚴對貧的認識在時間上…
《如來禅與祖師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