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与祖师禅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学系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本文梳理佛教文献中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相关论述,概括出两种禅法的主要含义,并且指出:其区别在于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真心体用与自心显用、渐修顿悟与无修顿悟、人格理想与艺术境界四个不同的方面;其历史界限为从菩提达摩至弘忍是如来禅,从慧能至禅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来禅向祖师禅的过渡形态,五家的形成标志着禅宗进入祖师禅阶段;祖师禅的提出与流传是受中国固有文化影响的结果,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和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 禅宗 如来禅 祖师禅
在中国禅宗史上,从如来禅为最上乘禅的提出到祖师禅的崛起,这一过程集中地反映了慧能禅宗一系的分化与演变,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禅师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指称并不一致,且有的语焉不详,有的语意含混,以至影响了后人对如来禅和祖师禅两个名称的含义、两种禅法的差异,以及两者历史的分限的理解和认识,论说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直至今天仍困扰着对禅宗史的深入研究。本文拟在充分理解古代禅师的有关用语及其思想原意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和厘清以上诸问题,以求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再认识。
一、何谓如来禅?
就现存的佛教文献来说,最早出现如来禅这一名称的经典,是南朝刘宋时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经》(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该经卷二称禅有四种,并列举了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四种名目1。这四种禅也称为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2。据《楞伽经》讲,愚夫所行禅,是指闻声、缘觉和外道修行者了知“人无我”的道理,体察到人身的苦、无常、不净的相状,而进入“无想定”、“灭尽定”的境界。观察义禅,是既已懂得“人无我”的道理,也观察“法无我”的意义。攀缘如禅,是谓若执着前二种禅境,分别二种“无我”,仍是虚妄之念;若能了知两种“无我”是虚妄之念,不令生起,契合于“如来藏心”,则为攀缘如禅。如来禅是“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3。这里的“圣智”,是指圣者的智慧,佛的智慧。“自觉圣智”是自悟的如来智慧。这是说,如来禅是指已经获得如来智慧,成就了佛果,而住入如来地,受用法乐,又示现不可思议的妙用以普度众生。《楞伽经》总结了禅的四个类型或四个层次,把“人无我”、“法无我”亦即空寂的思想与“如来藏心”统一起来,以具备自觉圣智的如来禅为止观的最高层次,又以契合“如来藏心”的攀缘如禅为阶梯,这就直截指示了佛家修持实际的究竟和源头———如来藏清净心,启发当时一些禅师另辟返归清净心的禅修途径。中国禅宗的思想实导源于此4。
自菩提达摩以来,中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慧能,据现存有关文献来看,他们几乎都没有论及如来禅。禅宗内部最早论及如来禅的是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说:
有无双遣,中道亡者,即是无念,无念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切智,一切智即是甚深波若波罗密,波若波罗密即是如来禅。是故经云:佛言,善男子,汝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无住。以无住故,即如来禅;如来禅者即是第一义空。5
“波若”,当作般若。神会以般若智慧为如来禅,这和《楞伽经》以具备自觉圣智为如来禅有相通之处,然而,神会所讲的智慧是有无双遣的般若中道,这和自觉圣智泛泛而谈的如来智慧又并不等同。神会还以无念、无住为如来禅,这与慧能的“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思想相呼应,实是肯定了慧能的禅法为如来禅。
《历代法宝记》云:“东京荷泽寺神会和上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破清净禅,立如来禅,立知见立言说为戒、定、惠(慧),不破言说,云:正说之时即是戒,正说之时即是定,正说之时即是惠(慧)。说无念法,立见性。”6清净禅是九种大乘禅法之一,是菩萨以上阶位长期修行后达到的禅境。这里是以顿悟说的立场,来称赞神会破神秀的清净禅而立如来禅。肯定神会的如来禅是立知见、立言说的,言说即是戒、定、慧,并强调知见、言说与顿悟是一致的。
宗密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禅宗史进行系统总结的佛教学者,他对禅法的内涵、类别、高下,对禅宗各派的传承系统、理论主旨、修行方法以及深浅得失都作了深入的评述。他把禅法分为五类,即五个层次,将如来禅置于最上等级。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中说:
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以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7
宗密在这里把禅分为五等:第一外道禅,是把境分为上下两种,厌弃在下的经验世界,欣慕在上的超越世界,也就是厌弃世间,企求摆脱现实的苦难,希求天上的悦乐,把心定止于在上之境,从而造成一心的分裂。第二凡夫禅,没有外道禅的那种“欣上厌下”的分裂,此禅信仰因果报应,使心定止于善行以求善报。由于心定止于善行在先,希求获得果报在后,这样,心也有先后二境,同样存在难以定止下来的缺陷。第三小乘禅,知我为空,不求善行必有善报,但不知法空,而将心定止于法上,也是有所偏。第四大乘禅,知我空,也知法空,能于一切境观其空,使心与境(空)冥合为一,但还不是最高层次的禅法。第五如来禅,宗密认为这当是最上乘禅。他指出,这种禅法的特质在于:肯定人人自心本来清净,本具佛性,本无烦恼,自心与佛毕竟无异;在这种基础上,众生经过禅修,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使本来清净的自心得以呈现,众生就是佛了。这是在强调如来禅的本源———清净本心,如来禅的修持方式———顿悟。修持这种如来禅,既能直接把握修持的源头,又能顿然快速觉悟。与前面四种禅法相较,如来禅是最上等的禅法。宗密还明确指出,如来禅是菩提达摩门下代代相传的禅法。
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把禅宗分为牛头宗(法融一系)、北宗(神秀一系)、南宗(慧能一系),又由南宗分出荷泽宗(神会一系)和洪州宗(马祖道一一系)。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宗密又把禅宗分为由低到高的三宗:一是修心息妄宗,指北宗;二是泯灭无寄宗,指牛头宗;三是直显心性宗,指洪州宗和荷泽宗。宗密虽然把洪州宗和荷泽宗并列为禅宗的最高层次,但是又强调荷泽宗比洪州宗更高一畴。首先,宗密认为荷泽宗是慧能南宗的嫡系,而洪州宗则是傍出。他说:“荷泽宗者全是曹溪之法,无别教旨。为对洪州傍出故,复标其宗号。”8在荷泽宗人看来,马祖道一一系并非嫡传只能算是“傍出”,只有荷泽宗一系才是正统,才是南宗真正的代表。其次,在禅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宗密认为,洪州宗承认真心或真性是众生成佛的本源,这是正确的,正因如此,与荷泽宗同被列为“直显心性宗”。但是,“洪州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全体贪、、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朝暮分别动作,一切皆真。”9据此,宗密评论说:“真心本体有二种用:一者自性本用,二者随缘应用。……今洪州指示能语言等,但是随缘用,缺自性用也。又,显教有比量显、现量显。洪州云心体不可指示,但以能语言等验之,知有佛性,是比量显也。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约知以显心,是现量显也。洪州缺此。”10宗密认为,洪州宗把一切行事,一切修持,乃至一切现象都等同于佛性本体,这是“随缘应用”,是“比量显”,也就是佛性需经过外援而有的推知作用,而缺乏“自性本用”、“现量显”,即缺乏佛性的直接显现作用。也就是说,这种缺憾妨碍了对真心本体的认识、体悟,甚至会以现象代替本体,以为现象之外别无本体,从而导致在修持上误入歧途。宗密的这种批评,必然引发洪州宗人的强烈反弹。时移斗转,到了11世纪,洪州宗犹如燎原之火,传遍了大江南北,并自认为慧能南宗的“嫡传”,而此时的荷泽宗却被说成“傍出”。洪州宗人提出祖师禅以贬低如来禅,就是和禅宗内部这一分歧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的。
与宗密同时代的、曾获得马祖道一门人怀海印可的黄檗希运禅师也有对如来禅的论述。他说:“夫学道者,必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11希运在心即是佛的思想基础上,强调排除杂学诸缘,不求不着,顿入如来禅。希运对如来禅是充分肯定的,他对如来禅法门的解说和神会、宗密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仰山慧寂(公元841—890年)是由洪州宗分衍出来的沩仰宗创始人之一,他首先提出与如来禅相区别的祖师禅的名称,并把如来禅作为与祖师禅相对举、在层次上低于祖师禅的禅法,相应地,他还对如来禅的内涵作了新的解说。史载:
师(仰山慧寂)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12
从仰山慧寂、香严智闲师兄弟的对话内容来看,香严对贫的认识在时间上…
《如来禅与祖师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