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来开导门人32。慧能并不排斥经教,这与禅宗后来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主张有所不同,而他的自识本心、自见本性的思想又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主张相通。按照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思想的逻辑要求,成佛并不必依赖经论的权威,不必经过任何言说的分解方式,据此后来的禅宗五家最终形成“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修路线,至此祖师禅真正进入了成熟阶段。
根据以上判别如来禅与祖师禅的标准,以及由如来禅发展为祖师禅的历史进程,我们认为菩提达摩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的禅法似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菩提达摩至弘忍是如来禅,从慧能至禅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来禅向祖师禅的过渡形态,五家的形成标志着禅宗进入了祖师禅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说从慧能至五家形成前是由如来禅向祖师禅的过渡形态呢?这是因为从慧能至五家形成前的禅法背景复杂,很难直接归入如来禅或祖师禅的范畴。例如慧能,他的基本思想是性净顿悟,或者说是真心自悟;在修禅上,他重视藉教悟宗,也不笼统地排斥读经、念佛、禅定,这都是与如来禅相类似的。同时,慧能又主张自识本心,自见本性,顿悟成佛,还鼓吹“定慧等”,扩大了禅定的范围,并有把“定”融入于“慧”的倾向,这又是与祖师禅相近的。从慧能至五家形成共有四、五代法系,其间是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祖师禅成分愈来愈多的过程。如黄檗希运明确说的:“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33相比较而言,慧能较后继者较多如来禅色彩,而他的法嗣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等则越来越富祖师禅的风格。至于有人把慧能说成是祖师禅,而把他的门下神会说成是如来禅,我们认为是不恰当的。实际上,慧能的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的顿教法门应是神会举扬起来的,神会和慧能应同属从如来禅向祖师禅的过渡阶段,同是兼具如来禅和祖师禅两种色彩的禅师。
一部禅宗史昭示人们:沩仰宗的问世,标志着祖师禅的形成。此后祖师禅禅师更日益鲜明地高举“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旗帜,不持戒,不诵经,不念佛,不坐禅,强调任其自然,自性自度,动辄扬眉瞬目,行棒行喝,甚至超宗越格,呵佛骂祖。在唐末、五代和北宋时代,祖师禅蔚然成风,一度成为禅宗的主旋律,影响广泛而深远。直至明代文人在评论北宋时代亲炙禅法的两大著名诗人苏东坡和黄庭坚的禅法时还说:“黄、苏皆好禅,谈者谓子瞻是大夫禅,鲁直是祖师禅,盖优黄而劣苏也。”34子瞻和鲁直分别是苏东坡和黄庭坚的字。苏氏主禅净皆修,黄氏则嗣临济宗支派黄龙祖心禅师的禅法。从谈者的评论可看出,明代文人认为祖师禅高于大夫禅,在禅法上黄庭坚优于苏东坡。
禅宗五家都以日常行事为禅的生活,也主张不滞文字,离开言句,但是实践这些主张的具体方法则是灵活多样、各不相同的。如五代末期,在禅宗中影响极大的派系法眼宗,其创始人清凉文益就是重视经教,提倡认真看经的,他对《华严》很有研究,并以《华严》的理事圆融说为中心来讲禅。他既不凌空谈禅,又不滞着于文字,对当时祖师禅的缺陷和丛林的时弊起了一种补救作用。后来,约在两宋之际,从曹洞宗演化出的默照禅,提倡以打坐为主的寂默静照,并与从临济宗演化出来的看话禅相对峙,从此结束了祖师禅主导禅宗天下的历史。
五、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
祖师禅是中国佛教中惟一标榜“教外别传”的流派,是佛教中国化的最突出的典型。祖师禅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祖师禅的流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祖师禅既是禅宗禅法的逻辑发展,也是中国固有文化影响的结果。中国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真心真性思想,进一步把真心真性与自心自性等同起来,强调生心起念,一举一动,善恶苦乐都是佛性的表现,突出了自心自性的作用与返归自心自性的意义。这就势必导向摆脱经教功能、排斥文字语言的禅修轨道。中国儒家倾向于人性本善,重视心性修养,道家也认为人性自然,提倡返本归源。儒道两家也都偏重于直觉思维,重视在现实生活中提升自我,实现理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具有中国固有文化素养的禅师们,就自觉不自觉地融合了中印两国的相关思想,创造出祖师禅禅法。祖师禅是在佛教的框架内融入了中国的民族思维、民族性格、民族追求,呈现出强烈的主体思想和鲜明的世俗倾向,表现了异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色。
自由批判和独立判教是祖师禅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文化背景。佛教是开放的、创新的体系,内部不同派别的自由论争,相互诘辩,不断推动了佛教学说的新发展。祖师禅的提出就是与慧能一系批判神秀一系的渐悟法门直接相关的,也是与洪州宗一系批判神会、宗密的重知见的禅法直接相关的,没有这种学术上的自由批判,也就没有祖师禅的出现。独立判教是中国佛教学者的一大优长,宗密禅师把佛教禅法判为五类或五等,后来洪州宗一系禅师又把宗密所判的五类禅称为五味禅,把它贬斥为五种杂交的禅法,而与一味清净的禅相区别,其实一味禅实质上就是祖师禅。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祖师禅也是判教的结果。由自由批判和独立判教而形成祖师禅的史实看,禅师的性格,一是具有反教条、反传统、反权威的批判精神;二是在佛教修持上追求快速、纯一,排拒缓慢、多杂,这就比较适应中国古代苦难深重的劳动者的需求,符合民众的愿望和民族的心理。从这一角度考察祖师禅的形成和流传,对于了解中国民众宗教信仰取向和民族心理结构,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禅宗祖师地位的提高与民间祖先崇拜的影响,是祖师禅形成与流传的又一重要因素。禅门讲究传承、嗣法,若没有师承关系,没有得到祖师印可证明,这样的禅师是没有地位的。从菩提达摩到弘忍的传承是一代一位领袖,一位祖师只能印可一位弟子。慧能废除衣钵传授制度后,是由祖师用一定的方式判定弟子是否得到正法,哪位弟子若获得祖师的印证,也就被认为得到了传授。这种传授制度,突出了祖师在传承过程中的权威性,推动了祖师信仰的形成。祖师作为佛法、禅门的代表,与佛已无实质的区别,祖师与佛祖平起平坐,互相转位,也就成为禅门平常的事了。祖先崇拜是中国固有的基本信仰与民间习俗,祖先崇拜影响了禅宗的祖师崇拜,如寺院设祖师堂,安置祖师遗像,以供拜瞻。又立祖师忌,规定在祖师忌日时,举行法会,以示纪念。祖师的崇高地位、祖师信仰的流行和祖先崇拜的习俗,直接影响了祖师禅名称的确立与祖师禅的流传。从禅门视祖师与佛祖平等,甚至比佛祖更崇高的现象来看,其间反映出的中国禅宗的民族主体意识是强烈的,所透露出的民间信仰习俗是浓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大正藏》第16卷492页上。
2.同上。又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称四种禅为愚痴凡夫所行禅、观察义禅、念真如禅、诸佛如来禅。见《大正藏》第16卷第第533页上。
3.《大正藏》第16卷第492页上。
4.见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9页。
5.《荷泽神会禅师语录》,《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页。
6.《大正藏》第51卷第185页中。
7.《大正藏》第48卷第399页中。
8.《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460页。
9.同上书,第465页。
10.同上书,第470页。
11.《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古尊宿语录》上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页。
12.《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袁州仰山慧寂禅师》,《大正藏》第51卷第283页中。
13.法演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第47卷第656页下。
14.《五灯会元》卷十二《石霜楚圆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03页。
15.《景德传灯录》卷十一《邓州香严寺智闲禅师》,《大正藏》第51卷第284页上。
16.《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护法品第九》,《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61页。
17.《五灯会元》卷九《香严智闲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7页。
18.《五灯会元》卷十二《石霜楚圆禅师》,第703页。
19.《大正藏》第48卷第292页下。
20.《无门关》,《大正藏》第48卷第293页下。
21.契嵩:《传法正宗记》,《大正藏》第51卷第716—744页。
22.《联灯会要》卷四《庐山归宗智常禅师》,《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9套第3册第250页。
23《大正藏》第48卷第154页下。
24《古尊宿语录》卷四,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4页。
25《大正藏》第47卷第580页中。
26《三峰藏和尚语录》卷六,《禅宗全书》第52册,台湾文殊文化有限公司印行,第621页。
27载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册《禅学论文集》,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版,第1—111页。
28.详见董群《祖师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7页。
29.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2册《禅宗思想与历史》,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第96页。
30.《致张曼涛的信》,见同上书,第111—112页。
31.敦煌本《坛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9、15页。
32.同上书,第5、8、16页。
33.《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古尊宿语录》上册,第40、41页。
34.袁衷等录《庭帏杂录》卷下,见《丛书集成初编》[○九七五]《郑氏规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页。
《如来禅与祖师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