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禅与祖师禅▪P3

  ..续本文上一页教经典出发理解佛学和禅。他们或奉《楞伽》,或尊《般若》,或诵《金刚》,主张用经教发明心地,只是在构成信仰以后,才不再凭借言教。他们也主张“不离文字”,强调知解。如慧能是听闻经义后“言下大悟”的。慧能也重视说法,其弟子还集录《坛经》传世。祖师禅则以“教外”自居,打出“教外别传”的旗帜,以与“教内”依据经籍的诸教派相区别,也表示与禅宗内部藉教悟宗的宗旨不同。《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第十四则云:“禅家流,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谓之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23在祖师禅看来,佛教的真髓,禅法的密意,不是任何经籍文字所能契合的,也不是任何教说所能表露的,只能是直接地以心传心的体验方式来传达。这种对语言文字的超越性才表现出真正的禅法和更高的理境。祖师禅认为,以文字言说来传达的佛学和禅法,是教内系统,以心传心则是在教之外,是教外别传。祖师禅的斗机锋,打手势,参话头,乃至棒喝等奇诡动作,甚至呵佛骂祖等超常言行,就是表示以心传心的种种不可言说的禅修形式和手段。

  (二)真心体用与自心显用———禅源差别。禅源即禅的本源,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真心、本性、佛性,这是最高主体性,是众生成佛的根据。如来禅与祖师禅都认同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这一点是相同的,然而对佛性的体与用,或者说对真心、佛性作用的看法则不完全一致。如来禅强调真心的体与用的区别,强调真心的用是依恃真心本体的作用,据此而预设一超越的分解,通过分解以显示超越的真心,显示真心本体的作用。祖师禅不同,它把真心、佛性和自心、自性等同起来,以自心、自性表示众生本来具有的超越的真心、佛性,全面地、充分地肯定自心、自性的意义和作用,认为语默动静,作恶造善,乃至全部贪、嗔、痴都是佛性的作用、表现。祖师禅强调作为真心、佛性的自心、自性的当前的觉悟,排除显示超越的真心、佛性的分解工夫。

  (三)渐修顿悟与无修顿悟———方式歧异。自菩提达摩以来,如来禅并不排斥顿悟,而是主张通过渐修以达到顿悟的境界,为此提倡坐禅、看心、看净等渐修方式。祖师禅不讲渐修,而主张无修,所谓无修就是顺其自然,随缘任运,无修而修,修而无修。史载:“王常侍一日访师(临济义玄),同师于僧堂前看。乃问:“这一堂僧还看经么?”师云:“不看经。”侍云:“还学禅么?”师云:“不学禅,”侍云:“经又不看,禅又不学,毕竟作个什么?”师云:“总教伊成佛作祖去。””24这是在自心显用、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主张无事是贵人,提倡不看经,不坐禅,而在日常行事中随时体悟禅的境界,提倡生活就是禅,无修即是修的平俗化的禅修模式。

  (四)人格理想与艺术境界———境界的偏离。如来禅与祖师禅通过不同的禅悟方式而使个体生命意义飞跃,进入宗教境界、道德境界、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如来禅与祖师禅都追求禅修成佛的境界,这点是相同的。然而如来禅更偏重于宗教道德的修持,欲望的排除,观念的调整,人格的提升,而祖师禅则把终极理想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强调现实生命就是佛性的体现,主张在现实活动中获得情趣和美感、自得与满足,在感性直观中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愉悦体验,从而在心灵的深处发挥、提升出一种灿烂的意识境界。

  以上是我们根据有关的资料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所作的概括,而从禅宗发展史来看,由于对祖师禅的界定不够明确,以致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一直成为一些禅师的一大困惑。《潭州沩山灵禅师语录》在论及仰山慧寂勘定香严会祖禅师后,有这样的附录:“玄觉云:“且道,如来禅与祖师禅是分不分?”长庆云:“一时坐却”。云居锡征云:“众中商量,如来禅浅,祖师禅深。只如香严当时何不问如何是祖师禅,若置此一问,何处有也?””25这里把玄觉禅师和唐末五代长庆慧禅师以及宋代云居清锡禅师的话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因难以区分如来禅与祖师禅而取消两者分别的倾向。

  迄至明末,临济宗汉月法藏禅师还关注如何抉择如来禅与祖师禅,并就两者的界说作了明确的区分:“祖师禅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堕如来之数,故曰出格。如来禅者,起于九种法界,堕在十法界之顶,犹是格内。欲知格内格外之分,须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诸种之见,直到极顶方是如来地位,祖师禅又从佛顶上透出。”26法藏禅师以十法界为格局,认为祖师禅是超出十法界的极顶佛的界限,而如来禅则以如来佛为目标,是在十法界之内。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就是“格内格外之分”。法藏禅师把祖师禅视为在境界上超出或高于成佛的禅法,如此,在理论上必然带来困难:佛教以佛为觉悟者,为十界之最上等,也即达到了最高境界者,而“从佛顶上透出”的“出格”,应是高于佛的更高境界了,在佛教看来,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通常禅宗讲超佛越祖是指超越佛与祖师的权威,显露众生自家本具的佛性,并不是说在成就的果位上超越佛,在达到的境界上高于佛。“出格”,是超越佛的境界,实际上也就游离于佛教之外了。此外,法藏还认为,要达到格内格外之分,就必须在具体事物上分清十法界的不同知见、见解。法藏的这一看法和传统的祖师禅反知见、反见解的主张也是不一致的。由此看来,法藏禅师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分,虽然简要明快,但是并不符合以往禅宗祖师区分如来禅与祖师禅的主流界说。

  当代太虚法师(公元1889—1947年)在《中国佛学特质在禅》27一文中,把菩提达摩至五家的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禅修形态:从菩提达摩到慧能的禅为“悟心成佛禅”,慧能以后至五家禅宗之前为“超佛祖师禅”,五家禅宗称为“越祖分灯禅”。从名称的角度言,“悟心成佛禅”实即如来禅,而后两种禅均可称为祖师禅,因为祖师禅自然是“超佛”的,而“越祖分灯”也是祖师禅的分灯,并没有越出祖师禅法的轨道。把太虚法师提出的三种禅法名称归结为如来禅与祖师禅两种也未尝不可,这样也许更为简要、明确。不过,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太虚法师提出从菩提达摩至五家禅宗的禅法存在着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其间禅法的演变,又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

  在禅宗学说史上,宗密禅师明确指出如来禅是禅法中最上乘禅,并认定从菩提达摩以下直至洪州宗均属如来禅。仰山慧寂提出了祖师禅的概念,他实际上还把重渐悟的神秀一系列入如来禅。在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佛以后,一些禅师确把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作为祖师禅的根本特征,从而更鲜明地表现了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区别。祖师禅禅师还有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说。由此,古代禅师通常认为祖师禅传承是指菩提达摩传入禅法始,经慧能下及五家七宗,或是指慧能、马祖一系的禅法。也有近代禅师依据如来藏清净心的思想,把菩提达摩至慧能均归属于如来禅。

  当代学者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的看法分歧也很大。除了认为两者等同不作区别的看法之外,重要的看法有:(一)菩提达摩以前所传的禅,无论是小乘禅,还是大乘禅,都是如来禅,菩提达摩是禅宗的开山祖师,所传的是直指心源、见性成佛的禅法,是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禅。(二)慧能以前所传的是如来禅,慧能、马祖一系开出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的禅法,是为祖师禅。(三)洪州宗、石头宗成立前是如来禅,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洪州宗、石头宗是祖师禅。有的还认为只有禅宗五家才是真正的祖师禅。还有的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界说如来禅与祖师禅28,认为广义的如来禅包括印度佛教的禅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直至慧能南宗创立以前的禅法,狭义的如来禅则指神秀一系和宗密的禅法;广义的祖师禅是指慧能一系的禅法,狭义的祖师禅则指慧能本人的禅法以及保持慧能禅法风格的禅法,这主要是指荷泽宗神会和大珠慧海的禅法。这些分歧看法,反映了区分如来禅与祖师禅的根据不同,也反映了对有关禅师禅法的认识差异。这些分歧的焦点集中在慧能禅法的归属问题上。牟宗三先生在《如来藏与祖师禅》一文中认为,慧能是“将《般若经》与空宗之精神收于自心上来,转成存在地实践地“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之顿悟的祖师禅”,而神会则是“以如来藏真心系统为背景而来的如来禅”29。对于牟先生的这种看法,唐君毅先生则持有鲜明的疑义和异议30。

  划分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禅宗从如来禅到祖师禅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其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但如来禅与祖师禅在禅修的途径、方式、方法以及风格上也确实存在着差别。如上所述,我们以为应从古代禅师的论述和实践中概括出区别点,这种区别点集中表现在是否主张在日常行事中随时体现佛性与禅境,尤其是,是否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就总体而言,凡是提倡这种宗旨的是祖师禅,而如来禅则是和这一宗旨不符合或基本上是不符合的。

  应当指出的是,自菩提达摩始,禅门就已主张见性成佛了,他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中说,一切众生都具有清净的真心真性,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真心真性为烦恼所蔽,不能显了罢了。他教人彻底排除虚妄的烦恼,回归本身自有的真心真性。菩提达摩提出了见性成佛的思想,但还没有明确提出直指人心的说法。慧能则进了一步,他宣扬“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31。这种顿修、顿现的说法显然已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也就是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教。同时,慧能虽也讲“法以心传心”,但又多次重复强调自己闻说《金刚经》,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以…

《如来禅与祖师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