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从去年到今年,在内涵上由无地进到无锥的变化过程,就禅法来说,这种变化大约与渐悟方式相应。若这一解说得以成立,似可说仰山禅师是以渐悟指称如来禅,以顿悟为祖师禅的觉悟方式。仰山不仅把祖师禅与如来禅加以区别,而且还肯定祖师禅高于如来禅,这在中国禅宗史上是第一次。
自仰山以来,如来禅与祖师禅对举的观念日益为禅宗各派禅师所认同,一些禅师重视把握、区别两种禅法,如北宋时临济宗杨岐派禅师法演(公元?—1104年)就关注两种禅法的区别,常问门徒:“还说得如来禅么?……还说得祖师禅么?”13上述仰山慧寂区分如来禅与祖师禅的说法,后来成为禅门的参禅公案。例如,临济宗石霜楚圆禅师对仰山的公案作了这样的开示:“大众,还会么?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香严恁么悟去,分明悟得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14这里的“一击忘所知”是联系到禅宗史上的“香严击竹”公案进行开示。这个公案是说香严拜沩山灵祐为师,一日灵祐对香严说,我不问你平日的学习心得,只想问你在未出世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香严连进数语,都不契理,又遍检所集诸方语句,也没有一言可以酬对,于是就焚烧所集语句,泣涕辞去。后偶于山中芟草,以瓦砾击竹作声,廓然省悟。便归堂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却,何有今日事也?”15石霜楚圆禅师评论香严击竹省悟是“一击忘所知”,意思是,悟则悟了,但是仍有言语知解,悟得的只是如来禅,而不是祖师禅。
值得注意的是,后出的《坛经》北宋契嵩本和元代宗宝本对如来禅的界定和肯定。经载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中宗据神秀等人的荐举,派内侍薛简南下,驰诏迎请慧能进京。薛氏见到慧能后,二人有一段对话,“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16这段对话反映了宋代以来《坛经》增补者的观点,是针对神秀一系坚持坐禅方式而发的,并以心悟与坐禅相对立。增补者依据般若思想,强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就是如来清净禅,如此坚持诸法空寂,也叫如来清净坐。在增补者看来,慧能的禅法是如来禅,而坚持坐禅是邪道。这也反映了此时禅宗内部有些禅师对如来禅的推崇和对神会、宗密的如来禅观点的认同。上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云云,在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法海本)和惠昕本中都没有记载,而当代有些学者以此为据,谓慧能认为自己的禅法是最上乘的如来清净禅,看来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从以上佛典和历代禅师对如来禅的论述来看,关于如来禅的意义,概括起来,重要的约有六说:(一)佛地的禅定,此为《楞伽经》所说。(二)般若波罗蜜、无住、第一义空,此为神会偏于以般若智慧来言如来禅。神会的如来禅重视立知见、立言说。(三)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宗密以此为如来禅,希运也持这一说法。(四)渐悟空无为如来禅,慧寂首创此说;慧寂并置如来禅于祖师禅之下,使如来禅的意义发生重要变化。(五)以立语言知见为如来禅,楚圆此说符合神会、宗密的界说,但含有贬义。(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为如来禅,此为后出契嵩本和宗宝本《坛经》所言,其思想与神会对如来禅的界说是一致的。以上表明,如来禅的意义是多种的、复杂的、不断演变的。总体说来,禅宗内部先是以般若智慧和顿悟清净本心为如来禅的本质规定,祖师禅名称提出后,强调以主张渐悟和言说为如来禅的特征,并偏于贬斥。
二、何谓祖师禅?
禅宗史上论及祖师禅的重要史料,除上面提到的仰山慧寂对香严智闲禅师的评论,后来还有香严禅师与仰山慧寂的又一段对话:“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17“机”是禅修时心灵产生的一种能力。“伊”指佛法。香严颂文的意思是说,我的心灵,眨眼间就能直觉到佛法。也就是说,这种直觉是应缘接物,一如无心道人,是不存在知见又不废视听的,若不会这种禅法,就如同未受具足戒的沙弥。香严禅师的颂文,这次得到了仰山慧寂的肯定,认为也是得到祖师禅的真传了。根据颂文“我有一机,瞬目视伊”就是祖师禅的立义,显然,仰山慧寂是以不作分别,当下顿悟为祖师禅的本质规定的。
石霜楚圆禅师发挥仰山慧寂的祖师禅说,进一步阐发祖师禅的长处。他说:“且道祖师禅有什么长处?若向言中取,则误赚后人,直饶棒下承当,辜负先圣。万法本闲,唯人自闹。”18“赚”,骗。他认为如来禅“向言中取”,是误导甚至是欺骗后人,有负先圣。万法本来无事,只是庸人自扰。这就是说,祖师禅的长处是离开言语文字的,是靠自心体悟,当下即是,这里说的“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即一切现成的思想,实是祖师禅的理论基础。
后来,修祖师禅的禅师还进一步提出过祖师关的说法,强调修禅者必须要参透祖师禅机的关门,领悟祖师禅法的关口。《无门关》云:“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19这里说祖师关的核心问题就在一个“无”字上,这个“无”字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无一切相对相状,无一切相对差别,无一切相对格局。过祖师关,就是过“无”字关,就是离却言语知解,断绝思维活动,也就是“穷心路绝”,超越相对分别。只有这样,才能当下体证悟得,才算是进入了祖师禅的境界。
为了突出祖师禅的渊源有自,历史久远,禅门还提出“拈花微笑”的公案、“西天二十八祖”的说法和“祖师西来意”的机语。“拈花微笑”公案是说“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20这是一则在宋代以后才流传的故事。这里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指佛的内证法门,也即不能以言说表达,只能以心传心的甚深微妙法门。“拈花微笑”被祖师禅奉为“以心传心”方式的典型,是传授佛法真理的典范。中国禅师把创立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说成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创立者。实际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种说法只是中国祖师禅法的要旨,是与释迦牟尼的法门迥异其趣的。
与拈花微笑的公案相应,中国禅师还提出“西天二十八祖”说。“西天二十八祖”是指印度依次传承禅法的有二十八位祖师,灵山法会上得释迦牟尼心印的迦叶被推为一祖,阿难是二祖,直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祖21。菩提达摩是西天第二十八祖,同时又是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后,依次相传为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总称为“东土六祖”。宋代以来,禅宗通过编排历代祖师的传授关系,以表示祖师禅自佛祖释迦以来,代代相承,法脉不绝,为祖师禅的源远流长制造了历史根据,同时它的编排的虚拟性又为祖师禅的形成演变增添了历史迷雾。
菩提达摩既是从西方印度来中土传播禅法的初祖,他从西方印度传来的密意,即是禅的真消息、真精神。“祖师西来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话,成为祖师禅开悟的机语,重要的公案。祖师禅认为,禅的真髓是强调人人具有成佛的心,而自心及其觉悟成佛,是要个人亲证,而不能以言诠来表示。所以,禅师们对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提问,通常是给以不着边际的回答,以示“西来意”只能意会,不能诠释,从而启发提问者转向自我内心的体悟。
在仰山慧寂以祖师禅与如来禅对举以前,马祖道一的门下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已将一味禅与五味禅相对扬,一味禅正是通向祖师禅的重要一环。史载:“师(智常)因小师大愚辞,师问:“什处去?”云:“诸方学五味禅去。”师云:“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有一味禅,为什不学?”云:“如何是和尚一味禅?”师劈口便打,愚当下大悟,乃云:“嗄!我会也,我会也。”师急索云:“道!道!”愚拟开口,师又打,即时趁出。”22这里所说的“五味禅”是指前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所归纳列举的五种禅。智常禅师贬斥五味禅为五味驳杂不纯不净的禅,高扬一味禅是纯正无杂的最上乘的禅。智常禅师不让小师大愚开口,开口便打,就是在暗示禅是不能言说的,这就是祖师禅的本质所在。
以上祖师禅禅师关于祖师禅意义的论述,概括起来要点是:(一)主张当下顿悟,凡提倡渐悟的,都不属于祖师禅。(二)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经教、知解和言诠的,不是祖师禅。(三)提倡参透祖师关,斩断一切思念活动,凡参禅时心路不绝者,不算祖师禅。(四)以心传心,师资相承,凡不属东土六祖系统和慧能一系的,不列入祖师禅。祖师禅的这些意义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如凡提倡渐悟的,都不属于祖师禅,但又不等于凡主张顿悟的就都是祖师禅,只有既主张当下顿悟,又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才是祖师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是祖师禅最重要、最本质的核心规定,是祖师禅与其他禅相区别的主要标尺。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
如来禅与祖师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禅修形态,而祖师禅又是在如来禅的基础上形成的,也主要是针对如来禅提出的。那么,如来禅与祖师禅的主要区别点何在呢?根据祖师禅禅师的有关论说,并结合祖师禅的习禅表现可以看出,两者的主要区别点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宗旨不同。如来禅禅师重视从佛…
《如来禅与祖师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