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從去年到今年,在內涵上由無地進到無錐的變化過程,就禅法來說,這種變化大約與漸悟方式相應。若這一解說得以成立,似可說仰山禅師是以漸悟指稱如來禅,以頓悟爲祖師禅的覺悟方式。仰山不僅把祖師禅與如來禅加以區別,而且還肯定祖師禅高于如來禅,這在中國禅宗史上是第一次。
自仰山以來,如來禅與祖師禅對舉的觀念日益爲禅宗各派禅師所認同,一些禅師重視把握、區別兩種禅法,如北宋時臨濟宗楊岐派禅師法演(公元?—1104年)就關注兩種禅法的區別,常問門徒:“還說得如來禅麼?……還說得祖師禅麼?”13上述仰山慧寂區分如來禅與祖師禅的說法,後來成爲禅門的參禅公案。例如,臨濟宗石霜楚圓禅師對仰山的公案作了這樣的開示:“大衆,還會麼?不見道:“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香嚴恁麼悟去,分明悟得如來禅,祖師禅未夢見在。”14這裏的“一擊忘所知”是聯系到禅宗史上的“香嚴擊竹”公案進行開示。這個公案是說香嚴拜沩山靈祐爲師,一日靈祐對香嚴說,我不問你平日的學習心得,只想問你在未出世時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香嚴連進數語,都不契理,又遍檢所集諸方語句,也沒有一言可以酬對,于是就焚燒所集語句,泣涕辭去。後偶于山中芟草,以瓦礫擊竹作聲,廓然省悟。便歸堂沐浴,焚香遙禮沩山,贊雲:“和尚大悲,恩逾父母。當時若爲我說卻,何有今日事也?”15石霜楚圓禅師評論香嚴擊竹省悟是“一擊忘所知”,意思是,悟則悟了,但是仍有言語知解,悟得的只是如來禅,而不是祖師禅。
值得注意的是,後出的《壇經》北宋契嵩本和元代宗寶本對如來禅的界定和肯定。經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中宗據神秀等人的薦舉,派內侍薛簡南下,馳诏迎請慧能進京。薛氏見到慧能後,二人有一段對話,“薛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16這段對話反映了宋代以來《壇經》增補者的觀點,是針對神秀一系堅持坐禅方式而發的,並以心悟與坐禅相對立。增補者依據般若思想,強調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就是如來清淨禅,如此堅持諸法空寂,也叫如來清淨坐。在增補者看來,慧能的禅法是如來禅,而堅持坐禅是邪道。這也反映了此時禅宗內部有些禅師對如來禅的推崇和對神會、宗密的如來禅觀點的認同。上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雲雲,在敦煌寫本《壇經》原本(法海本)和惠昕本中都沒有記載,而當代有些學者以此爲據,謂慧能認爲自己的禅法是最上乘的如來清淨禅,看來這種說法是難以成立的。
從以上佛典和曆代禅師對如來禅的論述來看,關于如來禅的意義,概括起來,重要的約有六說:(一)佛地的禅定,此爲《楞伽經》所說。(二)般若波羅蜜、無住、第一義空,此爲神會偏于以般若智慧來言如來禅。神會的如來禅重視立知見、立言說。(叁)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宗密以此爲如來禅,希運也持這一說法。(四)漸悟空無爲如來禅,慧寂首創此說;慧寂並置如來禅于祖師禅之下,使如來禅的意義發生重要變化。(五)以立語言知見爲如來禅,楚圓此說符合神會、宗密的界說,但含有貶義。(六)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爲如來禅,此爲後出契嵩本和宗寶本《壇經》所言,其思想與神會對如來禅的界說是一致的。以上表明,如來禅的意義是多種的、複雜的、不斷演變的。總體說來,禅宗內部先是以般若智慧和頓悟清淨本心爲如來禅的本質規定,祖師禅名稱提出後,強調以主張漸悟和言說爲如來禅的特征,並偏于貶斥。
二、何謂祖師禅?
禅宗史上論及祖師禅的重要史料,除上面提到的仰山慧寂對香嚴智閑禅師的評論,後來還有香嚴禅師與仰山慧寂的又一段對話:“複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報沩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17“機”是禅修時心靈産生的一種能力。“伊”指佛法。香嚴頌文的意思是說,我的心靈,眨眼間就能直覺到佛法。也就是說,這種直覺是應緣接物,一如無心道人,是不存在知見又不廢視聽的,若不會這種禅法,就如同未受具足戒的沙彌。香嚴禅師的頌文,這次得到了仰山慧寂的肯定,認爲也是得到祖師禅的真傳了。根據頌文“我有一機,瞬目視伊”就是祖師禅的立義,顯然,仰山慧寂是以不作分別,當下頓悟爲祖師禅的本質規定的。
石霜楚圓禅師發揮仰山慧寂的祖師禅說,進一步闡發祖師禅的長處。他說:“且道祖師禅有什麼長處?若向言中取,則誤賺後人,直饒棒下承當,辜負先聖。萬法本閑,唯人自鬧。”18“賺”,騙。他認爲如來禅“向言中取”,是誤導甚至是欺騙後人,有負先聖。萬法本來無事,只是庸人自擾。這就是說,祖師禅的長處是離開言語文字的,是靠自心體悟,當下即是,這裏說的“萬法本閑,唯人自鬧”即一切現成的思想,實是祖師禅的理論基礎。
後來,修祖師禅的禅師還進一步提出過祖師關的說法,強調修禅者必須要參透祖師禅機的關門,領悟祖師禅法的關口。《無門關》雲:“參禅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者一個無字,乃宗門一關也。”19這裏說祖師關的核心問題就在一個“無”字上,這個“無”字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無一切相對相狀,無一切相對差別,無一切相對格局。過祖師關,就是過“無”字關,就是離卻言語知解,斷絕思維活動,也就是“窮心路絕”,超越相對分別。只有這樣,才能當下體證悟得,才算是進入了祖師禅的境界。
爲了突出祖師禅的淵源有自,曆史久遠,禅門還提出“拈花微笑”的公案、“西天二十八祖”的說法和“祖師西來意”的機語。“拈花微笑”公案是說“世尊昔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20這是一則在宋代以後才流傳的故事。這裏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指佛的內證法門,也即不能以言說表達,只能以心傳心的甚深微妙法門。“拈花微笑”被祖師禅奉爲“以心傳心”方式的典型,是傳授佛法真理的典範。中國禅師把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說成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創立者。實際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種說法只是中國祖師禅法的要旨,是與釋迦牟尼的法門迥異其趣的。
與拈花微笑的公案相應,中國禅師還提出“西天二十八祖”說。“西天二十八祖”是指印度依次傳承禅法的有二十八位祖師,靈山法會上得釋迦牟尼心印的迦葉被推爲一祖,阿難是二祖,直至菩提達摩爲二十八祖21。菩提達摩是西天第二十八祖,同時又是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後,依次相傳爲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總稱爲“東土六祖”。宋代以來,禅宗通過編排曆代祖師的傳授關系,以表示祖師禅自佛祖釋迦以來,代代相承,法脈不絕,爲祖師禅的源遠流長製造了曆史根據,同時它的編排的虛擬性又爲祖師禅的形成演變增添了曆史迷霧。
菩提達摩既是從西方印度來中土傳播禅法的初祖,他從西方印度傳來的密意,即是禅的真消息、真精神。“祖師西來意”究竟是什麼?這個問話,成爲祖師禅開悟的機語,重要的公案。祖師禅認爲,禅的真髓是強調人人具有成佛的心,而自心及其覺悟成佛,是要個人親證,而不能以言诠來表示。所以,禅師們對于“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的提問,通常是給以不著邊際的回答,以示“西來意”只能意會,不能诠釋,從而啓發提問者轉向自我內心的體悟。
在仰山慧寂以祖師禅與如來禅對舉以前,馬祖道一的門下廬山歸宗寺智常禅師已將一味禅與五味禅相對揚,一味禅正是通向祖師禅的重要一環。史載:“師(智常)因小師大愚辭,師問:“什處去?”雲:“諸方學五味禅去。”師雲:“諸方有五味禅,我這裏有一味禅,爲什不學?”雲:“如何是和尚一味禅?”師劈口便打,愚當下大悟,乃雲:“嗄!我會也,我會也。”師急索雲:“道!道!”愚擬開口,師又打,即時趁出。”22這裏所說的“五味禅”是指前述宗密禅師在《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中所歸納列舉的五種禅。智常禅師貶斥五味禅爲五味駁雜不純不淨的禅,高揚一味禅是純正無雜的最上乘的禅。智常禅師不讓小師大愚開口,開口便打,就是在暗示禅是不能言說的,這就是祖師禅的本質所在。
以上祖師禅禅師關于祖師禅意義的論述,概括起來要點是:(一)主張當下頓悟,凡提倡漸悟的,都不屬于祖師禅。(二)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主張經教、知解和言诠的,不是祖師禅。(叁)提倡參透祖師關,斬斷一切思念活動,凡參禅時心路不絕者,不算祖師禅。(四)以心傳心,師資相承,凡不屬東土六祖系統和慧能一系的,不列入祖師禅。祖師禅的這些意義既是互相聯系的,又是相對獨立的,如凡提倡漸悟的,都不屬于祖師禅,但又不等于凡主張頓悟的就都是祖師禅,只有既主張當下頓悟,又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才是祖師禅。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是祖師禅最重要、最本質的核心規定,是祖師禅與其他禅相區別的主要標尺。
叁、如來禅與祖師禅的禅法區別
如來禅與祖師禅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種禅修形態,而祖師禅又是在如來禅的基礎上形成的,也主要是針對如來禅提出的。那麼,如來禅與祖師禅的主要區別點何在呢?根據祖師禅禅師的有關論說,並結合祖師禅的習禅表現可以看出,兩者的主要區別點大約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藉教悟宗與教外別傳———宗旨不同。如來禅禅師重視從佛…
《如來禅與祖師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