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嶽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傾向

  南嶽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傾向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方立天

  從宗教社會史的角度考察,隨著六朝以來門閥貴族製社會的瓦解,唐代中期後,逐漸轉變爲相對區別于中古門閥時代貴族社會的平民社會。與此相應,佛教貴族化的經院佛學,即只流行于宮廷或上層知識分子之間的義學宗派也趨于衰落,而以禅宗爲代表的信徒平民化宗派則應運崛起,繁榮興盛。在佛教平民化的進程中,南嶽禅系[1]發揮了開拓性的作用。本文擬在論述禅宗實際奠基者慧能開創佛教平民化的業績後,就南嶽禅系的懷讓、道一、懷海叁位著名禅師對佛教平民化的推動,作一簡要的論述。

  一、慧能開創佛教平民化的新方向

  禅宗的佛教平民化方向始自慧能,此前的禅宗,包括神秀一系的禅宗,多弘傳于北方貴族階層,大抵上是屬于貴族化的佛教。慧能(638—713)因家境衰落,文化程度不高,被神秀門徒譏爲“不識一字”[2]。實際上,慧能的悟性極高,他提出的舍離文字義解,直指心原的主張,構成了改造禅宗的宗旨。

  慧能針對于個體之外的外在成佛軌迹,把成佛轉換爲個體自身的本性顯現。他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遇悟成智。”[3]又說:“世人性本清淨,….—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爲清淨法身佛。”[4]又說:“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刹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知佛也。”[5]慧能認爲,每個人本有清淨自性,具有菩提般若智慧,只是被妄念遮蓋,沒有覺悟。若是得到善知識的開導,念念起般若觀照,一旦妄念俱滅,當即頓見清淨本性,成就佛道。這可概括爲“性淨自悟”說,是爲禅宗的核心思想。這一思想爲佛教修持者指明方向,提高自信。慧能還強調“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6]反對邊遠山區平民無佛性的論調,爲平民百姓成佛直接提供理論根據。

  慧能又針對以義理思辯淹沒了感性體悟的傳統,以自悟體證取而代之。他強調“諸佛妙理,非關文字。”[7]反對佛教義學宗派執著文字,不求悟解的傾向。他還綜合世俗信仰而推重宣傳“離—切諸相”、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爲不識字或文化低的廣大平民擺脫煩瑣名相的思想束縛,運用單刀直入求得開悟的禅修法門提供經典依據。

  慧能針對佛教繁雜的修持儀式,提倡簡易的頓悟法門。他宣揚禅修是“自心頓現真如本性”,[8]“言下便悟,即契本心”[9],強調覺性本有,煩惱本無,在一刹那間滅除妄念,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慧能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禅,說:“一行叁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真心是……但行真心,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叁昧。”[10]“一行叁昧”,是指修定心,以觀真如實相,慧能對其加以推廣擴展,認爲不須脫離日常生活,在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雲謂裏,都可以體悟禅境,禅修並不限于靜坐一途。

  慧能還強調佛法與世間兩者相即不離的關系,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11]認爲決不能離開世間去尋求解脫。他還進—步聲稱:“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12]根據佛法在世間的理念,提倡在家修行,這是使佛教由出世轉向人世的重要宣告,有利于禅宗接近平民,走向平民,深入平民。

  慧能還長期在嶺南一帶弘揚禅法,一是利于向山野農村的下層平民傳教,二是利于爲禅宗開辟新天地。

  二、懷讓開南嶽禅系的先河

  懷讓(677—744)早年出家,後赴曹溪禮谒慧能,學習禅法,前後八年。慧能圓寂後,往南嶽衡山,居般若寺觀音臺,弘揚慧能頓悟法門,開南嶽禅系,世稱“南嶽懷讓”。史載有著名的“懷讓磨磚”故事:“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在衡嶽山常習坐禅。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什麼

  ”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什麼

  ”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邪

  ”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作佛

  ”一日:“如何即是

  ”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禅,爲學坐佛

  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13]“法器”,指具有傳承佛法才器的僧人。懷讓明確指出坐禅不得作佛,否定坐禅,是對慧能禅修不限于坐禅的主張的發展。聯系達摩修行“壁觀”,“面壁九年”;道信和弘忍的東山法門修行坐禅觀心;直至神秀仍是主張“凝心入定,住心看淨”[14]的入定看淨法門,可見懷讓貶低、否定坐禅,修禅而不坐禅,是對禅宗修持方式的曆史性調整,爲靈活修持洞開大門,從而也有利于平民修持禅法,有利于佛教平民化。

  懷讓和馬祖道一的對話,還論及如何修持,如何是佛等問題。懷讓繼承慧能的思想,認爲“一切法皆從心生,”[15]佛從心生,心即是佛。這也是否定坐禅的理論根據。

  懷讓是慧能的高足,而其弟子中的翹楚馬祖道一更是在開拓南嶽禅系門風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馬祖下傳百丈懷海等南嶽禅系巨匠,後南嶽一系又分出沩仰、臨濟二宗,成爲禅宗的重要流派。懷讓輕視、否定坐禅修行法門,和善巧教化、培養出馬祖這樣傑出的龍象,對于南嶽禅系的發展演變影響極爲深遠,對于爭取吸收平民信奉佛教的影響非常巨大。

  叁、道—:推行禅修的生活化和行爲化

  道一(709—788),幼年出家,後到衡山結庵,整日坐禅。經懷讓開導,豁然契會,侍奉十年,深入堂奧。後赴福建,再至江西,創建禅林,聚徒說法。因本姓馬,後世稱爲“馬祖”,有“馬駒踏殺天下人”[16]的傳說。又因道一在洪州弘傳慧能、懷讓的宗旨,時稱爲“洪州宗”。道一是禅宗南嶽一系的主要奠基人。

  與佛教平民化的發展趨勢相適應,馬祖在禅宗義理,接化方式和禅林創建等方面,都作出了與時俱進的新創造、新發展。

  道一根據慧能的性淨自悟的學說,倡導“即心即佛”說。史載:“一日謂衆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17]馬祖道一宣揚“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18]又恐人落于知解窠臼,執著心與佛,而倡導“非心非佛”:“僧問:“和尚爲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曰:“爲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

  ”師曰:“非心非佛。”[19]相傳馬祖弟子法常有這樣的故事,法常因聽馬祖“即心即佛”的說法而得悟,後到浙江余姚南大梅山修行。馬祖爲考察法常的領悟程度,特意派一個人去見他,說馬祖近來又講“非心非佛”了。法常回答說,任他講“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那人回去面告馬祖,馬祖對大家說:“梅子熟也。”[20]這說明“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是從表诠和遮诠兩方面說明衆生心性與佛性是相即無異的。

  道一從“即心即佛”思想出發,進一步認爲佛道不用刻意修行,並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命題:“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爲汙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21]這段話意思有叁:一是衆生自性具足,不需另行修道,只要求不造作,不沾滯,也即不汙染心性。二是衆生若能了解道不用修,但莫汙染的道理,不隨名起相,起惑造業,如此衆生心即是聖心。這種聖心是衆生本來具足的。由此也可說,衆生平常心也就是本來具足的聖心,平常心就是道。叁是悟得“平常心是道”,由此日常行事、行住坐臥、應機接物都是道,都是修道,無需別樣修持。道一的這一思想,徹底地把尋常生活與禅修統一起來,強調在日常實踐中去體會意義,發現理想,從而把禅引向了生活化、行爲化,爲佛教修持實踐開辟了新途徑,新天地,爲平民在乎常生活中禅修指明新路向、新方法,對後來修禅的人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禅宗修持史上可以說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在接機和教學的方式上,道一也有新的發展。他從教人返本還原,悟得本心的基點出發,運用打、喝、畫地、豎拂等方法,截斷學人的情執、知解,以求自悟。後人評論其機鋒峻峭,變化多端,卷舒擒縱,殺活自如。此經弟子西堂智藏進而影響義玄,開臨濟宗風。

  道二在江西開辟荒山,創建禅林,開堂說法,聲名鵲起,聲譽日隆,四方禅者奔湊而來,學人雲集,弟子有百丈懷海、西堂智藏、南泉普願等—百叁十九人,後奔赴四地弘法,各爲一方宗主,多有建樹。慧能後,禅宗以道一的門葉最爲繁榮,禅宗也由此而大爲興盛。相應地,佛教平民化的傾向也益趨顯著。

  四、懷海對禅林教規建設的貢獻

  懷海(720—814)出家後,修行嚴謹,閱藏多年。因聞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贛縣)豎立南禅法幢,遂前往參學,爲人室弟子,相傳師徒間有“野鴨子”公案[22],又有“祖(道一)振威一喝,師(懷海)直得叁日耳聾”[23]之說。懷海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圓寂後,懷海曾補師位,接化學人。後至洪州百丈山(今江西奉新)弘法,世稱百丈禅師。

  懷海繼承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思想,而在體用關系上,更明確具體的闡發了即用顯體的南嶽禅法心要,他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

《南嶽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傾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