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嶽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傾向▪P2

  ..續本文上一頁,即如如佛。”[24]認爲衆生心體(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汙染,就能隨事顯現,與諸佛無異。據此他宣揚大乘頓悟法要是: “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25]

  懷海的最大貢獻是,糅合大小乘律,製定了《禅門規式》,後世稱爲《百丈清規》。《清規》爲禅院確立了組織體製、生活方式和行爲規範,規定禅宗僧衆不再住在律寺,別立禅院居住。禅院的最大特點是不立佛殿,唯設佛堂,表示以“法”爲重。規定實行“普請”(集衆作務)法,上下平等,協力勞動。懷海苦節高行,帶頭勞動,勤勞不息,後禅林流行有懷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26]的佳話。這對培育禅院內部的平等關系,養成熱愛勞動以及勤勞節儉的習慣,都有重要意義。又規定設立住持,住在方丈,尊爲長老。此外還有關于禅院事務的種種規定。可以說,懷海創立禅院,並初步完成了禅院的製度建設,”從教規的層面推動了佛教平民化的發展。

  懷海弟子衆多,其中傑出者有沩山靈祜、黃檗希運等。沩山門下出仰山慧寂,師弟共創沩仰宗。黃檗門下則出臨濟義玄,創臨濟宗。

  五、小 結

  從上簡述可知,慧能和懷讓、道一、懷海諸禅師在教義、教規、修行方法、生活方式、寺院形式等各個方面,都爲平民佛教奠定了基礎。這種佛教平民化傾向奠基工程的主要特色是:

  教義人文化:禅宗理論的核心是性淨自悟,強調人心本性的清淨、呈現;強調人人都平等地具有佛性,一旦佛性顯現,即成佛道。“平常心是道”,佛就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人與佛的距離拉近了。這實質上是把佛教義理歸結爲人的主體心性學說,帶有鮮明的人文化特征。

  信仰人世化:禅宗認爲佛法不離世間,不能脫離世間尋求智慧和解脫,又鼓勵在家修持,從而消除了在家與出家、世俗與佛國、此岸與彼岸的鴻溝,這大大淡化了佛教的出世主義色彩,增強與中國固有的儒家文化的積板人世傳統的協調。

  方式簡易化:禅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以自悟、頓悟爲修持方式,成佛與否,只在悟與不悟之間。修持人不用坐禅,不必讀經,也不須拜佛,只要排除妄念,保持心性清淨,體悟本有自性,當即進入佛地。這爲廣大平民提供了一種適應其心理需求和傳統習慣,而又簡便易行的修持方式。

  修行生活化:禅宗認爲行住坐臥都蘊含禅道,日常生活都充滿禅味,修行者要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從中體悟禅意,顯現自性,成就正果。,這被洪州宗人視爲禅師修行的基本軌迹。

  經濟自給化:懷海提倡農禅生活,不僅把勞動生産與禅修生活結合起來,也爲禅僧物質生活的自給提供保障。寺院經濟基礎的改變,也緩解了佛教與社會的經濟利益沖突,有利于禅宗的發展。

  上述禅宗的特色適應了唐宋之際中國社會的變化,適應了平民社會的需要。與禅宗相近、同樣富有平民化色彩的另一佛教宗派是淨土宗。淨土宗以其念誦佛號就可往生淨土的宗旨,而對下層平民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在宋代,禅淨兩宗最爲流行。朱熹描述宋代佛教信徒平民化的現象說:“不問大人、小兒,官員、村人、商賈,男子、婦人,皆得人其門”[27]隨著佛教從上層社會走向平民社會,不僅佛教信徒的重心由上層貴族和知識分子轉向下層平民,而且宋代佛教寺院和僧尼在數量上也比唐朝多,佛教更加深入民間社會生活,更加廣泛地影響民間習俗。

  佛教平民化與佛教世俗化屬于兩個不同的範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從禅宗的平民化過程來看,實際上又伴隨著世俗化,這表現在隨順塵世,附和習俗等諸多方面,從而沖擊了佛教固有的特質。一部中國禅宗史表明,佛教平民化與佛教世俗化幾乎同步發展,佛教不作適度的世俗化變革,就難以平民化,而過度世俗化又必將淡化佛教的超越性、神聖性,也即淡化佛教的宗教性。如何把握世俗化的“度”,如何協調世俗化與神聖性的關系,看來始終是關涉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個根本問題。

  [1] 筆者以爲南嶽禅系可作廣義和狹義兩種界論。廣義的是自南嶽懷讓以下,包括沩仰宗和臨濟宗的禅師,狹義的則指懷讓、道一、懷海幾位在開創南嶽禅系上有突出作用的禅師。爲論述方便,本文取狹義說。又,青原禅系希遷曾奉行思之命往南嶽向懷讓問學,後曾受請住衡山南寺。然史載希遷向懷讓參學事迹很少,且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兩系分頭發展,宗風不同,故本文也不論及希遷。 。

  [2]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頓漸品》,《大正藏》第48卷,第358頁中。

  [3]敦煌本《壇經》,《大正藏》第48卷,第338頁中。

  [4]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忏悔晶》,《大正藏》第48卷,第354頁中、下。

  [5] 同上書,第340頁下。又,“一悟即知佛也”,有作“一悟即至佛地”。

  [6] 同上書,第337頁中。

  [7]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大正藏》第48卷,第355頁上。

  [8]。敦煌本《壇經》,《大正藏》第48卷,第340頁下。

  [9]敦煌本《壇經》,《大正藏》第48卷,第342頁中。

  [10] 同上書,第338頁中。

  [11]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大正藏》第48卷,·第351頁下。

  [12] 同上書,第341頁下。

  [13] 《南嶽懷讓禅師》,《五燈會元》卷第3,上冊第12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版。

  [14] 見《荷澤神會撣師語錄》[21],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89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15] 《南嶽懷讓禅師》,《五燈會元》卷第3,上冊第127頁。

  [16] 《江西馬祖道一禅師》,同上書,第128頁。

  [17] 《江西馬祖道一禅師》,《五燈會元》卷第3,上冊第128頁。

  [18] 《江西馬祖道—禅師》,《五燈會元》卷第3,上冊第128頁。

  [19] 同上書,第129頁。

  [20] 詳見《景德傳燈錄》卷7,《大正藏》第51卷,第254頁下。

  [21] 《景德傳燈錄》卷28,同上書,第440頁上。

  [22] 詳見《五燈會元》卷第3《百丈懷海禅師》,上冊第131頁。

  [23] 詳見同上。

  [24] 同上書,第133頁。

  [25] 同上書,第133--134頁。

  [26] 詳見《五燈會元》卷第3《百丈懷海禅師》,上冊第136頁。

  [27]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126“釋氏”,第8冊第3037頁,中華書局1986年3月版。

  

  

《南嶽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傾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