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如如佛。”[24]认为众生心体(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污染,就能随事显现,与诸佛无异。据此他宣扬大乘顿悟法要是: “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25]
怀海的最大贡献是,糅合大小乘律,制定了《禅门规式》,后世称为《百丈清规》。《清规》为禅院确立了组织体制、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规定禅宗僧众不再住在律寺,别立禅院居住。禅院的最大特点是不立佛殿,唯设佛堂,表示以“法”为重。规定实行“普请”(集众作务)法,上下平等,协力劳动。怀海苦节高行,带头劳动,勤劳不息,后禅林流行有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26]的佳话。这对培育禅院内部的平等关系,养成热爱劳动以及勤劳节俭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又规定设立住持,住在方丈,尊为长老。此外还有关于禅院事务的种种规定。可以说,怀海创立禅院,并初步完成了禅院的制度建设,”从教规的层面推动了佛教平民化的发展。
怀海弟子众多,其中杰出者有沩山灵祜、黄檗希运等。沩山门下出仰山慧寂,师弟共创沩仰宗。黄檗门下则出临济义玄,创临济宗。
五、小 结
从上简述可知,慧能和怀让、道一、怀海诸禅师在教义、教规、修行方法、生活方式、寺院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平民佛教奠定了基础。这种佛教平民化倾向奠基工程的主要特色是:
教义人文化:禅宗理论的核心是性净自悟,强调人心本性的清净、呈现;强调人人都平等地具有佛性,一旦佛性显现,即成佛道。“平常心是道”,佛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人与佛的距离拉近了。这实质上是把佛教义理归结为人的主体心性学说,带有鲜明的人文化特征。
信仰人世化:禅宗认为佛法不离世间,不能脱离世间寻求智慧和解脱,又鼓励在家修持,从而消除了在家与出家、世俗与佛国、此岸与彼岸的鸿沟,这大大淡化了佛教的出世主义色彩,增强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的积板人世传统的协调。
方式简易化: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以自悟、顿悟为修持方式,成佛与否,只在悟与不悟之间。修持人不用坐禅,不必读经,也不须拜佛,只要排除妄念,保持心性清净,体悟本有自性,当即进入佛地。这为广大平民提供了一种适应其心理需求和传统习惯,而又简便易行的修持方式。
修行生活化:禅宗认为行住坐卧都蕴含禅道,日常生活都充满禅味,修行者要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从中体悟禅意,显现自性,成就正果。,这被洪州宗人视为禅师修行的基本轨迹。
经济自给化:怀海提倡农禅生活,不仅把劳动生产与禅修生活结合起来,也为禅僧物质生活的自给提供保障。寺院经济基础的改变,也缓解了佛教与社会的经济利益冲突,有利于禅宗的发展。
上述禅宗的特色适应了唐宋之际中国社会的变化,适应了平民社会的需要。与禅宗相近、同样富有平民化色彩的另一佛教宗派是净土宗。净土宗以其念诵佛号就可往生净土的宗旨,而对下层平民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在宋代,禅净两宗最为流行。朱熹描述宋代佛教信徒平民化的现象说:“不问大人、小儿,官员、村人、商贾,男子、妇人,皆得人其门”[27]随着佛教从上层社会走向平民社会,不仅佛教信徒的重心由上层贵族和知识分子转向下层平民,而且宋代佛教寺院和僧尼在数量上也比唐朝多,佛教更加深入民间社会生活,更加广泛地影响民间习俗。
佛教平民化与佛教世俗化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从禅宗的平民化过程来看,实际上又伴随着世俗化,这表现在随顺尘世,附和习俗等诸多方面,从而冲击了佛教固有的特质。一部中国禅宗史表明,佛教平民化与佛教世俗化几乎同步发展,佛教不作适度的世俗化变革,就难以平民化,而过度世俗化又必将淡化佛教的超越性、神圣性,也即淡化佛教的宗教性。如何把握世俗化的“度”,如何协调世俗化与神圣性的关系,看来始终是关涉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1] 笔者以为南岳禅系可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论。广义的是自南岳怀让以下,包括沩仰宗和临济宗的禅师,狭义的则指怀让、道一、怀海几位在开创南岳禅系上有突出作用的禅师。为论述方便,本文取狭义说。又,青原禅系希迁曾奉行思之命往南岳向怀让问学,后曾受请住衡山南寺。然史载希迁向怀让参学事迹很少,且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系分头发展,宗风不同,故本文也不论及希迁。 。
[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顿渐品》,《大正藏》第48卷,第358页中。
[3]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卷,第338页中。
[4]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晶》,《大正藏》第48卷,第354页中、下。
[5] 同上书,第340页下。又,“一悟即知佛也”,有作“一悟即至佛地”。
[6] 同上书,第337页中。
[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大正藏》第48卷,第355页上。
[8]。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卷,第340页下。
[9]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卷,第342页中。
[10] 同上书,第338页中。
[1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大正藏》第48卷,·第351页下。
[12] 同上书,第341页下。
[13] 《南岳怀让禅师》,《五灯会元》卷第3,上册第1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
[14] 见《荷泽神会掸师语录》[21],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8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5] 《南岳怀让禅师》,《五灯会元》卷第3,上册第127页。
[16]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同上书,第128页。
[17]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五灯会元》卷第3,上册第128页。
[18] 《江西马祖道—禅师》,《五灯会元》卷第3,上册第128页。
[19] 同上书,第129页。
[20] 详见《景德传灯录》卷7,《大正藏》第51卷,第254页下。
[21] 《景德传灯录》卷28,同上书,第440页上。
[22] 详见《五灯会元》卷第3《百丈怀海禅师》,上册第131页。
[23] 详见同上。
[24] 同上书,第133页。
[25] 同上书,第133--134页。
[26] 详见《五灯会元》卷第3《百丈怀海禅师》,上册第136页。
[27]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26“释氏”,第8册第3037页,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
《南岳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倾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