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P2

  ..續本文上一頁來,對森林的濫砍濫伐,燒毀破壞的例子屢見不鮮,如叁國時代陶遜營燒七百裏,嚴重破壞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類工業技術的提高,對物質欲望的膨脹,森林資源遭到空前的掠奪。根據美國資料顯示,從一九七○至一九九五年,這二十五年之間,世界上有將近叁百六十五萬平方公裏的森林植物被砍伐,上千種動植物已經在地球上消失。

  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有識之士開始對工業文明以來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方式進行深刻的反省。後來産生的「生態倫理學」,就是研究人類和自然的倫理道德關系,認爲人類應該對自然講道德,即是所謂的生態道德。

  位于日本富士山腳下,面積約叁千公頃的「青木原樹海」裏,含有磁性的火山岩,會讓指南針失去作用,再加上森林裏古木參天,即使是白天也不見天日,是自殺者悄悄離開世間的「天堂」,因而被稱爲「自殺森林」。日本政府雖然每年總要動用大批的人力、經費去查找屍體,但多年來從未動過砍伐森林的念頭,因爲青木原樹海,肩負著調節當地氣候的重大責任,一旦被破壞,受害的層面更是無法估計。

  近年來,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聯合國環境規畫署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也常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應重視對自然環境與資源的保護,並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十五國歐盟國家的環境部長會議于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二日,就全球氣候變遷問題,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的共識。而擁有豐富山林資源的中國大陸,對于稀有植物,如被喻爲「活化石」的古老樹種,及銀杏、銀杉、水杉、香果樹、領春木、禿杉等,也都開始由國家全力出資進行各項保護。

  地球上的植物,每天爲人類與動物製造氧氣、食物、藥物及生活用品,也竭盡心力維護整個自然生態的平衡。它們從出生至老死,無時無刻不在傾生命行菩薩布施之道;這種珍貴的佛性實非人類所能比擬!

  (二)植物本有的靈動佛性

  一般人都認爲植物有生命但沒有感官知覺,也不像人和動物一樣會自行移動,它們所存在的是一個安靜而單純的世界。十九世紀的生物學家達爾文( Charles Darwin,1809-1882)推翻這些說法,他證明了植物的卷須具有自主行動的能力。二十世紀初期的維也納生物學家法朗塞( Raoul France)也說:植物能自由地、輕易地、優雅地移動身體,其靈巧熟練不輸動物與人類。

  植物一生中,會不停地對周圍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和同伴之間會傳遞訊息、友愛互助,也會相互競爭。整個植物生態體系蘊藏無盡的生命奧密,以下我們從它們繁複的生命活動中,來一窺它們是如何展現活潑生動、引人入勝的佛性。

  1.隨緣任運

  環境的溫度、濕度會影響植物的成長。以臺灣平地到高海拔的植物爲例,五百公尺以下,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適合生長的是亞熱帶闊葉林的植物,如榕樹、筆筒樹;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是暖溫帶栎林帶,會出現樟科、殼鬥科的樹林;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公尺,進入寒冷的針葉林,會有鐵杉林和雲杉林;到了叁千五百公尺,就有冷杉組成的臺灣冷杉林。

  甚至在惡劣、特殊的環境裏,都能發現植物的蹤迹。在鹽堿土壤上,可以看到堿蓬、匙葉草、胡頹子等植物;在少雨缺水、冷熱多變的沙漠地帶,有仙人掌、落地生根、太陽花、蘆荟;在海洋、江河湖泊裏,也能看到荷花、綠萍、金魚草、海帶等。這些鹽生、旱生、水生植物,在不利的環境中長期進化,形成對鹽堿、幹旱、水澇的適應性。

  植物也有能力感應時間的流轉,能衡量晝夜長短和季節變化,如合歡樹、酢醬草、紅花苜蓿的葉子,在夜幕來臨時會合攏「睡覺」,天亮之後再施展開來。有些植物如天南星科的春羽蔓綠絨、箭芋、海芋、地湧金蓮等,進入秋冬時節,到傍晚氣溫降低時,它們的花序會開始加溫,有時外面溫度只有攝氏十度,它們也能讓自己的體溫維持在叁十七度左右。

  終年嚴寒酷冷的的北極地區,植物也能在冰雪中生存並開花。經過幾位植物學家的觀察實驗,發現寒地的花朵有追逐太陽的習性,它們的向陽運動,能像孵卵器那樣聚集熱量,而有利于結果和種子的孕育。

  植物不只具有隨順因緣、適應環境的能力,更擁有許多不爲人知的智能,有的生物學家甚至認爲它們和動物一樣,有知覺、思想,有自衛能力,能夠自強自立。

  在《植物之謎》這本書中記載,美國東北部有一大片橡樹林,有一年森林大害蟲「舞毒蛾」大肆侵略,把一千萬英畝的橡樹葉子啃得精光。可是第二年這裏的舞毒蛾突然銷聲匿迹,新長出的橡樹葉子則生機盎然,蒼翠茂盛。森林科學家非常訝異,因爲舞毒蛾是極難撲滅的害蟲,而且舞毒蛾爲害以來,當地並沒有施用殺蟲藥劑,也沒派人捕捉,怎會自行消失呢?

  把橡樹葉子拿去做化學成份分析,科學家發現一個驚人的秘密:被舞毒蛾咬過的橡樹葉子裏,增加了大量的「單甯酸」成份,而單甯酸就是害蟲的致命武器!後來的植物學家也在楓樹、柳樹等其它植物葉子中,發現酚醛、樹脂等抵抗害蟲的化學物質。由此可知植物有自衛能力,它們在遭到昆蟲或其它動物侵害時,會作出自衛反應。

  植物的果實未成熟時,其果皮堅硬,果肉酸澀,也是爲了防止被小鳥啄食。有些果肉未成熟時更含有劇毒的氰酸,會讓食用的動物喪命。(果實成熟了,它就會用香氣和甜味來誘惑小鳥,小鳥飽食一頓,自然也會回饋地將其種子排泄、散播,而延續植物的生命。)

  身上帶著尖刺,亦是一種避免被吃掉的防禦策略,像玫瑰、柑橘類、皂莢、山桐子的樹幹、樹枝上,都長著尖針般的刺;葉片中含有毒素,如櫻草類和罂粟類的植物也能讓侵入者退避叁舍。

  竹子真的一開花就枯死嗎?當土壤裏的營養元素缺乏,導致竹子面臨全族覆滅時,竹子就會以開花、形成種子來延續新的生命。其實,以因果關系而言,是竹子枯死前,以開花作爲手段來留下後代;這也是一種本能的智能吧!

  植物具有辨別能力,有些植物知道哪種螞蟻會來偷吃花蜜,當這種螞蟻靠近時趕緊將花瓣閉合。相反地,有些植物如刺槐,則會藉螞蟻來防止別的昆蟲或草食哺乳動物靠近,然後再以花蜜犒賞這些護衛有功的螞蟻。

  植物有知覺,更有儲存記憶的能力。美國中央情報局測謊專家巴克斯特,曾用火把植物的葉子燒焦,此時他改裝過的記錄測量儀器上,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後來只要他拿著火柴走近這棵植物,儀器的指針就劇烈的擺動。他也發現植物會記著撕它葉片、對它「行凶」的人,而作出恐懼的反應。

  花草樹木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來回應這個世界。它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能「看見」光,有些細胞能看到光譜的紅光,有些可以看到藍光或綠光,甚至我們人類看不到的紫外線。

  夜間開放的花多爲白色,因爲醒目的白光能吸引夜間活動的蝙蝠和飛蛾;紅色無香味、喇叭型的花,適合蜂鳥來傳播花粉;淺綠色、發出惡臭的花,則能吸引蒼蠅……,植物和動物及整個周遭環境的搭配,可謂是天衣無縫!

  2.有情有義

  植物有感情,也有喜怒哀樂,雖然它們的根固定,行動不如動物般自由,但是它們會以枝桠、葉子、卷須,來表達它們的情緒。

  《植物的秘密生命》一書中寫道,十九世紀,美國有位被稱爲「園藝魔法師」的育種專家路德·伯班克,他成功培育的植物達一千多種。他常說他培育植物的秘訣是聆聽它們的聲音、需要,多多和它們溝通。舉「無刺仙人掌」的培育爲例,伯班克常常告訴仙人掌:「你們不用害怕,你們不需要這些自衛的刺,我會保護你們的!」他細心、耐心地發揮愛的力量,經過一年多,仙人掌果真不再生刺。

  被漠視、不理睬的植物常是萎軟、枯朽;被關注、贊美的植物長得活潑、翠綠,這是許多植物愛好者的經驗。植物與人的情緒也會相互影響,産生互動。佛陀于拘屍那羅城外將入涅槃時,其臥床四邊各有同根娑羅樹一雙,每邊一雙樹的一株樹,都因悲傷而慘然變白,枝葉、花果、樹幹都爆裂墜落,逐漸枯萎,另一株則尚存,這些樹也因此被稱爲「四枯四榮樹」,或「非枯非榮樹」。

  有水果王之稱的榴槤,大而厚重,一不小心被砸到准會頭破血流。所以榴槤自行落地時都會選在晚上,以免砸到白天的行人,可見植物也有體貼、愛護人的心。植物會守望相助,不同的花也可以成爲好鄰居。爲了繁殖下一代,花朵們會自動協調錯開開花的時段,拉長昆蟲覓食的時間,如此,各自的花粉就能充裕的傳播下去。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也證明一棵樹受到害蟲侵襲後,會發出受傷的訊息,並告訴還沒受傷的植物,請它們做好防範措施,或想辦法找救兵、引來害蟲的掠食者。

  不少生物學家實驗證明植物會聽音樂,在悠揚音樂或節奏振動刺激下,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結子都會受到影響。加拿大有位業余農人,他在一片小麥田播放巴哈的小提琴奏鳴曲,結果小麥田的小麥比別處的産量多百分之六十六,而且麥粒也較大較重。有趣的是聽金屬搖滾樂的植物,會表現出不舒暢、疲勞,而很快的枯死;相反的,聽海頓、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古典音樂,則活得非常快樂健康。

  位于湖南省夾山國家公園的夾山寺內,有一棵近叁十年的紫薇樹,這一棵樹的外表和其它的紫薇樹沒兩樣,但是如果有人走近用手指輕觸它,整棵樹便會像人一般的全身抖動,好似一個怕癢的人被人用手搔癢一般。原先以爲只是一時風吹或有人搖動它,于是又再試一次,反應比前一次更爲激烈,而且屢試不爽。這棵怕癢的樹遠近馳名,許多人都好奇的前來爲其搔癢,並爲它取名爲「癢癢樹」。

  科學家也發現植物和動物一樣會被麻醉,讓植物喝幾口威士忌之類的烈酒,它會像喝醉的人一樣搖搖晃晃,甚至昏厥,等麻醉氣味吹散後才蘇醒過來。不過也有愛喝酒的樹,《人間福報》曾報導:韓國雲門寺有一棵五百多歲的松樹。這棵樹高十公…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