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又進一步推論,既然一微塵也圓滿具足宇宙的一切,當然也就具有佛性,也能成佛。
要有說服力地論證一塵也圓滿具足宇宙的一切,具有佛性,並非易事。爲此湛然從色心不二出發,還將宇宙萬有的本性即法性與衆生的心性等同起來,以宇宙萬物同具真如之體來論證一礫一塵也具有佛性。華嚴宗認爲,草木瓦石等無情識之物雖有正因佛性,但這種佛性應稱爲法性,而不是智慧性,不是佛性。湛然則認爲,法性的異名是真如,而真如的異名是佛性[28],所以法性也就是佛性。湛然針對“無情無佛性”說反駁斥道:“故子應知: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
故萬法之稱,甯隔于纖塵;真如之體,何專于彼我
”[29]意思是說,宇宙間哪怕是一粒微塵也是真如的體現,怎麼能說真如只彼我有情動物所專有的呢
以真如的普遍存在來論證無情有性,是湛然的“無情有性”說的主要論據。天臺宗人還批評華嚴宗人僅以正因爲佛性,是由于不懂得正、緣、了叁因互具的道理。天臺宗以空、假、中叁谛喻正、緣、了叁因,認爲既然一切假名設施(一切事物)都是緣因,而緣因是佛性,那末微塵瓦石自然也是有佛性的。
湛然還把中道與佛性等同起來,以論證無情有性說。智 說過這樣的話:“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30]。“一色一香”是指世界上任何一個微小的事物。這句話是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微小的事物都具有中道實相之理,含有中道實相之本體。這是以空,假、中叁觀去觀照一切事物以後所顯現的悟境,是天臺宗人追求的境界。湛然對智 的話作了新的解釋,認爲所謂中道是指離開斷見(一切事物是斷滅的)和常見(一切事物是恒常的)而言,而別教、圓教所說的佛性就是這種中道。一色一香雖然是“無情”,但無情也是離開斷見常見二邊的,也是中道,而中道即佛性,所以一色一香的無情也有佛性[31]。
湛然的無情有性說采用的是本體論的論證。他強調真如本體的普遍性、絕對性和永恒性,把真如與佛性等同起來,佛性同樣被當作無所不在的世界本源、宇宙實體,因而也爲草木瓦石所具有。山河大地、微塵細石都有佛性,都有靈性、覺性,都能成佛。這就從真如本體論通向了自然神論與泛神論。
無情有性說雖非湛然之獨家說法,但經過湛然的系統闡發而獲廣泛的流傳。它顯示了佛性說的進一步大開展。在中國佛教史上竺道生提出一闡提人也有佛性,可以說是佛性說的第一次大開展。湛然的“無情有性”說突破了唯有衆生才有佛性的傳統說法,發展了智 的“十界互具”即畜生、餓鬼、地獄也可能轉化成佛的說法,最大限度地擴大了佛性的存在和成佛的範圍。這可以說是佛性說的第二次大開展。由于湛然提倡的“無情有性”說及其所産生的影響,而使天臺宗一度又進入複興階段。
(本文作者方立天,1933年生,中國人民文學哲學系教授)
注:
[1]圓融叁谛,叁谛,指空、假、中叁種真理。叁谛圓融是謂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圓融無矛盾。天臺宗認爲,能如此觀察世界,就能把握事物的實相。一念叁幹,一念即一心,叁幹表示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有情衆生、無情事物的差別與總和,即泛指宇宙。一念叁幹謂一念心中包含叁幹世間、宇宙整體。
[2]《妙法蓮華經玄義》卷五下,《大正藏》第33卷,第744頁。
[3]同上書第2卷上,第693頁中。
[4][5]同上書第693頁上、第696頁上。
[6]湛然《十不二門》,《大正藏》第46卷,第703頁中。
[8]《天臺傳佛心印記》,《大正藏》第46卷,第934頁中。
[10]此書題爲慧思作,然有人存疑,今姑且從前說。
[11][18][19]《大正藏》第46卷,第646頁下;第935頁下;第934頁上。
[7][12]《大正藏》第34卷,第882頁下。
[13]同[2]第743頁下。
[14]《觀音玄義》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頁下。
[15]《性善惡論》卷第一,見《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六套第五冊第420頁。
[16]《止觀義例》卷上,《大正藏》第46卷,第450頁下。
[17]同[14]卷二,第905頁上。
[20]叁累,指貪欲、嗔恚、愚癡叁種煩惱,被認爲是根本煩惱之首。《大正藏》第46卷,第136頁中。
[21]這是指法相宗的主張:聲聞定性、緣覺定性,即成聲聞、緣覺的人,能入涅
,又因沒有佛種,決定不能成佛。《天臺傳佛心印記》,第935頁下,936頁上。
[22]陀羅尼,梵語音譯,指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也即記憶術。佛教稱陀羅尼能撮持各種替法,能遮掩各種惡法。
[23]五住煩惱,又稱五住地煩惱、五住地惑。指見、思、無明的煩惱有五種區別。固能生煩惱,故稱住地。其中無明爲一切煩惱的根本。
[24]《大正藏》第39卷,第968頁上。
[25]詳見《大正藏》第39卷,第978頁上。
[26]詳見《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二,《大正藏》第 46卷,第873—874頁。
[27]天臺宗立化法四教一藏、通、別、圓。別教是只爲菩薩說法,在空、假二谛之外別立中谛,叁谛不圓融相即。圓教的教義是圓滿究竟,空、假、中叁谛圓融相即。
[28][29]見《金剛錍》、《大正藏》第46卷,第151頁下、 152頁上;第782頁下。
[30]《摩诃止觀》卷第一上,同上書,第1頁下。
[31]詳見《止觀輔行傳弘訣》卷第一之二,同上書第 151頁、152頁上。
《天臺宗心性論述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