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又进一步推论,既然一微尘也圆满具足宇宙的一切,当然也就具有佛性,也能成佛。
要有说服力地论证一尘也圆满具足宇宙的一切,具有佛性,并非易事。为此湛然从色心不二出发,还将宇宙万有的本性即法性与众生的心性等同起来,以宇宙万物同具真如之体来论证一砾一尘也具有佛性。华严宗认为,草木瓦石等无情识之物虽有正因佛性,但这种佛性应称为法性,而不是智慧性,不是佛性。湛然则认为,法性的异名是真如,而真如的异名是佛性[28],所以法性也就是佛性。湛然针对“无情无佛性”说反驳斥道:“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
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
”[29]意思是说,宇宙间哪怕是一粒微尘也是真如的体现,怎么能说真如只彼我有情动物所专有的呢
以真如的普遍存在来论证无情有性,是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的主要论据。天台宗人还批评华严宗人仅以正因为佛性,是由于不懂得正、缘、了三因互具的道理。天台宗以空、假、中三谛喻正、缘、了三因,认为既然一切假名设施(一切事物)都是缘因,而缘因是佛性,那末微尘瓦石自然也是有佛性的。
湛然还把中道与佛性等同起来,以论证无情有性说。智 说过这样的话:“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30]。“一色一香”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这句话是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具有中道实相之理,含有中道实相之本体。这是以空,假、中三观去观照一切事物以后所显现的悟境,是天台宗人追求的境界。湛然对智 的话作了新的解释,认为所谓中道是指离开断见(一切事物是断灭的)和常见(一切事物是恒常的)而言,而别教、圆教所说的佛性就是这种中道。一色一香虽然是“无情”,但无情也是离开断见常见二边的,也是中道,而中道即佛性,所以一色一香的无情也有佛性[31]。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采用的是本体论的论证。他强调真如本体的普遍性、绝对性和永恒性,把真如与佛性等同起来,佛性同样被当作无所不在的世界本源、宇宙实体,因而也为草木瓦石所具有。山河大地、微尘细石都有佛性,都有灵性、觉性,都能成佛。这就从真如本体论通向了自然神论与泛神论。
无情有性说虽非湛然之独家说法,但经过湛然的系统阐发而获广泛的流传。它显示了佛性说的进一步大开展。在中国佛教史上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人也有佛性,可以说是佛性说的第一次大开展。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突破了唯有众生才有佛性的传统说法,发展了智 的“十界互具”即畜生、饿鬼、地狱也可能转化成佛的说法,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佛性的存在和成佛的范围。这可以说是佛性说的第二次大开展。由于湛然提倡的“无情有性”说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使天台宗一度又进入复兴阶段。
(本文作者方立天,1933年生,中国人民文学哲学系教授)
注:
[1]圆融三谛,三谛,指空、假、中三种真理。三谛圆融是谓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圆融无矛盾。天台宗认为,能如此观察世界,就能把握事物的实相。一念三干,一念即一心,三干表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事物的差别与总和,即泛指宇宙。一念三干谓一念心中包含三干世间、宇宙整体。
[2]《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五下,《大正藏》第33卷,第744页。
[3]同上书第2卷上,第693页中。
[4][5]同上书第693页上、第696页上。
[6]湛然《十不二门》,《大正藏》第46卷,第703页中。
[8]《天台传佛心印记》,《大正藏》第46卷,第934页中。
[10]此书题为慧思作,然有人存疑,今姑且从前说。
[11][18][19]《大正藏》第46卷,第646页下;第935页下;第934页上。
[7][12]《大正藏》第34卷,第882页下。
[13]同[2]第743页下。
[14]《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页下。
[15]《性善恶论》卷第一,见《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六套第五册第420页。
[16]《止观义例》卷上,《大正藏》第46卷,第450页下。
[17]同[14]卷二,第905页上。
[20]三累,指贪欲、嗔恚、愚痴三种烦恼,被认为是根本烦恼之首。《大正藏》第46卷,第136页中。
[21]这是指法相宗的主张:声闻定性、缘觉定性,即成声闻、缘觉的人,能入涅
,又因没有佛种,决定不能成佛。《天台传佛心印记》,第935页下,936页上。
[22]陀罗尼,梵语音译,指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也即记忆术。佛教称陀罗尼能撮持各种替法,能遮掩各种恶法。
[23]五住烦恼,又称五住地烦恼、五住地惑。指见、思、无明的烦恼有五种区别。固能生烦恼,故称住地。其中无明为一切烦恼的根本。
[24]《大正藏》第39卷,第968页上。
[25]详见《大正藏》第39卷,第978页上。
[26]详见《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二,《大正藏》第 46卷,第873—874页。
[27]天台宗立化法四教一藏、通、别、圆。别教是只为菩萨说法,在空、假二谛之外别立中谛,三谛不圆融相即。圆教的教义是圆满究竟,空、假、中三谛圆融相即。
[28][29]见《金刚錍》、《大正藏》第46卷,第151页下、 152页上;第782页下。
[30]《摩诃止观》卷第一上,同上书,第1页下。
[31]详见《止观辅行传弘诀》卷第一之二,同上书第 151页、152页上。
《天台宗心性论述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