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P2

  ..續本文上一頁仰》[82]、趙覺光的《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音菩薩》[83]、湧淵的《略述觀世音菩薩修行法門》[84]、王龍智隆的《聞思修解六結——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之六步反聞工夫》[85]、湯琳的《觀世音菩薩法門》[86]、宋道發的《觀音感應初探》[87]、樊子林的《觀音名號刍議》[88]等。此類作品在佛教界也相當的多,幾乎所有講解《法華經》、《楞嚴經》和《心經》的宣教性作品都涉及到觀音的法門。這類作品中有的屬于研究性的成果,有的則僅僅是對義理的闡述。從內容來看,基本集中于《法華經》中《普門品》的救難法門、《楞嚴經》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心經》的般若智慧法門。其中前一種法門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民衆觀音信仰的把握,後兩種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研究則主要體現在與禅宗思想的溝通。總體上來看,從哲學或宗教學角度對觀音信仰義理的研究是所有觀音研究領域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與藝術與文學角度的觀音信仰研究相比,還顯得非常冷清。另外,由于觀音信仰這叁種法門都來自于古代印度[89],所以,在這些作品中,均涉及古代印度的觀音信仰以及印度觀音信仰在中國的流行與演變等情況。

  六是從民族學的角度對觀音信仰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流傳及其同這些少數民族的曆史關系的研究,如邢莉的《觀音信仰與中國少數民族》[90]、揚政業的《從洱海區域的觀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響》[91]、楊學政的《密教阿吒力教在雲南的傳播與影響》[92]、盧亞軍譯注的《西藏的觀世音》[93]、蕭明華《從兩尊觀音造像看唐宋南诏大理國的佛教》[94]、周毅敏的《試析大理白族民間觀音崇拜》[95]、李東紅的《大理地區男性觀音的演變——兼論密宗的白族化過程》[96]、吳棠的《白族信仰中的觀音形象》[97]、邢康的《尊白衣觀音爲家神——談遼朝的宗教信仰》[98]、徐曉望的《閩人與觀音崇拜》[99]等。李翎等人對藏族地區的觀音信仰則多有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關于藏密觀音的造像藝術特征與演進,也有關于藏密觀世音菩薩法門的闡釋與分析。這類研究與民俗學的研究有許多相通之處,揭示了觀音在一些少數民族當中的流傳與演變情況,不但有利于我們理解這些民族的文化特性,也有利于我們認識觀音信仰的不同發展和豐富多彩的變化形態。不過,從總體上來看,觀音與少數民族文化關系的研究僅僅涉及雲南和西藏等幾個少數地區,曆史上觀音與許多少數民族文化均發生許多有趣的聯系,這方面的研究還基本沒有展開。

  七是分門別類地總結和闡釋中國觀音信仰的各種現象的著作,這方面最有名的要算邢莉女士的《觀音信仰》[100]和《觀音——神聖與世俗》[101]。其中後者是前者的進一步擴充。這部書涉及到的主要問題有:1、觀音的由來;2、觀音的本土化;3、觀音的神變;4、觀音女神;5、少數民族與觀音;6、曆代觀音;7、觀音與諸神;8、弱者的燭光;9、強者的哀怨;10、婦嬰的保護神;11、崇拜儀式與物化形式。溫金玉的《觀音菩薩》則探討了觀音的身世、觀音的形象、觀音的女性化、密教觀音、觀音的法門、觀音的道場、觀音信仰的傳播等問題[102]。羅偉國的《話說觀音》[103]和張總的《說不盡的觀世音》[104]則以通俗和圖文並茂的方式,系統介紹觀音信仰的方方面面。這些作品涉及到觀音信仰的很多方面,主要都是根據文獻資料進行的研究,研究的時間範圍和地域範圍上自古代印度,下迄當代中國,而尤以中國曆史上的觀音信仰爲核心。

  八是對觀音經典的整理校勘,在這方面最有價值的要算方廣锠先生近年來所主編的《藏外佛教文獻》,其中有相當多的文獻屬于觀音經典,當然這些經典中更多的還是中國曆史上出現的各種僞經。另外,近年來天津、海南等地還有多部觀音資料大全類的叢書或大部頭著作問世,一些電子版本的觀音文獻數據庫也有幾家正式製作完成,但這些出版物多沒有對所收錄的觀音經典進行整理與校勘。诠釋觀世音菩薩法門的《心經》、《楞嚴經》、《法華經》等經典近年來陸續有人進行注釋與白話翻譯。

  從縱向來看,中國大陸現有的觀音信仰研究已經遍布各個時期,有研究魏晉南北朝的,如王青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105]、楊曾文的《觀音信仰的傳入和流傳》、周一良《跋觀音贊》[106]主要論述的就是這個時期,孫昌武的《觀世音應驗記叁種》[107]和董志翹的《〈觀世音應驗記叁種〉注譯》[108]也是關于這個時期觀音信仰流傳情況的原典整理與研究;也有研究隋唐時代的,如曾其海《天臺宗對觀音信仰的推動》[109]、郭紹林的《論唐代的觀音信仰》[110];還有研究宋以後的,如趙克堯的《從觀音的變性看佛教的中國化》[111]、孫昌武先生的《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也有大量的篇幅在探討明清時期的觀音與文學。基本上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觀音信仰的初期傳播和靈驗故事與造像研究等方面;唐代以後的觀音信仰則集中在觀音的女性化以及觀音信仰與文學之關系等方面。

  盡管中國大陸學術界的觀音信仰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著許多不足,表現在:1、至今還沒有一部全面系統的論述觀音信仰從印度到中國的傳播演變過程的專著,現有的研究都是從某個具體的方面或者具體的時代來展開的,所以,缺乏系統性;2、尚沒有把觀音文化作爲一個完整的結構來進行研究,各種研究都是從觀音信仰體系中的一個部分來進行研究的,缺乏完整性;3、中國觀音信仰的發展演變是印度觀音信仰向中國不斷傳播並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下發生的不斷中國化的過程,所以,從印度觀音信仰的形成及其向中國傳播的角度對觀音信仰進行研究,將是揭示中國觀音信仰源流與本質特征的重要途徑。目前中國大陸學術界還沒有這樣的研究,已有的理論性研究絕大多數流于平淡,介紹性、敘述性作品多,所以,缺乏深刻性;4、目前中國大陸學術界的觀音研究,主要是從文學、藝術、考古、古籍整理、民俗等學科的方法進行的,而觀音信仰首先是一種曆史性的宗教現象,曆史性的宗教現象首先應該從宗教學和曆史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並借鑒社會學、人類學、哲學學科的方法,所以,從研究方法來講,大陸現有的觀音信仰研究方法很不到位,明顯缺乏多樣性。

  二、臺灣的觀音信仰研究

  臺灣地區的佛教研究具有方法新穎、資料翔實、精微獨到等許多大陸所難以達到的特點。在觀音信仰研究方面臺灣學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可以從研究領域的角度將臺灣學術界的觀音信仰研究劃分爲以下七類:

  首先是關于觀音經典的研究和整理,主要成果有:黃國清的《〈觀世音普門品〉偈頌的解讀——梵漢本對讀所見的問題》[112]、釋道昱的《〈觀世音經〉考》[113]、《再談〈觀世音經〉——〈請觀世音經〉譯本考》[114]、于君方的《僞經與觀音信仰》[115]、《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116]、張瑞芬的《從佛教經典看民間傳說——李靖、妙善故事之演變》[117]、陳英善的《〈觀音玄義〉性惡思想之探討》[118]、演培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19]、蕭婉珍等的《觀音寶典》[120]、全佛文化編輯部編的《觀音菩薩經典》[121]、張火慶的《觀世音普門品》[122]等。這些研究對一些著名的觀音經典進行了深入的考證,涉及翻譯、語言、版本、思想、信仰、傳說等很多問題,所以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們的研究各有所專,各有其長,新見不少,啓發良多。

  第二類是觀音形象的研究。與中國大陸一樣,從藝術角度對觀音造像的研究也是臺灣觀音研究中成果最豐富的一個領域,筆者既沒有盡閱此類作品,在這裏也難以詳盡列舉所有成果。就筆者所接觸的資料來看,比較重要的研究有:林富春的《論觀音形象之變遷》[123]、陳清香的《千手觀音像造型之研究》[124]、《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研究》[125]、《觀音造像系統述源》[126]、李玉珉的《梵像卷中幾尊密教觀音之我見》[127]和《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128]、胡文和的《四川與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變相”的比較研究》[129]、古正美的《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130]、洪立曜的《觀音畫法鑒賞》[131]、趙超的《妙善傳說與觀世音造像的演化》[132]、劉世龍的碩士論文《明代女性之觀音畫研究》[133]、張惠玲的《臺北市佛寺中的觀音像研究》[134]、蘇瑩輝《院藏隋代佛重研》[135]、陳祚龍的《關于造作觀世音菩薩形象的流變之參考資料(上下)》[136]、潘亮文的《有關觀音像流傳的研究成果和課題》[137]、《試論水月觀音圖》[138]、林子忻的《觀世音造像之流變》[139]、廣元的《釋迦與觀音像之考究》[140]、金榮華的《敦煌多臂觀世音菩薩畫像所持日月寶珠之考察》[141]、沈以正的《談繪畫史上的觀音像》[142]、侑蓮的《慈性之美——觀音菩薩像(1-4)》[143]、黃崇鐵的《金銅佛造像特展——以叁十叁觀音爲中心的探討》[144]、馬玉紅的《藝術小百科——中國千手觀音造像圖考》[145]、葛婉章的《無緣大悲達觀自在——院藏〈普門品〉觀音畫探究》[146]等。這些成果有的從宏觀角度進行研究,涉及總體性的問題,如源流與演變以及特性等,有的則從具體的個案入手,進行翔實獨特的考釋;有的直接以物質形態的某類觀音造像或某些具體作品爲研究對象,有的則從精神形態的某種觀音信仰形…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