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P3

  ..續本文上一頁態或某種文化現象切入,再進行造像的曆史追溯和原理解釋,既涉及藝術的分析和鑒別,也涉及曆史的疏理與義理的分析,對觀音造像的曆史地位和影響等也有論述,同時也顯示了多學科多方法的優勢和具體翔實的特點。

  第叁類是從密教的角度研究和整理觀音咒法和密教觀音信仰的,如林光明的《大悲咒研究》[147]、釋彩靈的《觀音大悲水修法》[148]、談錫永的《觀世音與大悲咒》[149]、法田的《十一面觀音之探究》[150]、鄭僧一的《青頸觀音與大悲心陀羅尼》[151]等。特別是林光明先生曾對《大藏經》中的所有咒語進行全面、系統和翔實的整理與多種文字的對勘,堪稱古今佛教咒語之集大成,這項浩大的工程中大量涉及觀音信仰類的咒語,所以也可視作觀音咒語的總彙。這些成果中最受關注的還是密教中的建立在《大悲咒》基礎上的“大悲法門”,研究中涉及的問題則包括咒語的文字對勘,含義解釋,誦持方法以及密教觀音形象等。

  第四類是從宗教修持的角度研究觀世音菩薩法門的,如聖印的《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苦法門》[152]、南懷謹等人的《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法門》[153]、釋聖嚴的《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154]、智君的《從天災人禍看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精神》[155]、何明懷的《觀世音菩薩與衆生的緣行》[156]、劉寬正的《觀音法會的意義》[157]、炯泰的《談佛家的觀世音菩薩及般若與色空》[158]等。這些成果側重于觀音信仰的經典依據和觀音信仰的實踐體系,核心是觀音救難法門,同時涉及觀音的智慧法門以及觀音信仰的其他一些方面,具有濃厚的傳法性質。

  第五類是關于觀音信仰之流傳與影響的研究,如郭佑孟的《大悲觀音信仰在中國》[159]、林明德的《觀音之匾聯探索》[160]、曹仕邦的《淺論華夏俗世婦女的觀世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161]、張靜二的《論觀音與西遊故事》[162]、林美容的《臺灣“岩仔”與觀音信仰》[163]、江燦騰的《觀音信仰與佛教文學》[164]、于君方的《觀音靈驗故事》[165]、高祯霙的《魚籃觀音研究》[166]、片谷景子的《冥報記研究》[167]、毛一波的《觀音變形不變性》[168]、黃雍廉的《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169]、曹仕邦的《觀音菩薩的性別問題與華人的觀音信仰》[170]等。這些研究涉及觀音信仰與文學、民俗、曆史等方面的關系,研究對象具體,論述系統,可使我們從一些具體的點或具體的方面,認識觀音信仰的特征及其演變與流傳。

  第六類是綜合介紹、闡釋、研究觀音信仰的文章或著作,在這方面最有學術價值的是于君方女士的多項研究成果,如《多面觀音》[171]、《大悲觀音》[172]、《女性觀音》[173],另外還有釋聖嚴的《觀世音菩薩》[174]、藍吉富主編的《觀世音菩薩聖德新編》[175]、顔素慧的《觀音小百科》[176]、莫佩娴的《觀音與維摩》[177]、林淑滿的《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178]、理耀的《觀音聖德及其法門》[179]等。這些綜合性很強的作品都具有分門別類的特點,系統性很明顯。在這些成果中,有的以學術性爲主,如于君方女士的作品;有的以弘法傳教爲特色,如聖嚴法師的著作;有的則以資料的整理與介紹爲主,如藍吉富先生主編的書籍;有的以知識介紹爲特色,如顔素慧的作品。

  第七類是觀音思想與現代管理的探討,主要集中在1995年召開的“第一屆觀音思想與現代管理研討會”所收集的學術論文中[180]。主要的如:尚榮安、徐木蘭的《柔性管理之初探——以觀音思想爲例》;龔鵬程的《佛學與現代管理——觀音思想與企業管理的方法論與反省》;高柏圓的《觀音慈悲思想與服務的人生》;陳武剛的《慈悲與信望愛思想在行銷管理上之應用——以克缇國際企業集團爲例》;陳雨鑫的《以觀音悲智雙運行事——以統一企業集團爲例》;張博堯的《觀音思想與企業文化之實踐——以宏基企業集團爲例》;李元墩的《觀音思想與人性觀音之探討》;蕭業儒的《觀音救苦救難精神與現代管理經營理念》;周慶華的《風險與禍害遞滅律——觀音思想給予現代管理的啓示》;楊和炳、劉玉文的《從觀音思想談企業管理》;姚能贊的《觀音思想與管理上的溝通藝術》;鄭志明的《觀音思想與生活管理》;莊耀輝的《論觀音思想與和諧人際關系之建立》;黃旐濤的《論如何以觀音慈悲思想建立我國社會福利特色》。這些研究論題大膽創新,角度奇特,方法新穎,給人以很大啓發。所不足的是,這些研究對觀音思想並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所以,在觀音思想對現代管理的有益借鑒方面當然就無法獲得全面深入的認識。

  總體上來說,臺灣學術界的觀音信仰研究具有許多優勢,這突出表現在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領域、研究的深度等叁個方面。在方法上,臺灣學者能夠充分利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流行的一些手段,在切入點的選擇、資料的運用、處理問題的思路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研究的領域方面,臺灣學者善于捕捉一些能夠反映觀音信仰流傳與特質的一些小的問題,“小題大做”,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且這些問題分屬于觀音信仰研究這個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內容是比較廣泛的;在研究的深度方面,因爲臺灣學者多“小題大做”,一般來說,他們的研究注重學術規範,資料翔實可靠,分析論證嚴密,有相當的學術深度。不足之處是,臺灣學術界的觀音信仰研究多微觀而少宏觀,缺乏從曆史發展、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角度對觀音信仰及其與中華文化的關系進行的系統研究和梳理,把曆史上的觀音信仰作爲一種宗教文化現象來進行整體認識和把握的研究還基本沒有。另外,因爲受地域背景的限製,臺灣的觀音研究在石窟造像方面不如大陸學術界那樣豐富厚重。總之,觀音信仰作爲一種流傳極廣、影響深遠的宗教文化現象,臺灣學術界現有的研究還沒有完全到位。

  叁、國外學術界的觀音信仰研究

  由于筆者外語能力的限製,這裏只能以英語國家學術界的觀音信仰研究現狀爲主來進行評論,其他語言特別是日文的研究成果則參考現在所掌握的第二手資料略做介紹。

  除了日本之外,國外學術界對觀音信仰現象的研究是從六七十年代以後才開始的。在西方,一些大學的亞洲研究機構和宗教系的亞洲宗教研究專業常有對菩薩信仰感興趣者,所以,在筆者所收集到的有關國外觀音研究信息中,有很多都是這些機構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論文。我們可以把國外學術界的觀音信仰研究分爲以下幾種:

  第一,對觀音造像的研究。這是從藝術的角度、大量使用考古的資料,進行曆史的追述與藝術特征的分析,是西方學術界觀音信仰研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領域。代表性的成果有:美國加裏福尼亞州立大學藝術系碩士研究生Mary Virginia Thorell于1975年完成了她的碩士學位論文《印度教對波羅和斯那王朝時期觀音雕像的影響》[181]。該文首先對觀音信仰的起源、發展特別是印度佛教後期的密教觀音信仰情況做了追述,重點對古代印度波羅王朝(大約公元750-1197)和斯那王朝(大約公元1095-1202)[182] 時期的觀音造像進行研究,揭示了印度教對這一時期這一地區觀音造像的影響。畢業于美國夏威夷大學東方藝術史專業的Tove E. Nevile女士所著的《十一面觀音:它的起源和造像》[183]對密教觀音信仰中非常著名的十一面觀音信仰做了深入的研究,書中收集了采自印度、柬埔寨、尼泊爾和中國西藏、中國漢族地區、朝鮮、日本等地的十一面觀音造像共67種,對這種特殊形式的觀音信仰的起源、造像演變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時間上從古到今,地域上則涉及到南亞、東南亞、東亞等許多佛教流行的國家和地區。Chutiwongs的《東南亞大陸地區的觀音造像》[184]對東南亞大陸地區的觀音造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全書分六章,分別是印度與東南亞的文化關系、佛教故鄉的觀世音、緬甸的觀世音、泰國中部地區的觀世音、古代柬埔寨的觀世音、占婆[185]地區的觀世音。該書共600多個頁碼,資料翔實,內容豐富,附圖200多幅,極具資料價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Chang, Cornelius Patrick 的博士論文《水月觀音畫像研究》[186]專門對流傳于中國的水月觀音的造像進行研究。書中首先對唐以前中國的觀音信仰以及觀音名稱的含義進行了闡述,接著對敦煌石窟中的四幅水月觀音造像作詳細的分析,然後對中國文獻中的水月觀音和普陀山觀音作了介紹,對中國流行的叁十叁觀音特別是其中的水月觀音和白衣觀音作了大概的勾勒,最後,對水月觀音造像形式的演變作了分析。該書以縮微膠片形式出版,近200個頁碼,論述比較詳細。Giuseppe Vignato的《佛教的中國轉化:以觀音爲例》[187] 首先對視覺藝術在佛教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接著對中國的佛教造像作了曆史的回顧,下來便開始研究觀音,其中有這些內容:佛教經典中的觀音和民衆中的觀音、崇拜儀式、觀音的基本造像類型等。該書是作者的碩士畢業論文,以縮微膠片型出版物由美國“俄勒崗州神學研究交換網絡”出版。John larson 和Rose kerr《觀音:一部傑作的展現》[188]主要是從考古的角度對曆史上的觀音造像進行分析。印度學者洛克什•錢德拉的《敦煌壁畫中的觀音》[189]主要研究中國敦煌壁畫中的觀音造像,涉及觀音名號的種類、來曆、壁畫的內容、觀音的形象等。日本學者宮治昭先生的《斯瓦特的八…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