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P4

  ..續本文上一頁臂觀音救難坐像浮雕——敦煌與印度的關系》[190]主要研究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八臂觀音救難坐像浮雕的藝術特點和基本內容及其同敦煌之間的藝術聯系。日本學者西上青曜的《觀世音菩薩圖像寶典》則對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形象及其來源進行了追溯和分析,對各種觀音形象進行了說明[191]。

  第二,國外觀音研究的第二個類型是關于觀音信仰的流傳、演變等方面的研究。前面所說的第一類研究主要是研究觀音的造像,盡管也涉及觀音信仰的傳播與演變問題。第二類型則主要是對觀音信仰的産生、傳播、演變以及所有這些變化的曆史原因等,主要是用曆史文獻來進行研究,盡管也涉及觀音的造像。而前者則多考古型研究,主要使用實物資料。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宗教系碩士研究生Danya J. Furda的學位論文《觀音菩薩:中國宗教中的女性象征》[192]對觀音信仰在中國的流行以及女性問題在觀音信仰的演變方面的重要影響作了分析。該論文分六章,分別論述了觀音信仰向中國的傳入和早期發展、觀音性別的轉化、女性在中國宗教中的重要性、佛教的普及與觀音的神奇意義、觀音的女性象征意義和慈悲象征意義等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觀音信仰問題。Glen Dudbridge的《妙善的傳說》[193]對中國宋代以後出現的觀音身世故事——妙善公主故事産生發展的曆史線索和故事的結構、意義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C. N. Tay的長篇論文 《觀音:半個亞洲的崇拜對象》[194]對觀音在整個亞洲地區的傳播演變作了研究。[日本]佐伯富《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195]一文則對中國曆史上的觀音信仰特別是宋代以後的觀音信仰進行了系統的梳理。美國羅哥斯大學教授Yu Jun-fang(于君方)的《觀音:阿縛盧枳低濕伐羅在中國的轉變》[196]則是西方學術界近年來最重要的觀音研究成果。本書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于2001年出版,共600多頁,資料翔實,論述周密,對觀音在中國的傳播與演變作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她還有許多有關觀音研究的論文,如《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197]、《觀音靈驗故事》[198]等,也都有相當的分量。法國學者石泰安的《觀音,從男神變女神一例》[199],從古代印度與觀音相類似的故事傳說當中尋找二者之間淵源,並在此基礎上對觀音性別的演變進行研究,認爲中國觀音從男到女的演變來自于印度文化的影響。這種觀點獨樹一幟。除了研究以中國爲主的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以外,在第二類研究中,也有關于其他國家觀音信仰發展演變曆史的研究,比較象樣的成果是關于斯裏蘭卡曆史上觀音信仰的研究,最突出的成果是John Clifford Holt的《寶冠上的佛陀:斯裏蘭卡佛教傳統中的觀世音》[200]。該書分9個部分,對斯裏蘭卡接受觀音信仰的曆史契機、經過、演變、社會意義等作了詳細的論述,書中還收集了許多非常珍貴的圖片,是研究南傳佛教地區觀音信仰的寶貴資料。A.D. T. E. Perera的《Isurumuniya寺廟的人與馬造像之謎》[201] 對斯裏蘭卡的某寺廟所藏人與馬頭雕像及其與觀音信仰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可謂具體的個案研究。另外,日本學者松本文叁郎的《觀音的語義及古印度與中國對他的信仰》[202]、澤田瑞穗的《魚籃觀音的傳說》[203]也是早期觀音信仰流傳方面的論文。

  第叁類是關于觀音信仰的神話傳說、宗教禮儀、神秘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和前面兩種研究的區別是,前面兩種研究都是對曆史發展和曆史遺存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到宗教與社會政治、思想觀念、民俗、藝術等方面的聯系,而第叁類研究則更注重于觀音宗教信仰傳說以及信仰內容與特征的研究或闡釋。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Martin Palmer, Jay Ramsay and Mao-Ho Kwok 的《觀音:中國慈悲女神的傳說和預言》[204]一書分叁部分,一是簡介觀音信仰的起源與曆史、二是闡述觀音的神話與傳說、叁是關于流傳于中國和日本等地的觀音一百簽和與之相應的一百首觀音蔔詩的解釋和應用的說明。John Blofeld 也寫了一部關于觀音信仰的書,先是以《慈悲瑜伽:神奇的觀音崇拜》[205]爲書名在英國倫敦出版,後又以《慈悲菩薩:觀音的神奇傳說》[206]爲書名在美國科羅拉多出版。筆者曾對兩書作過對照,正文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該書對觀音在印度和西藏的傳播、中國民間的妙善故事、佛教的觀音觀念、宗教禮儀、瑜伽冥想、夢幻沈思、菩薩造像等與觀音相關的問題都給予簡明扼要的闡述。Sandy Boucher的《發現觀音——佛教的慈悲女神》[207]則是以一個虔誠的美國女性信徒的身份闡釋觀音信仰的意義、特征以及禮儀等,講述了美國一些婦女希望看到更具女性面孔的上帝的心理以及這些人信仰觀音後的體會,揭示了觀音信仰在西方傳播的情況。日本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的《觀世音菩薩本事》[208]也是以一位觀音信徒的身份,對觀音信仰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整理,涉及到觀音信仰的原理、觀音形象的種類、觀音的應化、觀音的忏法等等。日本另外一位觀音信徒森下大圓著、臺灣星雲法師譯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209]則是衆多《普門品》闡釋著作中的代表,主要是通過講解《普門品》這部最流行的觀音經典來闡釋觀音信仰的基本內容。Sangharakshita的《菩薩的理想:佛教的慈悲與智慧》[210]則是論述佛教菩薩信仰中最核心的思想,其中涉及到了觀音信仰的基本宗教內涵。

  除了上述研究成果外,國外學術界還有許多與觀音信仰有關的書籍或論文[211],由于筆者尚未閱讀,這裏就不再作詳細介紹。

  綜上所述,國外學術界的觀音信仰研究有以下特點:一是觀音造像研究比較受重視,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其中主要是觀音各類雕刻像的研究,其次是觀音畫像的研究;二是有許多成果都是對觀音女性化及其社會學意義的研究,說明國外學者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叁是研究中國觀音信仰的成果多于研究南亞、東南亞和東亞其他國家的觀音信仰的成果,這與中國觀音信仰與印度和東南亞截然不同的個性特色及其廣泛流傳、對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影響以及中國觀音信仰在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的流行與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四是對南傳佛教地區的觀音信仰的研究具有獨特的意義。盡管和北傳佛教地區特別是中國的觀音信仰研究相比,對斯裏蘭卡和東南亞各南傳佛教流行地區的觀音信仰研究還非常單薄,但因爲這些地區屬于非大乘佛教菩薩信仰的流行地區,所以這些以實物爲主要對象、偏重于考古和藝術的觀音信仰研究,對于認識印度觀音信仰的向外傳播以及南傳佛教地區曆史上觀音信仰的特征,便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五是研究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成果多于研究中國正統佛教的觀音信仰,這兩種觀音信仰應該屬于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但也有很大區別,國外學者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更大興趣說明他們看准了印度觀音信仰中國化程度最深的部分,他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所有觀音研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最後,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外學者所進行的觀音信仰研究,除了使用宗教學、曆史學的方法外,還特別注重用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法進行研究。他們分析問題的角度也很有特色,在選題方面比較喜歡一個具體甚至是細小的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當然,除了像于君方這樣的華裔學者外,許多國外學者由于漢語能力的限製和對中國文化深刻性把握的不足,所以,有關中國觀音信仰的一些研究還不太到位,有的觀點還有待商榷。另外,國外學者偏重于微觀研究,這在探討一些具體的問題時的確能顯示出深刻、紮實、透徹等優勢,但卻缺少了宏觀研究,在總體把握、完整描述、系統梳理等方面就顯示出許多不足。

  四、筆者自己的觀音信仰研究

  近年來,筆者在觀音信仰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抛磚引玉的工作。以觀音信仰研究爲題,先後參加過“第一屆觀音思想與現代管理學術研討會”(僅提交論文)[212]、“中日長安佛教與日本學術研討會”[213]、“中韓儒、釋、道叁教學術研討會”[214]、“第二屆天臺山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215]、“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16]、 “首屆終南山佛教文化學術研討會”[217]、“首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218]、“文化對話:可能性與界限國際學術研討會”[219]、中國第二屆淨土宗學術研討會[220]、中國五臺山首屆國際佛教文化節佛教文化與藝術論壇[221]。已經正式發表這方面的論文21篇[222],已經完稿等待發表的論文有7篇[223],即將出版的書稿一部:《印度古代觀音信仰研究》(共25萬字,陝西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待出版的書稿一部《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傳播與演變》(40萬字,計劃2006年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裏僅對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的主要觀點作簡單的歸納如下:

  1、觀音信仰叁大體系:立足于當代整個世界佛教,把依然流傳于世的觀音信仰分爲叁大體系,即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和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前兩者均是有經典依據的正規的佛教信仰,其中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屬于大乘密教範疇,它以各種真言、印契和與之相關的觀想等宗教義理與規範爲突出特征,在整個藏傳佛教體系中居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屬于大乘顯教範疇,在義理上涵蓋了漢傳佛教最基本的內容,在實踐上代表了漢傳佛教最基本的…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