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表現形態;民間觀音信仰體系屬于民間信仰、民間宗教的範疇,它最突出的特征是沒有經典的依據,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人士均可對其進行任意發揮,所以這種信仰體系在外在表現形態上顯得紛繁散亂,在內在義理上同正規佛教的經典說教在許多方面相違背,從而呈現出一定的異端性。叁大體系的觀音信仰,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
2、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五個階段:筆者認爲,中國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傳播曆程可劃分爲五個階段:一、從叁國到東晉十六國爲初傳期,其顯著特點是稱觀音爲光世音,所修法門只是稱念觀音聖號以求救苦救難,尚未形成完整的觀音信仰體系。二、從南北朝到隋代爲興盛期,其主要特點是在《普門品》之外又翻譯出許多觀音類經典,所修法門雖仍以稱念聖號爲主,但造像、禮拜、供養、誦經、念咒等修持方式也日益流行起來,觀音信仰體系的基本框架業已形成,觀音信仰已流行于社會的各個階層。叁、從隋代到宋代爲普及期,其顯著特點是大量觀音類經典的譯傳,闡釋觀音信仰的著述紛紛湧現出來,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內在理論體系最終完善,觀音信仰爲各宗各派普遍接受,在社會上的傳播也更加深入,更加普及。四、元明清爲演變期,主要特點是宋代開始萌芽的、宣傳女性觀音身世的妙善公主的傳說,經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並迅速普及,女性觀音信仰成爲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主流,與此同時,中國式的“叁十叁觀音”等造像作品紛紛出現,中國的觀音主道場普陀山逐漸成爲朝拜的中心,觀音信仰成爲民間宗教的一個主要崇拜對象,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外在表現體系最終形成。五、民國以來爲持續期,主要特點是觀音信仰與現實人生的結合更加密切,于是從原來純粹依靠觀音的被動型修行實踐發展成依賴觀音的同時效法觀音的精神與行爲、人人爭作觀音的主動型修行實踐,觀音宗教文化和觀音世俗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
3、觀音文化的兩重結構:筆者從宏觀上將觀音文化分爲觀音宗教文化與觀音世俗文化兩部分,其中觀音宗教文化就是觀音信仰的基本義理和修持儀軌,它又可劃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對觀音所具神力的崇信,二是爲獲得觀音神力加被而進行的修持。前者又分爲因地觀音和果地觀音的信仰,後者則是信衆所修的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主要內容。觀音宗教文化是觀音文化的主體,是中國佛教的有機組成部分。觀音世俗文化就是觀音信仰的世俗化或以世俗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觀音信仰,主要表現在哲學、倫理、文學、藝術、民俗、養生等方面,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觀音宗教文化就沒有觀音世俗文化,而觀音世俗文化的發展又促進了觀音宗教文化的傳播。
4、觀音信仰的六種形態:筆者從觀音信仰的基本義理以及與之相關的修持方式、修持目標等方面入手,將漢地佛教觀音信仰形態劃分爲六種:其一是“稱名救難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根據是《普門品》,基本特征是相信觀音具有“觀其音聲”的“方便之力”和隨緣顯相的“威神之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若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災難時,一心稱念觀音名號,以求獲得救度的感應。其二是“智慧解脫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依據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楞嚴經》。與前一種信仰形態相比,智慧解脫型信仰形態是爲了使衆生證悟至高無上的佛智慧,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而稱名救難型信仰形態則只是暫時解除衆生的當下之苦。其叁是“密儀持咒型”,其主要特點是專心念誦各種觀音神咒,亦有伴以身結印契、心作觀想的,同完整的密教觀音信仰已有許多區別。這種信仰形態被視爲一種總持法門,因爲它既可達到稱名救難的目的,又能達到智慧解脫的目的。其四是“淨土往生型”。這種信仰形態應該歸屬于阿彌陀佛信仰體系之列,但由于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信仰在中國流傳極廣,觀音在接引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方面的能力和意願也就爲所有信徒所熟知,從而使淨土往生型的觀音信仰形態廣泛流行。這種觀音信仰形態的主要特征在于,相信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大弟子之一,其法相極其莊嚴,法身清淨微妙,法力無邊無際,心念大慈大悲,其職責就是協助阿彌陀佛接引虔誠念佛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五是“行善積福型”。這種信仰形態是由觀音宗教文化內部結構中的福德積累這一層面而來的。這種觀音信仰形態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主要目標是求得今生或來世的福報,主要修行方式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廣行一切善事。其四是“解疑釋惑型”,其主要特點是把觀音當成世俗社會中指點迷津的神仙,求其預測吉凶,解除疑難,具體方法則是五花八門,在中國最著名的是“觀音簽”和“觀音阄”。這六種信仰形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體系完整的觀音信仰形態。
5、觀世音菩薩法門的叁方互動:對紛繁複雜的觀世音菩薩法門進行宏觀的把握,將其分爲相互聯系的叁個方面,即義理的觀悟、功夫的修煉、福德的積累。義理的觀悟主要包括般若空觀和耳根圓通兩大類,它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思辯性最強的部分,是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理論基礎。功夫的修煉分誦念聖號和受持神咒兩種,它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缺乏理論思辯但強調絕對虔誠、持之以恒、如法修煉的部分。如果說義理的觀悟是難行道,那麼,功夫的修煉則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易行道,前者旨在證悟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後者則側重于現世中或者輪回過程中的消災免難、離苦得樂。福德的積累幾乎包括一切持戒修福活動,其中尤以效法觀音慈悲、禮拜供養觀音、觀念觀音聖相、弘通觀音類經典、造觀音像立觀音寺、朝拜觀音聖地等爲主。總的來說,義理的觀悟屬于修慧,福德的積累屬于修福,修慧離不開修福,修福離不開修慧,二者是互動的關系。功夫的修煉則是介于二者之間,或超脫于二者之上的一種特殊的修持活動,因爲它可同時作用于修慧或修福,而修福和修慧又可以保證功夫修煉正常而穩健地進行,所以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叁方是互動的關系。
6、民間觀音信仰的叁教雜糅:筆者認爲在中國漢族地區,由于受社會環境和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印度大乘佛教的觀音信仰和中國漢傳佛教觀音信仰中的許多成分,被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程度不同的調整與改造,從而形成了既有別于印度佛教和藏傳佛教觀音信仰體系,又有別于中國漢傳佛教觀音信仰體系的中國民間觀音信仰體系,也可稱之爲觀音民俗文化現象。這種特殊的信仰體系是佛教同儒、道兩種信仰雜糅的結果,其中佛、儒雜糅主要體現在民間觀音信仰的孝道、送子、延命、仁善等信仰內容上,佛、道雜糅主要體現在民間觀音信仰關于觀音早期身世、所處境界、在神團體系中的地位以及觀音的品格和神通等信仰內容上。
7、觀音思想體系的整理:在臺灣學者提出“觀音思想”並試圖將其與現代社會接軌的背景下,筆者對觀音思想的基本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整理。這種整理是從觀音思想的組成、架構和基本特點叁個方面來進行的。關于觀音思想的組成,筆者認爲由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組成,其中縱向包括叁個方面:早期印度佛教的觀音思想、中國佛教的觀音思想、中國佛教史後期出現的民間宗教的觀音思想;橫向也包括叁個方面:正規佛教經典中記述的觀音思想、各種觀音應化事迹中呈現出來的觀音思想、民間文學民間宗教民間傳說中所表現出來的觀音思想。關于觀音思想的架構,認爲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承托全部觀音思想、並使其形成完整體系的基本架構。因爲,觀音思想是從全部觀音信仰中抽象出來的,而觀音信仰的全部內容都是圍繞著般若波羅蜜而展開的。無論是觀音在因地爲求證般若聖智所進行的修行,還是證悟聖智之後的果地觀音所具備的智慧和品格以及觀音在救度衆生時所持的原則、給予衆生的利樂、啓示,還有衆生效法觀音的修行、崇拜觀音的品格、紀念觀音的顯化、奉行觀音的教誨等,都是在“般若波羅蜜”這一過程中實施的。關于觀音思想的主要特點,認爲應從叁個大的系統來看,一是在因地修行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思想;二是在果地作爲菩薩所呈現出來的思想;叁是濟世方面呈現出來的思想。每一系統均列舉出五個特征,一共列舉出觀音思想的十五個特征。
8、觀音信仰中國化的研究:大家都承認,觀音是中國化程度最深的一位菩薩,但是,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學術界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筆者認爲,觀音信仰的中國化主要表現在觀音的身世、顯化、靈感、道場四個方面。關于觀音的身世,印度佛教主要有7種說法,其基本特點是均爲男身,而中國漢地的觀音身世信仰則經曆了一個從男身到女身的演變過程。關于觀音顯化信仰的中國化,主要表現在如何獲得觀音顯化以及觀音顯化的形象兩個方面,從“叁十叁身”、“叁十二應”到富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叁十叁觀音”,就是這一發展過程最顯著的體現。關于觀音靈感信仰的中國化,主要體現在獲得靈感的途徑以及靈感在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地位等方面。在獲得靈感的途徑上大量添加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內容以及把觀音靈感淩駕于其他法門之上是靈感信仰中國化的突出表現。關于觀音的道場,從南印度秣羅矩吒國南部海濱的布呾落伽山到中國東海的梅岑山,經過幾個世紀共曆叁個階段,觀音道場信仰的中國化才得以完成。
筆者尚未發表的觀音信仰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古代觀音信仰的起源與演變及其向中國的傳播曆程等方面。筆者自己研究的不足之處還很多,尤其表現在對日本學術界觀音信仰研究的資訊了解甚少;對藏傳佛教觀音信仰基本未能涉及;對宋代以後觀音信仰的演變還未深入系統地研究;對觀音造像的考古資料掌握不足,對藝術特色與演進的曆史理解不透;對當代觀音信仰的現狀沒有全面地調查;對觀音對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民族心理、倫理觀念、文…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