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P6

  ..續本文上一頁學藝術等的影響未作深刻的剖析。所有這些都留待以後進一步深入研究。

  --------------------------------------------------------------------------------

  [①] 不包括筆者自己的研究。

  [②] 王景林《觀世音的來龍去脈》,《文史知識》1989年第1期

  [③] 徐靜波:《觀世音菩薩考述》,收入《觀音菩薩全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9月。

  [④] 段友文:《觀音信仰成因論》,《山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⑤] 鄭筱筠:《觀音信仰原因考》,《學術研究》2001年增刊。

  [⑥] 王連勝:《普陀觀音道場之形成與觀音文化東傳》,《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4年2第3期。

  [⑦] 孫麗:《中國人的觀音信仰》,《中國宗教》2004年第5期。

  [⑧] 徐宏圖:《談普陀觀音信仰的曆史影響》,《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⑨] 貝逸文:《論普陀山南海觀音之形成》,《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⑩] 貝遺文:《普陀紫竹觀音及其東傳考略》,《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11] 關蘭:《淺析楊柳枝觀音的曆史起源》,《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12] 張楠:《雲南觀音考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13]芮傳明:《中原地區女相觀音淵源淺探》,《史林》1993年第1期。

  [14] 王和平:《從檔案史料看普陀山道場之興衰》,《浙江檔案》1989年第12期。

  [15] 華思文:《簡論泰國觀世音崇拜的興起》,《思想戰線》1997年第2期。

  [16] 陳星橋:《觀世音崇拜在中國》,《法音》1996年第12期。

  [17]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叁卷第五章《佛教信仰在民間的流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版。

  [18]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的第四章《觀世音信仰與相關神話的起源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

  [19] 曾其海:《淺談天臺宗對觀音信仰的推動》,《正法研究》1999年創刊號。

  [20]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1] 孫昌武:《關于〈冥祥記〉的補充意見》,《文學遺産》1992年第5期。

  [22]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學會議論文彙編》,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

  [23] 孫昌武:《觀世音應驗記叁種》,中華書局1994年11月。

  [24] 懂志翹:《〈觀世音應驗記叁種〉譯注》,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25] 曹道衡:《論王琰和他的〈冥祥記〉》,《文學遺産》1992年第1期。

  [26] 王海燕:《湘西觀音信仰與沈從文的鄉土小說》,《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7] 王海梅:《〈西遊記〉與觀音信仰》,《濰坊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28] 孫世基:《〈觀音得道〉今昔談》,《戲文》2002年第2期。

  [29] 鄭筱筠:《觀音救難故事與六朝志怪小說》,《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30] 夏廣興:《觀世音信仰與唐代文學創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31] 歐陽康:《從〈觀世音應驗記〉到〈西遊記〉──從一個方面看神怪小說與宗教的關系》,《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32] 鄭筱筠:《試論觀音淨瓶、楊枝與中印拜水習俗》,《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3] 楊曾文:《觀音信仰的傳入和流傳》,《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第3期。

  [34] 韓秉方的《觀世音信仰與妙善的傳說——兼及我國最早的一部寶卷〈香山寶卷〉的誕生》,《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

  [35] 孫秋雲:《談我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文史知識》1991年第4期。

  [36] 王福金:《觀音信仰與民間傳說》,《民間文學季刊》1998年第2期。

  [37] 貝逸文:《普陀山送子觀音與儒家孝德觀念的對話》,《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38] 齊風山:《觀音信仰傳入中國及由男變女》,《前進論壇》2005年第6期。

  [39] 項裕榮:《九子母、鬼子母、送子觀音:從“叁言二拍”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佛道混合》,《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2期。

  [40] 程俊:《觀音與媽祖——浙閩臺海洋宗教信仰之比較》,《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5.1。

  [41] 蔡少卿:《中國民間信仰的社會特點與社會功能——以關帝、觀音媽祖爲例》,《江蘇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42] 法尊:《淺談僞經與觀音信仰的中國化》,《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3期。

  [43] 張小東:《中國化觀音性別以女爲主的原因初探》,《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44] 劉長久:《從觀音信仰說起——兼及遂甯市對觀音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第2期。

  [45]

  鄭祯誠:《中國觀音——妙善公主的故鄉在遂甯》,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8月。

  [46] 朱子彥:《論觀音變性與儒釋文化的融合》,《上海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47] 趙杏根:《“以色設緣”與魚籃觀音像》,《文史雜志》1997年第1期。

  [48] 溫金玉:《觀音菩薩與女性》,《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

  [49] 賀嘉:《民間傳說中的觀音》,《民間文化旅遊雜志》1996年第3期。

  [50] 趙克堯:《從觀音變性看佛教的中國化》,《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51] 李小榮:《高王觀世音經考析》,《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

  [52] 張國剛:《佛學與隋唐社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53]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與宗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54] 孫修身、孫曉崗:《從觀音造型談佛教中國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55] 鄭秉謙:《東方維納斯的誕生:“觀音變”初探》,《東方叢刊》1998年第1期。

  [56] 劉繼漢:《從閻立本的“楊枝觀音”談觀音畫像的演變及其他》,《正法研究》創刊號,1999年12月。

  [57] 芮傳明:《中原地區女相觀音淵源淺探》,《史林》1993年第1期。

  [58] 劉彥軍:《十一面觀音》,《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

  [59] 李翎:《藏密觀音造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60] 李翎:《擦擦觀音像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

  [61] 李翎:《藏密救六道觀音像的辨識——兼談水月觀音像的産生》,《佛學研究》2004年刊

  [62] 李翎:《十一面觀音像式研究——以漢藏造像對比爲核心》,《敦煌學集刊》2004年第2期。

  [63] 李翎:《叁葉冠觀音像考》,《中國曆史文物》2003年第6期。

  [64] 李翎:《六字觀音圖像樣式分析——兼論六字觀音與阿彌陀佛的關系》,《美術研究》2003年第2期。

  [65] 李翎:《水月觀音與藏傳佛教觀音像之關系》,《美術》2002年第11期。

  [66] 李雲晉:《雲南大理的“阿嵯耶”觀音造像》,《文博》2005年第1期。

  [67] 金申:《博興出土的太和年間金銅觀音立像的樣式與源流》,《中原文物》2005年第2期。

  [68] 郭子瑤:《觀音形象中國化的審美依據》,《藝術設計》2004年第2期。

  [69] 李彩霞:《館藏唐卡觀音菩薩類賞析》,《東南文化》2004年第5期。

  [70] 趙廣鈴:《慈愍法像,殊妙莊嚴——甯波七塔寺十一面觀音造像賞析》,《佛教文化》2004年第5期。

  [71] 董彥文:《多姿多彩的觀音菩薩》,《絲綢之路》2003年第1期。

  [72] 王丹:《從觀音形態之流變看中國佛教美術世俗化、本土化的過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73] 阚延龍:《千手千眼觀音的藝術特色》,《藝術百家》2003年第2期。

  [74] 馬天鳳:《隋立觀音像》,《絲綢之路》2001年第1期。

  [75] 楊庭慧:《畫聖吳道子與觀音像石刻》,《中州今古》2000年第2期。

  [76] 馮漢镛:《千手千眼觀音造像源流考》,《文史雜志》1996年第2期。

  [77] 劉智:《延安市收藏的千手千眼觀音銅造像》,《文博》1996年第5期。

  [78] 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觀音像》,《敦煌學輯刊》1994年第1期。

  [79] 劉鳳君:《山東省北朝觀世音和彌勒造像考》,《文史哲》1994年第2期。

  [80] 張寶德、徐有武繪製、業露華撰文:《中國佛教圖像解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9月。

  [81] 佛日:《觀音圓通法門釋》,《法音》1992年第10期。

  [82] 樓宇烈:《〈法華經〉與觀音信仰》,原發表于《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83] 趙覺光:《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音菩薩》,《臺州佛教》1992年第1期。

  [84] 湧淵:《略述觀世音菩薩修行法門》,《上海佛教》1989年第2期。

  [85] 王龍智隆:《聞思修解六結——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之六步反聞…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