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表现形态;民间观音信仰体系属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范畴,它最突出的特征是没有经典的依据,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士均可对其进行任意发挥,所以这种信仰体系在外在表现形态上显得纷繁散乱,在内在义理上同正规佛教的经典说教在许多方面相违背,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异端性。三大体系的观音信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2、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五个阶段:笔者认为,中国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传播历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从三国到东晋十六国为初传期,其显著特点是称观音为光世音,所修法门只是称念观音圣号以求救苦救难,尚未形成完整的观音信仰体系。二、从南北朝到隋代为兴盛期,其主要特点是在《普门品》之外又翻译出许多观音类经典,所修法门虽仍以称念圣号为主,但造像、礼拜、供养、诵经、念咒等修持方式也日益流行起来,观音信仰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观音信仰已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三、从隋代到宋代为普及期,其显著特点是大量观音类经典的译传,阐释观音信仰的著述纷纷涌现出来,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内在理论体系最终完善,观音信仰为各宗各派普遍接受,在社会上的传播也更加深入,更加普及。四、元明清为演变期,主要特点是宋代开始萌芽的、宣传女性观音身世的妙善公主的传说,经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并迅速普及,女性观音信仰成为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中国式的“三十三观音”等造像作品纷纷出现,中国的观音主道场普陀山逐渐成为朝拜的中心,观音信仰成为民间宗教的一个主要崇拜对象,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外在表现体系最终形成。五、民国以来为持续期,主要特点是观音信仰与现实人生的结合更加密切,于是从原来纯粹依靠观音的被动型修行实践发展成依赖观音的同时效法观音的精神与行为、人人争作观音的主动型修行实践,观音宗教文化和观音世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3、观音文化的两重结构:笔者从宏观上将观音文化分为观音宗教文化与观音世俗文化两部分,其中观音宗教文化就是观音信仰的基本义理和修持仪轨,它又可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观音所具神力的崇信,二是为获得观音神力加被而进行的修持。前者又分为因地观音和果地观音的信仰,后者则是信众所修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主要内容。观音宗教文化是观音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观音世俗文化就是观音信仰的世俗化或以世俗文化方式表现出来的观音信仰,主要表现在哲学、伦理、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方面,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观音宗教文化就没有观音世俗文化,而观音世俗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观音宗教文化的传播。
4、观音信仰的六种形态:笔者从观音信仰的基本义理以及与之相关的修持方式、修持目标等方面入手,将汉地佛教观音信仰形态划分为六种:其一是“称名救难型”,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根据是《普门品》,基本特征是相信观音具有“观其音声”的“方便之力”和随缘显相的“威神之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若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灾难时,一心称念观音名号,以求获得救度的感应。其二是“智慧解脱型”,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依据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与前一种信仰形态相比,智慧解脱型信仰形态是为了使众生证悟至高无上的佛智慧,从而获得最终的解脱,而称名救难型信仰形态则只是暂时解除众生的当下之苦。其三是“密仪持咒型”,其主要特点是专心念诵各种观音神咒,亦有伴以身结印契、心作观想的,同完整的密教观音信仰已有许多区别。这种信仰形态被视为一种总持法门,因为它既可达到称名救难的目的,又能达到智慧解脱的目的。其四是“净土往生型”。这种信仰形态应该归属于阿弥陀佛信仰体系之列,但由于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信仰在中国流传极广,观音在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方面的能力和意愿也就为所有信徒所熟知,从而使净土往生型的观音信仰形态广泛流行。这种观音信仰形态的主要特征在于,相信观音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两大弟子之一,其法相极其庄严,法身清净微妙,法力无边无际,心念大慈大悲,其职责就是协助阿弥陀佛接引虔诚念佛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五是“行善积福型”。这种信仰形态是由观音宗教文化内部结构中的福德积累这一层面而来的。这种观音信仰形态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主要目标是求得今生或来世的福报,主要修行方式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行一切善事。其四是“解疑释惑型”,其主要特点是把观音当成世俗社会中指点迷津的神仙,求其预测吉凶,解除疑难,具体方法则是五花八门,在中国最著名的是“观音签”和“观音阄”。这六种信仰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体系完整的观音信仰形态。
5、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三方互动:对纷繁复杂的观世音菩萨法门进行宏观的把握,将其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义理的观悟、功夫的修炼、福德的积累。义理的观悟主要包括般若空观和耳根圆通两大类,它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思辩性最强的部分,是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理论基础。功夫的修炼分诵念圣号和受持神咒两种,它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缺乏理论思辩但强调绝对虔诚、持之以恒、如法修炼的部分。如果说义理的观悟是难行道,那么,功夫的修炼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易行道,前者旨在证悟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后者则侧重于现世中或者轮回过程中的消灾免难、离苦得乐。福德的积累几乎包括一切持戒修福活动,其中尤以效法观音慈悲、礼拜供养观音、观念观音圣相、弘通观音类经典、造观音像立观音寺、朝拜观音圣地等为主。总的来说,义理的观悟属于修慧,福德的积累属于修福,修慧离不开修福,修福离不开修慧,二者是互动的关系。功夫的修炼则是介于二者之间,或超脱于二者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修持活动,因为它可同时作用于修慧或修福,而修福和修慧又可以保证功夫修炼正常而稳健地进行,所以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三方是互动的关系。
6、民间观音信仰的三教杂糅:笔者认为在中国汉族地区,由于受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印度大乘佛教的观音信仰和中国汉传佛教观音信仰中的许多成分,被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调整与改造,从而形成了既有别于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体系,又有别于中国汉传佛教观音信仰体系的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也可称之为观音民俗文化现象。这种特殊的信仰体系是佛教同儒、道两种信仰杂糅的结果,其中佛、儒杂糅主要体现在民间观音信仰的孝道、送子、延命、仁善等信仰内容上,佛、道杂糅主要体现在民间观音信仰关于观音早期身世、所处境界、在神团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观音的品格和神通等信仰内容上。
7、观音思想体系的整理:在台湾学者提出“观音思想”并试图将其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背景下,笔者对观音思想的基本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整理。这种整理是从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和基本特点三个方面来进行的。关于观音思想的组成,笔者认为由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组成,其中纵向包括三个方面:早期印度佛教的观音思想、中国佛教的观音思想、中国佛教史后期出现的民间宗教的观音思想;横向也包括三个方面:正规佛教经典中记述的观音思想、各种观音应化事迹中呈现出来的观音思想、民间文学民间宗教民间传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观音思想。关于观音思想的架构,认为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罗蜜”是承托全部观音思想、并使其形成完整体系的基本架构。因为,观音思想是从全部观音信仰中抽象出来的,而观音信仰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般若波罗蜜而展开的。无论是观音在因地为求证般若圣智所进行的修行,还是证悟圣智之后的果地观音所具备的智慧和品格以及观音在救度众生时所持的原则、给予众生的利乐、启示,还有众生效法观音的修行、崇拜观音的品格、纪念观音的显化、奉行观音的教诲等,都是在“般若波罗蜜”这一过程中实施的。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认为应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一是在因地修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思想;二是在果地作为菩萨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三是济世方面呈现出来的思想。每一系统均列举出五个特征,一共列举出观音思想的十五个特征。
8、观音信仰中国化的研究:大家都承认,观音是中国化程度最深的一位菩萨,但是,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学术界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观音的身世、显化、灵感、道场四个方面。关于观音的身世,印度佛教主要有7种说法,其基本特点是均为男身,而中国汉地的观音身世信仰则经历了一个从男身到女身的演变过程。关于观音显化信仰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如何获得观音显化以及观音显化的形象两个方面,从“三十三身”、“三十二应”到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三十三观音”,就是这一发展过程最显著的体现。关于观音灵感信仰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获得灵感的途径以及灵感在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地位等方面。在获得灵感的途径上大量添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内容以及把观音灵感凌驾于其他法门之上是灵感信仰中国化的突出表现。关于观音的道场,从南印度秣罗矩吒国南部海滨的布呾落伽山到中国东海的梅岑山,经过几个世纪共历三个阶段,观音道场信仰的中国化才得以完成。
笔者尚未发表的观音信仰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的起源与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历程等方面。笔者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还很多,尤其表现在对日本学术界观音信仰研究的资讯了解甚少;对藏传佛教观音信仰基本未能涉及;对宋代以后观音信仰的演变还未深入系统地研究;对观音造像的考古资料掌握不足,对艺术特色与演进的历史理解不透;对当代观音信仰的现状没有全面地调查;对观音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民族心理、伦理观念、文…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