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P3

  ..续本文上一页态或某种文化现象切入,再进行造像的历史追溯和原理解释,既涉及艺术的分析和鉴别,也涉及历史的疏理与义理的分析,对观音造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等也有论述,同时也显示了多学科多方法的优势和具体翔实的特点。

  第三类是从密教的角度研究和整理观音咒法和密教观音信仰的,如林光明的《大悲咒研究》[147]、释彩灵的《观音大悲水修法》[148]、谈锡永的《观世音与大悲咒》[149]、法田的《十一面观音之探究》[150]、郑僧一的《青颈观音与大悲心陀罗尼》[151]等。特别是林光明先生曾对《大藏经》中的所有咒语进行全面、系统和翔实的整理与多种文字的对勘,堪称古今佛教咒语之集大成,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大量涉及观音信仰类的咒语,所以也可视作观音咒语的总汇。这些成果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密教中的建立在《大悲咒》基础上的“大悲法门”,研究中涉及的问题则包括咒语的文字对勘,含义解释,诵持方法以及密教观音形象等。

  第四类是从宗教修持的角度研究观世音菩萨法门的,如圣印的《普门户户有观音——观音救苦法门》[152]、南怀谨等人的《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153]、释圣严的《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154]、智君的《从天灾人祸看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精神》[155]、何明怀的《观世音菩萨与众生的缘行》[156]、刘宽正的《观音法会的意义》[157]、炯泰的《谈佛家的观世音菩萨及般若与色空》[158]等。这些成果侧重于观音信仰的经典依据和观音信仰的实践体系,核心是观音救难法门,同时涉及观音的智慧法门以及观音信仰的其他一些方面,具有浓厚的传法性质。

  第五类是关于观音信仰之流传与影响的研究,如郭佑孟的《大悲观音信仰在中国》[159]、林明德的《观音之匾联探索》[160]、曹仕邦的《浅论华夏俗世妇女的观世音信仰——兼论这位菩萨的性别问题》[161]、张静二的《论观音与西游故事》[162]、林美容的《台湾“岩仔”与观音信仰》[163]、江灿腾的《观音信仰与佛教文学》[164]、于君方的《观音灵验故事》[165]、高祯霙的《鱼篮观音研究》[166]、片谷景子的《冥报记研究》[167]、毛一波的《观音变形不变性》[168]、黄雍廉的《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169]、曹仕邦的《观音菩萨的性别问题与华人的观音信仰》[170]等。这些研究涉及观音信仰与文学、民俗、历史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对象具体,论述系统,可使我们从一些具体的点或具体的方面,认识观音信仰的特征及其演变与流传。

  第六类是综合介绍、阐释、研究观音信仰的文章或著作,在这方面最有学术价值的是于君方女士的多项研究成果,如《多面观音》[171]、《大悲观音》[172]、《女性观音》[173],另外还有释圣严的《观世音菩萨》[174]、蓝吉富主编的《观世音菩萨圣德新编》[175]、颜素慧的《观音小百科》[176]、莫佩娴的《观音与维摩》[177]、林淑满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178]、理耀的《观音圣德及其法门》[179]等。这些综合性很强的作品都具有分门别类的特点,系统性很明显。在这些成果中,有的以学术性为主,如于君方女士的作品;有的以弘法传教为特色,如圣严法师的著作;有的则以资料的整理与介绍为主,如蓝吉富先生主编的书籍;有的以知识介绍为特色,如颜素慧的作品。

  第七类是观音思想与现代管理的探讨,主要集中在1995年召开的“第一届观音思想与现代管理研讨会”所收集的学术论文中[180]。主要的如:尚荣安、徐木兰的《柔性管理之初探——以观音思想为例》;龚鹏程的《佛学与现代管理——观音思想与企业管理的方法论与反省》;高柏圆的《观音慈悲思想与服务的人生》;陈武刚的《慈悲与信望爱思想在行销管理上之应用——以克缇国际企业集团为例》;陈雨鑫的《以观音悲智双运行事——以统一企业集团为例》;张博尧的《观音思想与企业文化之实践——以宏基企业集团为例》;李元墩的《观音思想与人性观音之探讨》;萧业儒的《观音救苦救难精神与现代管理经营理念》;周庆华的《风险与祸害递灭律——观音思想给予现代管理的启示》;杨和炳、刘玉文的《从观音思想谈企业管理》;姚能赞的《观音思想与管理上的沟通艺术》;郑志明的《观音思想与生活管理》;庄耀辉的《论观音思想与和谐人际关系之建立》;黄旐涛的《论如何以观音慈悲思想建立我国社会福利特色》。这些研究论题大胆创新,角度奇特,方法新颖,给人以很大启发。所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对观音思想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所以,在观音思想对现代管理的有益借鉴方面当然就无法获得全面深入的认识。

  总体上来说,台湾学术界的观音信仰研究具有许多优势,这突出表现在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领域、研究的深度等三个方面。在方法上,台湾学者能够充分利用西方和日本学术界流行的一些手段,在切入点的选择、资料的运用、处理问题的思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研究的领域方面,台湾学者善于捕捉一些能够反映观音信仰流传与特质的一些小的问题,“小题大做”,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些问题分属于观音信仰研究这个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在研究的深度方面,因为台湾学者多“小题大做”,一般来说,他们的研究注重学术规范,资料翔实可靠,分析论证严密,有相当的学术深度。不足之处是,台湾学术界的观音信仰研究多微观而少宏观,缺乏从历史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对观音信仰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梳理,把历史上的观音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来进行整体认识和把握的研究还基本没有。另外,因为受地域背景的限制,台湾的观音研究在石窟造像方面不如大陆学术界那样丰富厚重。总之,观音信仰作为一种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宗教文化现象,台湾学术界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到位。

  三、国外学术界的观音信仰研究

  由于笔者外语能力的限制,这里只能以英语国家学术界的观音信仰研究现状为主来进行评论,其他语言特别是日文的研究成果则参考现在所掌握的第二手资料略做介绍。

  除了日本之外,国外学术界对观音信仰现象的研究是从六七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在西方,一些大学的亚洲研究机构和宗教系的亚洲宗教研究专业常有对菩萨信仰感兴趣者,所以,在笔者所收集到的有关国外观音研究信息中,有很多都是这些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论文。我们可以把国外学术界的观音信仰研究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对观音造像的研究。这是从艺术的角度、大量使用考古的资料,进行历史的追述与艺术特征的分析,是西方学术界观音信仰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领域。代表性的成果有: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艺术系硕士研究生Mary Virginia Thorell于1975年完成了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印度教对波罗和斯那王朝时期观音雕像的影响》[181]。该文首先对观音信仰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印度佛教后期的密教观音信仰情况做了追述,重点对古代印度波罗王朝(大约公元750-1197)和斯那王朝(大约公元1095-1202)[182] 时期的观音造像进行研究,揭示了印度教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观音造像的影响。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方艺术史专业的Tove E. Nevile女士所著的《十一面观音:它的起源和造像》[183]对密教观音信仰中非常著名的十一面观音信仰做了深入的研究,书中收集了采自印度、柬埔寨、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中国汉族地区、朝鲜、日本等地的十一面观音造像共67种,对这种特殊形式的观音信仰的起源、造像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时间上从古到今,地域上则涉及到南亚、东南亚、东亚等许多佛教流行的国家和地区。Chutiwongs的《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观音造像》[184]对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观音造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分六章,分别是印度与东南亚的文化关系、佛教故乡的观世音、缅甸的观世音、泰国中部地区的观世音、古代柬埔寨的观世音、占婆[185]地区的观世音。该书共600多个页码,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附图200多幅,极具资料价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Chang, Cornelius Patrick 的博士论文《水月观音画像研究》[186]专门对流传于中国的水月观音的造像进行研究。书中首先对唐以前中国的观音信仰以及观音名称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接着对敦煌石窟中的四幅水月观音造像作详细的分析,然后对中国文献中的水月观音和普陀山观音作了介绍,对中国流行的三十三观音特别是其中的水月观音和白衣观音作了大概的勾勒,最后,对水月观音造像形式的演变作了分析。该书以缩微胶片形式出版,近200个页码,论述比较详细。Giuseppe Vignato的《佛教的中国转化:以观音为例》[187] 首先对视觉艺术在佛教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中国的佛教造像作了历史的回顾,下来便开始研究观音,其中有这些内容:佛教经典中的观音和民众中的观音、崇拜仪式、观音的基本造像类型等。该书是作者的硕士毕业论文,以缩微胶片型出版物由美国“俄勒岗州神学研究交换网络”出版。John larson 和Rose kerr《观音:一部杰作的展现》[188]主要是从考古的角度对历史上的观音造像进行分析。印度学者洛克什•钱德拉的《敦煌壁画中的观音》[189]主要研究中国敦煌壁画中的观音造像,涉及观音名号的种类、来历、壁画的内容、观音的形象等。日本学者宫治昭先生的《斯瓦特的八…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