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
李利安
观音信仰是大乘佛教领域最流行的一种信仰形态。这种信仰形态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与宗教、哲学、艺术、民俗、伦理、文学等文化形态相互交织,彼此影响,构成一种厚重而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既在佛教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观音信仰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遗憾的是,从总体上来看,有关观音信仰的研究在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大陆学术界历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随着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虽然还显零散与薄弱,但也不乏一些深刻的理论剖析和精到的史实考证,为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里,我们从中国大陆学术界、台港学术界、国外学术界等三个方面,对现有的观音信仰研究进行宏阔性的综述与分析,并对笔者本人在本领域的一些初步研究作简要的汇报。
一、中国大陆的观音信仰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大陆的观音信仰研究是非常薄弱的,有关观音信仰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和史实问题还没有系统疏理和深入研究。不过,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布在观音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下面我们从横向将这些成果分为8个方面进行考察[①]。
一是从历史学和宗教学的角度分析观音信仰形成与传播的基本线索,涉及观音信仰的形成、演变、传播历史以及地区性观音信仰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等,还有某种特殊形态的观音信仰、观音形象、观音教义、观音道场的兴起与变化等。如王景林的《观世音的来龙去脉》[②]、徐静波的《观世音菩萨考述》[③]、段友文的《观音信仰成因论》[④]、郑筱筠的《观音信仰原因考》[⑤]、王连胜的《普陀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⑥]、孙丽的《中国人的观音信仰》[⑦]、徐宏图的《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⑧]、贝逸文的《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⑨]、《普陀紫竹观音及其东传考略》[⑩]、关兰的《浅析杨柳枝观音的历史起源》[11]、张楠的《云南观音考释》[12]、芮传明的《中原地区女相观音渊源浅探》[13]、王和平的《从档案史料看普陀山道场的兴衰》[14]、华思文的《简论泰国观世音崇拜的兴起》[15]、陈星桥的《观世音菩萨在中国》[16]、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五章《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流行》[17]、王青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的第四章《观世音信仰与相关神话的起源与发展》[18]、曾其海的《浅谈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推动》[19]等。这些研究尽管涉及的具体时空有所不同,所探讨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以观音为考察对象,而且均围绕历史的演进来展开说明,有的虽以横向的方式进行论述,但观音信仰历史的研究依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研究当中涉及印度观音信仰起源与演变的内容只占少数,更多的研究则把视角放在中国的范围之内。这些成果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不同观音信仰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观音信仰在中国形成与演变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观音信仰与文学之关系特别是观音信仰的文学特征以及观音信仰对文学影响的探讨,在这种研究中,更多的是关于观音与民间通俗文学之关系的探讨。在这方面比较重要研究成果有孙昌武先生的《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20]、《关于〈冥祥记〉的补充意见》[21]、《六朝小说中的观音信仰》[22]、《观世音应验记三种》[23]、董志翘的《〈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24]、曹道衡的《论王琰和他的〈冥祥记〉》[25]、王海燕的《湘西观音信仰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26]、王海梅的《〈西游记〉与观音信仰》[27]、孙世基的《〈观音得道〉今昔谈》[28]、郑筱筠的《观音救难故事与六朝志怪小说》[29]、夏广兴的《观世音信仰与唐代文学创作》[30]、欧阳康的《从〈观世音应验记〉到〈西游记〉──从一个方面看神怪小说与宗教的关系》[31]等。这些研究也主要以中国为范围,涉及的时间跨度则上自六朝,下迄当代,侧重点在民间文学与民俗信仰,重点在六朝、唐宋和明清三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民间观音信仰者的各种灵验故事以及佛教的观音灵验信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学的阐释、文献的整理以及信仰与民间传说之间关系的清理等,这种研究可以直接窥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文化形态与信仰心理,具有真实性、亲切性、生动性的特点,显示了观音在民间的巨大影响,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奇特的文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目前涉及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文学成分及印度观音信仰各种形态与文学之间不同关系的还很少。
三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各种观音灵验故事及观音信仰与民俗之关系的研究,涉及到民俗与民间信仰的许多方面,如郑筱筠的《试论观音净瓶、杨枝与中印拜水习俗》[32]、杨曾文的《观音信仰的传入和流传》[33]、韩秉方的《观世音信仰与妙善的传说——兼及我国最早的一部宝卷〈香山宝卷〉的诞生》[34]、孙秋云《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35]、王福金的《观音信仰与民间传说》[36]、贝逸文的《普陀山送子观音与儒家孝德观念的对话》[37]、齐风山的《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及由男变女》[38]、项裕荣的《九子母、鬼子母、送子观音:从“三言二拍”看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佛道混合》[39]、程俊的《观音与妈祖——浙闽台海洋宗教信仰之比较》[40]、蔡少卿的《中国民间信仰的社会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41]、法尊的《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42]、张小东的《中国化观音的性别以女为主的原因初探》[43]、刘长久的《从观音信仰说起——兼及遂宁市对观音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44]、郑祯诚的《中国观音——妙善公主的故乡在遂宁》[45]、朱子彦的《论观音变性与儒释文化的融合》[46]、赵杏根的《“以色设缘”与鱼篮观音像》[47]、温金玉的《观音菩萨与女性》[48]、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49]、赵克尧的《从观音的变性看佛教的中国化》[50]、李小荣的《高王观世音经考析》[51]等。此外,还有很多书籍的部分章节涉及观音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如张国刚的《佛学与隋唐社会》[52]中的第五章和第六章《隋唐佛教与民众信仰》(上下),论述了隋唐时期观音信仰在民间的流行与变异情况。贾二强的《唐宋民间信仰》中的下篇《唐宋民间信仰与宗教》对民间观音信仰也有论述[53]。上述研究涉及到观音民俗文化现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如早期的观音灵验故事、妙善的传说与影响、观音女性化问题、观音信仰中的伪经问题、观音与儒家关系及其影响的问题、观音与其他民间神灵的关系问题等。这些研究对解释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与民间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对于古代印度观音信仰中的此类问题来说,这些研究基本没有涉及或没有展开论述,即使涉及到的文章,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的追溯也仅仅成为研究中国民间观音信仰问题的铺垫。
四是从艺术与考古的角度对各种观音造像的考察,如孙修身、孙晓岗的《从观音造型谈佛教中国化》[54]、郑秉谦的《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55]、刘继汉的《从阎立本的“杨枝观音”谈观音画像的演变及其他》[56]、芮传明的《中原地区女相观音渊源浅探》[57]、刘彦军的《十一面观音》[58]、李翎的专著《藏密观音造像》[59]和系列学术论文《擦擦观音像研究》[60]、《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61]、《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62]、《三叶冠观音像考》[63]、《六字观音图像样式分析——兼论六字观音与阿弥陀佛的关系》[64]、《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像之关系》[65]、李云晋的《云南大理的“阿嵯耶”观音造像》[66]、金申的《博兴出土的太和年间金铜观音立像的样式与源流》[67]、郭子瑶的《观音形象中国化的审美依据》[68]、李彩霞的《馆藏唐卡观音类赏析》[69]、赵广铃的《慈愍法像,殊妙庄严——宁波七塔寺十一面观音造像赏析》[70]、董彦文的《多姿多彩的观音菩萨》[71]、王丹的《从观音形态之流变看中国佛教美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72]、阚延龙的《千手千眼观音的艺术特色》[73]、马天凤的《隋立观音像》[74]、杨庭慧的《画圣吴道之与观音像石刻》[75]、冯汉镛的《千手千眼观音圣像源流考》[76]、刘智的《延安市收藏的千手千眼观音铜造像》[77]、王惠民的《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78]、刘凤君的《山东省北朝观世音和弥勒造像考》[79]、业露华撰文的《中国佛教图像解释》中的第四章《观音部》[80]等。这类研究成果数量最大,难以尽列。其主要特点是以实际存在的观音造像为依据,以艺术的风格及其演进为线索,以观音信仰的教义为背景,同时涉及古代印度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演变、观音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与汉地观音信仰的区别等问题,所以,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宗教的探析,既是历史的追溯,也是现实的关注,既对我们理解观音形象在中国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各种不同的观音信仰形态具有很大的帮助。
五是从宗教学和哲学的角度对观音经典和观音信仰法门进行的分析,如佛日的《观音圆通法门释》[81]、楼宇烈的《〈法华经〉与观音信…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