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觀音信仰的中國化▪P2

  ..續本文上一頁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衆生之前,或以布施攝取衆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衆生;或現色身攝取衆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衆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爲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爲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12]這裏講的是觀音菩薩因修大悲行門,所以能在一切佛世界中,普現于一切衆生面前,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直至與其同居一起,來教化他們。《楞嚴經》中說觀音菩薩隨機顯化之力爲“無作妙力”和“自在成就”力,並列舉了叁十二種顯相,稱其可“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13]。

  以上經典所載,都是說觀音菩薩爲了普度衆生,可隨衆生之根機,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或其它條件下,分別顯化各式各樣的身份,以便深入社會,接近群衆,方便教化。佛經中稱這爲“廣行方便”。

  至于各種與常人不同的“莊嚴寶相”,印度佛經中也多有說明。如《楞嚴經》中說:“故我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叁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叁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14]這裏所提到的多首、多臂、多目之相,是一般世俗人所不具有的,佛教稱其爲清淨法相、莊嚴寶相。佛教密宗所傳的“六觀音”就是觀音顯化的六種最著名的寶相,它們是:千手千眼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胝觀音、如意輪觀音。

  中國佛教徒根據印度佛教菩薩信仰的基本原理,大膽突破了印度佛教關于觀音顯相特別是第一類顯化即與常人無異的色身顯相的局限,對觀音的顯相範圍做了大幅度的擴充,從而出現了千差萬別的觀音顯化形象,除了菩薩身、尼姑身、和尚身、女居士身、男居士身等佛教徒形象外,還有青年女子、青年男子、老頭、老婦等世俗社會中的一般民衆形象。從職業來看,則有醫生、畫師、書生、漁婦、乞丐、漁夫、村婦等。可謂地域不分南北,職業不分貴賤,年齡不分長幼,性別不分男女,長相不分美醜。這些顯化形象都有生動感人的故事作根據,這些故事長期以來在中國佛教界尤其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許多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顯示了中國化的觀音顯相信仰的持久魅力。

  隨著這些顯化故事的廣泛傳播及佛教美術的發展,在中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叁十叁觀音”[15],並成爲中國佛教觀音顯相信仰的主要外在表現形式,至今依然具有十分廣泛的影響[16]。這“叁十叁觀音”大多是唐代以後民間信奉的觀音形象,它們是中國古代畫家根據民間流傳的觀音顯化故事,再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而精心創作出來的、具有中國佛教特點的觀音形象。從《普門品》的“叁十叁身”到富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叁十叁觀音”,觀音顯相信仰最終實現了徹底的中國化。

  除“叁十叁觀音”之外,在中國各地,還有大量各自不同的觀音藝術形象,如自在觀音、渡海觀音、長帶觀音、披發觀音、空身觀音、地利尼觀音、鐵索觀音、送子觀音、叁面觀音、不肯去觀音、鳌頭觀音,等等,可謂數不盛數。僅四川大足石刻中就有數珠觀音、掌印觀音、持瓶觀音、媚態觀音等多種造像形式。幾乎在所有的佛教名勝中我們都可以見到名稱不一、形象互異的觀音形象。由此可以看到觀音顯相信仰中國化的深刻程度及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深遠影響。

  中國佛教的觀音顯相信仰不但在形式上突破了印度佛教的局限,具有更明顯的多變性、大衆性、世俗性和親和性等特征,而且在內容上也對印度佛教的觀音顯相信仰做了很大的發展。印度佛教的觀音顯相信仰集中宣傳的是宗教修道主義,始終以佛教的宗教教義和宗教修持爲核心,而中國社會中流傳的觀音顯相故事,雖然也或多或少地夾雜了一些非理性成分,具有明顯的信仰色彩,但它們卻同時包含著大量超出宗教範疇的社會倫理思想,具有強烈的社會教化傾向,因爲這些故事大多是濟困扶危、懲惡揚善等方面的內容,除了宗教的目的外,還在于倡導助人爲樂、尊老愛幼、和平友善、廉潔奉公、忠誠坦蕩等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做人准則,鞭笞爾虞我詐、陽奉陰違、自私狹隘、凶殘暴虐、以強欺弱、淫蕩墮落等醜惡現象和卑劣人格,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的神道設教特色。

  隨著觀音顯相信仰在外在表現形式上和內在思想上的不斷中國化,中國佛教又進一步將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不斷消解印度佛教在觀音顯相信仰方面的神秘性、神聖性,在觀音顯相徹底通俗化的同時,使觀音顯相和倫理教化完全結合起來。《壇經》中曾說:“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17]中國佛教徒據此認爲,如果誰心中真的大慈大悲,那誰就是觀世音菩薩。近代高僧太虛曾說過:“清淨爲心皆補怛,慈悲濟物即觀音。”南懷瑾先生也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以,“觀音菩薩的蹤迹,不一定要到寺廟中求,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說不定你到街上遇上一個最窮苦、最可憐的人,那個就是。”“或者一個你看了最不順眼、最討厭的人,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甚至可以說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或許是你太太,或許是你先生,或許是你爸爸,或許是你媽媽。”[18] 南先生的看法代表了當代整個中國佛教界的看法。由此觀之,觀音的顯相已不再是印度佛典中所描述的神秘莫測的、虛幻飄渺的“無作妙力”或“自在神力”,它顯得很平常、很親切、很實在,一下子從遙遠的彼岸走到了每個人的身邊,使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融化于平凡的世俗生活之中。

  按照中國的觀音顯相信仰,只要誰真的大慈大悲,爲衆生拔苦與樂,誰就是觀音,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成爲觀音,每個人都可能是觀音。這種信念必然會引起人人都作觀音菩薩、大家都發慈悲之心的倡導。印光法師就曾呼籲人們“以觀音之心爲心,以觀音之事爲事”[19]。這樣一來,在傳統佛教的觀音顯相信仰中便加入了濃厚的人間佛教思想,這是不同于印度佛教觀音信仰的一種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

  四

  在觀音靈感信仰方面,中印佛教均遵守了一個共同的原則:因爲觀音菩薩的救世法力,衆生可以通過某種宗教儀式或心理實踐而與菩薩溝通並由此使信仰者所求滿足。但是在如何獲得感應以及如何看待這種感應方面,中國佛教又有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點,體現了中國化的特征。

  印度佛教經典中對觀音菩薩的這種俗世感應有許多闡述。《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經中所說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是觀音菩薩俗世感應所發生的時間和對象;“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是指虔誠信仰觀音菩薩並從事觀世音菩薩法門特有的宗教儀式或心理實踐;“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指神人之間達成了勾通;“皆得解脫”是指這種感應的實現。之所以會出現“設入大火,火不能燒”這樣的神奇感應,除了信仰者的“持是觀世音菩薩名”外,最根本的原因乃“由是菩薩威神力故”[20]。另外,《悲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佛經》、《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等還提出了“念于我”、“見我身”、“谛觀法相”、“禮拜供養”、“持誦咒語”、“受持觀音經典”等獲得觀音感應的修行方法。

  佛教傳入中國後,觀音靈感信仰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從獲得感應的途徑來看,中國佛教在稱名、持咒、禮拜等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又特別強調了積福累德等倫理道德內容。特別是四大菩薩信仰形成之後,觀音在四大菩薩中被視作一位大悲菩薩,其它叁位菩薩,文殊大智,普賢大行,地藏大願,各有所專。既然觀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那麼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求得觀音的靈感,就必須具足慈悲之心,廣行利他之事。所以,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特別提倡任何一個佛教修道者都應以觀音之慈爲慈,以觀音之悲爲悲,胸懷天下,心系衆生,行善利人,積福積德,在利他的同時,求得自我的淨化和靈魂的升華,最終趨于佛教的理想境界。尤其是近代以來,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修福積德越來越受到中國佛教的重視,特別是其中莊嚴佛土、利樂有情、淨化人生的內容更受到僧俗兩界人的普遍歡迎。

  關于觀音靈感的地位,中國佛教對印度佛教的改造至少表現在叁個方面:首先,印度佛教是將觀音靈感作爲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一種,與其它法門一樣受到同等的重視,在有些方面,印度佛教甚至更強調了觀音的般若法門,所以,觀音靈感信仰並未成爲印度佛教最著名的信仰形式。中國佛教雖然非常重視般若,但在觀音信仰領域裏,卻只強調了觀音的神力與靈感,中國佛教重視《心經》的般若之法,但往往忽視了它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般若之法。

  其次,我們在閱讀印度佛典時,常常可以發現許多名震一時的菩薩,這些菩薩及其法門與觀音菩薩及觀世音菩薩法門一樣受到印度佛教徒的崇信。可是在中國,觀音被視爲與中土最有緣的一位菩薩,受到了極度的崇拜,其名聲之顯赫,不但蓋過所有其它菩薩,甚至還居于諸佛之上。中國佛教的觀音,己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菩薩,而成爲佛派來世間救苦救難的使者,是佛教慈悲的象征,是佛教智慧的象征,是佛教救世度生的象征。因此,觀音靈感便上升到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爲中國佛教非常重要…

《論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