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管出于何種目的,福德積累的過程卻是一樣的。在福德的積累中,除了大量宗教的內容外,利益衆生、服務社會、慈悲仁善、無私奉獻、見義勇爲等也屬于福德積累的重要內容。觀音世俗文化中的文學內容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其一是具有文學色彩的各類觀音經典,其二是中國曆史上出現的各類觀音應化顯靈故事,其叁是各類觀音贊、觀音偈、觀音頌以及觀音像題記、觀音寺遊記、觀音殿堂廳閣楹聯以及豐富多采的觀音變文、俗講等;其四是各類文學作品中對觀音及其有關角色、有關場景的描寫;其五是比較成熟的觀音文學,主要指宋元以後形成的各類觀音傳記以及專門表現觀音菩薩顯化濟世事迹的眨中短篇小說、戲劇、說唱作品。觀音世俗文化中的藝術內容體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等幾個方面[14]。觀音世俗文化中民俗方面的內容大致有四類:一是由觀音節日産生的廟會;二是由觀音顯化故事而形成的民間節日或其他形式的風俗習慣,如雲南大理的叁葉街;叁是由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某些義理或儀軌産生的風俗習慣,如觀音忏、大悲水法、觀音七、觀音素等;四是受觀音神通信仰産生的風俗習慣,如觀音簽、觀音阄等。
觀音宗教文化是觀音文化的主體,是中國佛教的有機組成部分。觀音世俗文化是觀音宗教文化的副産品,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觀音宗教文化就沒有觀音世俗文化,而觀音世俗文化的發展又促進了觀音宗教文化的傳播。
四、六種信仰形態:
從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基本義理以及與之相關的修持方式、修持目標等方面入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漢地的觀音信仰其實是由六種形態組成的:
其一是“稱名救難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根據是《普門品》,基本特征是相信觀音具有“觀其音聲”的“方便之力”和隨緣顯相的“威神之力”[15],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若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災難時,一心稱念觀音名號,以求獲得感應,從而解決現實的一切問題。
其二是“智慧解脫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依據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楞嚴經》。與前一種信仰形態相比,智慧解脫型信仰形態是爲了使衆生證悟至高無上的佛智慧,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而稱名救難型信仰形態則只是暫時解除衆生的當下之苦,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和人自身的。佛教認爲,擺脫現實的各種苦難並不等于完成了最終的解脫,何況人生在世,苦難是絕對的,要永遠實現絕對的解脫,就必須掌握般若智慧,證得實相涅P。即使已從當下的現實苦難中擺脫出來,也要再進一步。而對于菩薩來說,若只局限于尋聲救苦,就失去了覺他這一基本標志。所以,觀音救度衆生,既像《普門品》所說的,尋聲解救衆生的當下之苦,又像《心經》所說的,最終還是通過般若智慧教化衆生,使衆生“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P”[16],獲得最終的解脫。
其叁是“密儀持咒型”,這種形態的觀音信仰內容十分豐富,體系也非常龐大,在密教典籍中俯拾即是。完整的密教觀音信仰在中國西藏流傳下來,在中國漢地曾有流傳,但很快又歸于沈寂。不過保留明顯密教特色的觀音信仰卻始終流傳于整個東亞地區,形成了這種密儀持咒型的觀音信仰形態。其主要特點是專心念誦各種觀音神咒,亦有伴以身結印契、心作觀想的,同完整的密教觀音信仰已有許多區別。這種信仰形態被視爲一種總持法門,因爲它既可達到稱名救難的目的,又能達到智慧解脫的目的[17]。
其四是“淨土往生型”。這種信仰形態應該歸屬于阿彌陀佛信仰體系之列,因爲它不是觀音修持法門的主體形態。但是,由于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信仰在中國流傳極廣,觀音在接引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方面的能力和意願也就爲所有信徒所熟知,從而使淨土往生型的觀音信仰形態廣泛流行,並構成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這種信仰形態在理論前提、終極目標、修持方式等方面同觀音修持法門中的其他形態也完全不同,所以,可以並列爲一種觀音信仰形態。這種觀音信仰形態的主要特征在于,相信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大弟子之一(另一弟子是大勢至菩薩),其法相極其莊嚴,法身清淨微妙,法力無邊無際,心念大慈大悲,其職責就是協助阿彌陀佛接引虔誠念佛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裏,淨土往生的關鍵是念佛(阿彌陀佛),觀音只是一個配角。但是,這種信仰在流傳過程中逐漸發生了一些變異,在部分信徒中又出現了念觀音名號亦可往生西方的思想,這應該算是淨土往生型觀音信仰形態的另一種表現。
其五是“行善福報型”。很明顯,這種信仰形態是由觀音宗教文化內部結構中的福德積累這一層面而來的。由于修慧不但可以得到終極的解脫,而且可以促進求助觀音救難之感應的發生,所以,修慧便成爲最核心的法門,而修慧的成功絕對離不開修福,所以,福德的積累便成爲觀世音菩薩法門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這一點,我們在上面的論述中已經提到過。這裏所說的行善福報型觀音信仰形態,並不是一種依附于其他信仰形態的非獨立的法門,而是指有一部分信徒就是以積福行善爲其信仰的核心的。這種觀音信仰形態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主要目標是求得今生或來世的福報,主要修行方式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廣行一切善事。
其六是“解疑釋惑型”,這是一種流傳于廣大民間的觀音信仰形態,其主要特點是把觀音當成世俗社會中指點迷津的神仙,求其預測吉凶,解除疑難,具體方法則是五花八門,在中國最著名的是“觀音簽”[18] 、“觀音課”[19]和“觀音阄”[20]。特別是觀音簽,據說“向來以靈驗著稱,只要誠心祈求,自有應驗”[21],在民間流傳極廣。
這六種信仰形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體系完整的觀音信仰形態。《法華經》在這幾種信仰形態的生成與發展過程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2]。各信仰形態之間的關系首先表現在“稱名救難型”與“智慧解脫型”的相互結合上,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說:“願諸衆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衆生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永不退轉。”[23]可見,從緩急角度來講,稱名救難在先,智慧解脫在後,前者重在當下,可獲暫時之益,後者重在永久,可獲最終解脫之效。而觀音只所以能尋聲救苦,也是因爲他具有般若智慧。密儀持咒型觀音信仰形態同其他幾種觀音信仰形態之間的關系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看,即從理論上講,咒語爲總持法門,自然可以包納其他兩種信仰形態。從實踐上來看,上述六種信仰形態卻並行不悖[24]。
五、叁方互動的法門:
紛繁複雜的觀世音菩薩法門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叁個方面構成的,這就是義理的觀悟、功夫的修煉、福德的積累。義理的觀悟主要包括“般若空觀”和“耳根圓通”兩大類,它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思辯性最強的部分,是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理論基礎。功夫的修煉分誦念聖號和受持神咒兩種,它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缺乏理論思辯但強調絕對虔誠、持之以恒、如法修煉的部分。如果說義理的觀悟是難行道,那麼,功夫的修煉則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易行道,前者旨在證悟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後者則側重于現世中或者輪回過程中的消災免難、離苦得樂。福德的積累幾乎包括一切持戒修福活動,其中尤以效法觀音慈悲、禮拜供養觀音、觀念觀音聖相、弘通觀音類經典、造觀音像立觀音寺、朝拜觀音聖地等爲主。總的來說,義理的觀悟屬于修慧,福德的積累屬于修福,修慧離不開修福,修福離不開修慧,二者是互動的關系。功夫的修煉則是介于二者之間,或超脫于二者之上的一種特殊的修持活動,因爲它可同時作用于修慧或修福,而修福和修慧又可以保證功夫修煉正常而穩健地進行,所以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叁方是互動的關系[25]。
六、完整的內在思想體系:
臺灣學者黃天中先生首先提出“觀音思想”的命題,並試圖將其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接軌,這是很有創見性的。爲此,黃先生在臺灣作了大量工作,並計劃將其同南華管理學院的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在他的努力下,1995年召開了第一屆觀音思想與現代管理學術討論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6]。在此背景下,我們很有必要思考一下“觀音思想”一詞是否可以成立,若能夠成立,那到底什麼才叫做觀音思想。我認爲,觀音思想的提法未嘗不可,關鍵是它的內容到底是什麼。臺灣學者創造了觀音思想的名詞,但卻沒有對觀音思想的內在體系進行整理和說明。其實,觀音思想有一個內在的體系,它體現了中國觀音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解釋中國觀音文化長期廣泛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首先來看觀音思想的組成,我認爲這應該由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來看,其中縱向包括叁個方面:早期印度佛教的觀音思想、中國佛教的觀音思想、中國佛教史後期出現的民間宗教的觀音思想;橫向也包括叁個方面:正規佛教經典中記述的觀音思想、各種觀音應化事迹中呈現出來的觀音思想、民間文學民間宗教民間傳說中所表現出來的觀音思想。
關于觀音思想的架構,我認爲,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承托全部觀音思想、並使其形成完整體系的基本架構。因爲,觀音思想是從全部觀音信仰中抽象出來的,而觀音信仰的全部內容都是圍繞著般若波羅蜜而展開的。無論是觀音在因地爲求證般若聖智所進行的修行,還是證悟聖智之後的果地觀音所具備的智慧和品格以及觀音在救度衆生時所持的原則、給予衆生的利樂、啓示,還有衆生效法觀音的修行、崇拜觀音的品格、紀念觀音的顯化、奉行觀音的教誨等,都是在“般若波羅蜜”這一過程中實施的。
關于觀音思想的…
《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特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