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禅法師佛學思想與實踐的人間性特征▪P2

  ..續本文上一頁完美、良好者,即爲淨土。”法師也承認,佛教淨土的本來意義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而說的另外一種美好世界,如他說:“佛典中所謂淨土,是與我們現在所居住的“穢土”、“穢國”相對比而言的。因爲佛有無數,所以淨土也是無數的,如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阿閦佛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等。”但法師也指出,“也有一些大乘佛教的經典和教義,反對這種說法,認爲無須在世間之外另外建立淨土。”對此,他還舉出了很多例子,如《維摩經·佛國品》認爲,心淨則土淨,娑婆世界即常寂光淨土。其中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只要內心覺悟,所居之地即爲淨土,不需要另外再去建立淨土。法師認爲,根據這種心淨則土淨的說法,其他一些經典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淨土。如《法華經》講靈山淨土,《華嚴經》講蓮華藏淨土,《大乘密嚴經》講密嚴淨土等。

  真禅法師對中國佛教禅宗南宗所提倡的唯心淨土進行了分析,他說:“中國佛教禅宗南宗即心是佛,反對向外求索,特別強調心淨則土淨的唯心淨土思想。慧能在《六祖壇經》中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此去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同時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還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慧能在這裏所闡發的唯心淨土思想,也就是人間淨土思想。因爲只要內心覺悟,人間即是淨土,無須念佛求生西方或東方。這可以說是把唯心淨土即人間淨土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了。”法師認爲,《六祖壇經》所闡發的人間淨土思想,對後來佛教學說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太虛等人的人間佛教思想就是繼承《六祖壇經》淨土思想的基礎上對這種人間淨土思想的進一步發揮。法師對太虛的人間淨土思想也很推崇,並對這種思想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和宣揚,並總結這種思想說:“作爲一個佛教徒,不應厭棄現實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淨之心,去改造和建設現實世界,使之變成淨土世界。”

  關于實現人間淨土的方法,真禅法師對太虛大師等人的看法也作了解釋和肯定,並在許多場合進行提倡。他特別提到太虛大師的《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一文,在《論人間淨土》中引用太虛的話說:“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人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造的佛教。”又引用說:“人間佛教,並非人離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爲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爲現世界轉變中的光明大道,領導世間的人類改善向上進步。”他對太虛大師的這種論述的解釋是:“這是說,一個人覺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爲思想信仰的中心,並以此爲出發點,去實行救世救人,建設人類的新道德和新秩序,從而使國家富強,人民安樂,這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內容。”

  真禅法師認爲,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在那個時代難以廣泛推廣,而只有到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才得到了充分的發揚。真禅法師對1983年以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大加褒揚。那年,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真禅法師認爲,“這個報告在回顧總結中國佛教二千年曆史的基礎上,重新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更加豐富了它的內容。報告中把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提高到“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的問題上來看待。”

  真禅法師還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時代背景和時代意義做了說明,他說:“傳統佛教教義中的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思想,所以會受到全國佛教徒的熱烈擁護和積極支持,這固然是由于中國佛教協會的大力號召,同時也由于這一思想完全適合于我國的國情。長期以來,廣大佛教徒和勤勞勇敢的中國勞動人民一樣,都把建設好自己的祖國,利益廣大人民群衆,看作是自己的天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佛教傳統思想,是每個佛教徒必須奉行的基本信條,也是每個佛教徒修行的基本出發點和追求的最終目標。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內容。因此,中國廣大佛教徒對于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的思想,感到格外親切,不僅樂于接受,而且日益成爲其生活的一部分。”

  二、真禅法師佛教實踐的人間性

  有什麼樣的佛學理論,就有什麼樣的佛教實踐。真禅法師的佛學思想中蘊涵著人間性的志趣,他的佛教實踐也閃耀著人間性的光輝。他曾在《我對如何運用禅學思想的一點體會》一文中說:“我認爲禅貴實踐,所以,學禅首先要真實修持。我們常說,參禅就是要用心參究,也就是這個意思。按照我個人的理解,所謂“用心參究”,並不單純是指坐在蒲團上,盤著腿子。因爲,作爲一個禅宗僧人來說,坐禅固然十分重要,但這樣做還是很不夠的。真正的禅學實踐,真正的參禅,還應該繼承禅宗的優良傳統,嚴格遵照禅宗祖師所製定的禅門清規進行修持。也就是說,要嚴格遵守戒規,嚴肅道風。”在這篇文章中,他回憶其恩師震華法師關于如何運用禅學思想的教誨,認爲“參禅、看經,貴在活潑運用”。並舉例說,“譬如參禅,不一定坐在蒲團上,盤著腿子才是禅,放下腿子,搬柴運水也是禅。又如看經,不一定面對白紙黑字才是經,離開本子,大幹世界也是經。”將日常生活作爲禅學的實踐領域,將大幹世界作爲禅學的實踐空間,這便爲佛教實踐的人間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真禅法師對佛教實踐的論述有多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比較明顯的是他把人間佛教的實踐概括爲“自利”和“利他”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也就是淨化自己和利益人群。

  關于“自利”,真禅法師在《禅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一文中以趙樸初居士的人間佛教倡導爲例,對這種實踐方式做了說明。他說:“怎樣才能做到淨化自己呢

  這就是趙樸初老居士所說的,必須“奉行五戒、十善”。”“我認爲,所謂五戒、十善,實際上包括了禅宗祖師們所製訂的一切戒規和所樹立的一切道風。它除了要求每個禅僧都嚴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種禅門規定外,還應該堅持早晚課誦、過堂用齋、修禅學禅、講經說法、半月誦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傳統節日舉行法會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淨化自己,具足正信,成爲一個真正的禅僧,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關于“利他”,真禅法師在《禅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一文中也是以趙樸初的人間佛教倡導爲例進行說明:“怎樣才能做到利益人群呢

  這也是趙樸初老居士所說的,必須“廣修四攝、六度”。”“此四攝、六度,從廣義上講,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諸如曆代禅宗祖師所踐行的植樹造林、造橋修路、保護文物以及救濟貧病等慈善事業;近代高僧大德所推行的扶助傷殘、救濟災荒、敬老慈幼、施舍醫藥等等偉業。都應該屬于四攝、六度的範圍之內。只有這樣,才是實踐佛陀遺教,真正的利益人群,使自己成爲一個真正的禅僧,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真禅法師還在《普賢精神與上海佛教》一文中,通過對普賢十大願特別是其中的“恒順衆生願”進行闡發,說明其“利他”的思想。他說:“據我個人的體會,“恒順衆生”這一行願,也就是利樂有情、普利人群的意思。《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教導我們:對于一切衆生,不論是依什麼而生的,依什麼而住的,也無論是什麼生類,包括了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我們都要平等而沒有差異地給予種種事奉和供養。好像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阿羅漢和佛一樣。對于一切衆生,有病苦的,要作良醫爲之醫療;對于失其正道的,要指示其正路;在黑暗中的衆生,要給以光明;對于貧窮的,要使他得到埋伏于土中的寶藏。菩薩就是這樣平等地給一切衆生以極大的利益的。”

  真禅法師還將“自利”與“利他”與菩薩道結合起來,他在《怎樣學佛》一文中說:“所謂菩薩道,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菩薩怎樣存心,怎樣從事,怎樣待人,怎樣修持。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菩薩應該怎樣做人,我們常常說,奉行五戒十善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利益人群,這就是行菩薩道。”

  在《佛法與做人》一文中,真禅法師從當代社會人生的角度對“自利”與“利他”進行了說明。他說:“佛法中所說的“自利利他”,用世間的語言來說,就是“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是人類社會所奉行的一條道德准則。因爲,在整個社會大家庭中,只有每個人都盡其所能,廣泛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他人,反過來,整個社會、他人,才會在你需要得到幫助的時候,義不容辭地伸出友誼之手,把溫暖送上你的心坎”。“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夠“利他”,即都能爲他人利益而獻出自己一切的時候,也就達到了每個人的“自利”目的”。“我們要把工作視爲一種人生的必需,這樣才能主動地、積極地去幹各項工作。才會感到幹任何繁重的工作,不以爲苦,反以爲樂,所謂樂在其中。”

  在《禅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一文中,真禅法師還以其曾經親近過的近代禅宗大德虛雲老和尚的禅法實踐爲例,對人間佛教實踐在禅宗中的表現進行了闡述。根據法師回憶,虛雲老和尚在弘揚禅法時,特別重視戒學,樹立道風。他認爲,無論禅、淨、密、教,各個法門均要以持戒爲根本。如不持戒,不論修學什麼,都是外道;不論如何修法,都不能成佛。因此,他一生以嚴淨毗尼、行頭陀行著稱。他所住持的寺院,也都是年年說戒,月月誦戒,從不少懈。除了重視戒律,嚴肅道風之外,虛雲老和尚也十分重視利益人群。他認爲“諸佛聖賢,應化世間,一切…

《真禅法師佛學思想與實踐的人間性特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