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
真禅法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家和实践家。他自幼出家,曾经就读于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焦山定慧寺佛学院、镇江竹林寺佛学院和南京华严速成师范学院、上海玉佛寺佛学院等,并随应慈、圆瑛、常惺、震华等著名法师修学佛法,对《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维摩经》、净土三经等经典以及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禅宗等教理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一生弘法讲经不辍,先后讲演过《心经》、《普贤行愿品》和《华严经》中的《妙严品》、《十地品》、《净行品》、《三昧品》以及《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药师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法师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心经讲义》、《普贤行愿品讲义》、《阿弥陀经浅释》、《净行品浅释》、《佛法·社会·人生》以及《玉佛丈室集》(1—10)、《上海玉佛寺丛书》27册,总计近50册。真禅法师以其精深博大的佛学理论建树和勤勉卓越的佛教社会实践,既为我们展示和传递了一代宗师的慈悲风范和超凡的智慧,也为我们印证和预示了中国当代佛教的基本旨趣和基本走向,而既具有传承又具有创新的人间性特征,则成为法师佛学思想体系中最耀眼的一道光芒,它不但照亮了当代的中国佛门,而且为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投射出具有无限魅力的曙光。
一、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人间性
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觉醒和救亡图存的社会大潮,中国佛教界也提倡面对现实、立足人间、服务社会、建设现世的人间佛教。尽管人们对人间佛教的理解不同,实践的方式也不同,但人间性的确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一大突出特征。作为当代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人物,真禅法师坐镇东南,驰骋神州,锡振海外,广作狮子吼,法音遍寰宇,其佛学思想在继承近代传统的同时,不断获得新时空的浸润,而构成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慈悲的情怀,也可以看到智慧的灿烂;既能够感受华严的情趣,也能够体悟禅宗的滋味,还能够欣赏到净土的美丽;既可以找到法师对义理的关注和阐释,也可以找到法师对仪轨的重视与实践,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其佛学思想的人间性。
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人间性特征在其佛学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在《佛教与文化》一文中,真禅法师对佛法作了个总的概括:“什么是“佛法”,简单地说,就是佛所说的、对宇宙万有的总的看法。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四种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谛,也叫因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经所说的道理很多,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四圣谛”而展开的。苦、集、灭、道四谛,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就是“缘起论”。佛教的全部教义,可以说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谓“缘起论”,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它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关系和条件所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任何的一个事物和现象都不能生起。”真禅法师认为,佛经中讲缘起有许多意义,但归纳起来大约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论点,这就是: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法师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解释:“所谓无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任何事物都由因缘而生,因中有因,缘中有缘。”“所谓无我,就是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所谓无常,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受到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生灭变化,刹那不停,没有常住性。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处在一刻不停的生灭变化之中。”“所谓因果相续,就是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包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犹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从真禅法师对佛教基本理论的概括和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理论的关注对象全在人间。围绕着人间的问题,佛教不但要进行解释,而且还要进行解决。
真禅法师在《佛教资生福利事业与精神文明》一文中指出:“佛法的根本在于净化自心,完成人格,利益大众。”在《佛法与人生》一文中,法师对佛法根本旨趣也有高度概括:“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佛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广度众生,利益人群。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法主要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并不是在人生问题之外,另外再去解决什么问题。”真禅法师对佛教基本教义的准确理解,正是其佛学思想人间性的理论前提。
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人间性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对佛教解决人生问题的论述方面。在《佛教与人生》一文中,他是通过5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即:
首先,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国家,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法师解释说,所谓“庄严国土”,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所谓“利乐有情”,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利益和快乐。
其次,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义。所谓“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谓“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法师认为,这“五戒”、“十善”,就是要我们不做任何坏事、恶事,佛教叫作“诸恶莫作”。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净化了自己。所谓“四摄”,即布施摄(若众生乐财则施财,乐佛法则施佛法)、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利行摄(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同事摄(亲近众生,同其苦乐,随机教化)。这是为了摄受众生,使之生起亲爱之心而皈依佛教应做的四件事。所谓“六度”,即布施度(对治悭贪,消除贫穷)、持戒度(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忍辱度(对治嗔恚、使心安住)、精进度(对治懈怠,生长善法)、禅定度(对治乱意,使心安定)、智慧度(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这是大乘佛教六种成就佛道即从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檠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真禅法师认为,这“四摄”、“六度”,就是要我们广做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佛教叫作“众善奉行”。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利益了人群。
第三,佛法要求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人间乐土,因而提出了“农禅并重””的教义。真禅法师说,“农禅并重”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禅”系指宗教学修。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他倡导说:“我们佛教徒,在进行宗教学修的同时,要发扬古德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为社会服务的劳动。作为我们佛教徒个人,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工作,做到自食其力。作为寺庙,则要依靠生产、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做到以庙养庙。同样,在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作为佛教徒,还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斋堂用斋、修禅学禅、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通过种种修持,来净化自己的身心。”在《禅宗及其禅学思想为何盛行不衰》一文中,真禅法师对农禅并重思想的价值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劳动进入禅门,禅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使得僧侣由寄生转入自觉,这无疑是佛教的一个伟大的变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僧人仍然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仍然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献出我们的全部光和热。,”法师指出,这种“农禅并重”的教义主要是对佛教徒讲的,但其基本精神对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佛法要求我们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因而提出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法师解释说,所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即考虑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以欢乐;“悲无量心”,即考虑如何拔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喜无量心”,即见到众生离苦得乐,感到喜乐;“舍无量心”,即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法师认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本是佛教徒为普度众生而应该具有的四种精神,但对一般人来说,这种精神也完全适用。
第五,佛法要求我们广作资生福利事业,因而提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教义。所谓“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和三宝恩。所谓“三涂苦”,即火涂苦(地狱道苦)、刀涂苦(饿鬼道苦)、血涂苦(畜生道苦)。这里所讲的“报四重恩”、“济三涂苦”,都是资生福利事业。真禅法师还以《法华经》中所说的“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和《大智度论》中所说的“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为根据,强调“以一切衣食住等资助他人之生命者,就是佛所说的正法,也就是成佛之道”。
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人性还体现在他对人间佛教的论述方面。在《谈谈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一文中,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人间佛教指的是重视人间利益、用佛法精神去改造社会和改善人心的佛教。人间佛教的思想,可以说是整个佛教思想的精髓。”在《论人间净土》一文中,法师肯定了近代以来人间佛教把人间净土作为佛教目标的做法,并对净土以及实现净土的方法等做了说明。法师对净土的解释是:“佛教中所讲的净土,意指一种良好的社会,或完美的世界。土,即国土,指世界而言,凡世界中一切人事、物象都是庄严、清净、…
《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