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炷,或十二炷,稱爲燒香疤。其後,菩薩戒師爲衆開導叁聚淨戒(即菩薩戒法):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次起座拈香,二阿阇黎同音作梵。之後,受戒者奉請釋迦如來爲得戒和尚,文殊師利菩薩爲羯磨阿阇黎,彌勒菩薩爲教授阿阇黎,十方一切如來爲尊證。繼之教大衆忏悔叁世罪業及發十四大願。最後依《梵網經》宣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若授在家菩薩,則爲六重二十八輕)戒相,授受問答之方式與授比丘戒略同。儀式後,戒師作禮下座,新戒歸堂,叁壇結束。戒期完畢,由傳戒寺院發給戒牒及同戒錄。
在叁壇大戒中,從請戒、忏摩到正授,受戒者、引禮師及叁師和尚,于每一階段儀禮進行的對白語言,都極爲莊重、文雅和得體。如受戒者一開始禮拜引禮師,請引禮師帶領求受戒法時,沙彌首代表言:
「我某甲等,今者發心,志求淨戒。但塵情久蔽,趨向無由。惟願諸引禮師,不倦爲人,曲垂導引。」
向和尚請戒時,引禮師言:「所有乞戒言詞,汝當自白。」
沙彌首即雲:
「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道難遇,戒法難逢。我某甲等,幸逢大和尚,樹光明幢,張淨梵網。接引凡流,攝歸僧寶。願賜我某甲等,具足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報恩德。」
再如和尚開示:
「諸沙彌、沙彌尼,汝等既發勝心,……各須谛聽,夫采如意珠而入海,……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大衆答:「依教奉行。」和尚雲:「既能依教奉行,……如我所語,即當奉行。」
整個傳戒過程,從一開始的「迎請叁師和尚」,到最後「恭送叁師和尚回寮」,即是在如此莊嚴肅穆的佛事儀軌中,讓受戒者領得清淨戒體。
(七)殿堂呼班
于某些時節或場合,須有住持、維那或糾察呼班,讓大衆如法的行禮。如:
1.農曆除夕辭歲
大衆于「延生普佛」結束,叁拜、起具、問訊、分班(對面站)。
·住持呼:
(1)大衆一起向上排班。
(2)向開山大師(或師父上人)辭歲,問訊、展具(一字具即可),頂禮叁拜(大衆一拜,起具、問訊)。
注:若師父在場,最後須呼:恭送師父上人。
·維那呼:
(1)大衆一起向上排班。
(2)向住持和尚(若住持是比丘尼,呼住持即可)辭歲,問訊、展具(一字具即可),頂禮叁拜(若住持說一拜或問訊,大衆答阿彌陀佛),起具、問訊。
(3)恭送和尚(住持)。
2.農曆正月初一拜年
衆早課結束,禮佛叁拜,起具、問訊、分班(對面站)。
·住持呼:
(1)大衆一起向上排班。
(2)向開山大師(或師父上人)拜年,問訊、展具(一字具即可),頂禮叁拜(大衆一拜,起具、問訊)。
·維那呼:
(1)大衆一起向上排班。
(2)向住持和尚拜年(若住持是比丘尼,呼住持即可),問訊、展具(住持說不展具,大衆一字具即可),頂禮叁拜(若住持說一拜,大衆答阿彌陀佛),起具、問訊、分班。
(3)大衆互相拜年,一起向上排班,問訊、展具(一字具即可)。
普禮叁拜(須互相拜叁拜),起具、問訊、分班。
3.迎送大德
·接駕
大衆集于大殿,禮佛叁拜後,對面站。大德進入大殿,維那呼:大衆一起向上排班,爲○○大和尚(或○○大法師)接駕,頂禮叁拜。(大德通常言:一拜或問訊。)
·送駕
大衆集于大殿,禮佛叁拜後,對面站。大德進入大殿,維那呼:大衆一起向上排班,爲○○大和尚(或○○大和尚)送駕,頂禮叁拜。(大德通常言:一拜或問訊。)
4.寺院參訪
·銷假
(1)由東單班首負責司引磬。
(2)大衆進入殿堂,東西單排好班(對面站)。
(3)恭請住持到殿內。
糾察(或代表者)呼:
(1)大衆一起向上排班,禮佛叁拜。
(2)向某某道場(講堂、禅淨中心……)住持及常住大衆禮座,頂禮叁拜(若住持說一拜,大衆答阿彌陀佛),問訊。
(3)恭請住持○○法師開示(大衆對面站或向佛像皆可)。
(4)禮謝住持慈悲開示,頂禮叁拜(一拜或問訊),分班(對面站)。
·告假
糾察(或代表者)呼:
(1)大衆一起向上排班,禮佛叁拜。
(2)向住持及常住大衆告假,頂禮叁拜(一拜,問訊)。
(3)恭請住持○○法師開示(大衆對面站或向佛像皆可)。
(4)禮謝住持慈悲開示,頂禮叁拜(一拜或問訊),問訊,分班(對面站)。
注:若住持沒有要開示,大衆告假完畢,即可離開。
(八)日常修行
修行不只是誦經、拜佛、念佛、禅坐,如惠能大師所言:「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念頭都清淨、慈悲,即離佛道不遠。《毘尼日爾用》裏,對修行者從清晨起床到夜晚臨睡的每一時刻、每一動作,如何讓自己保持正念,並發廣大菩提心,皆有簡潔明確的語言記載。現摘選數則,作爲修心養性之提攜。
修行者不能懶惰放逸,貪睡晏起,一早醒來,心中即念:「睡眠始寤,當願衆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寺院晨昏鳴鍾,叩鍾者鳴鍾前須于鍾前至誠合掌,誦道:「願此鍾聲超法界,鐵圍幽闇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衆生成正覺。」聽聞鍾聲者則念:「聞鍾聲,煩惱輕;智能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衆生。」
衣物蔽體,使我們免同禽獸之倫,菩提善根護念佛性亦如是,因此穿衣服時應念道:「整衣束帶,當願衆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蟲蟻雖小亦是生命,行走地上,難免無意中踩傷牠們。可于心中默念:「若舉于足,當願衆生,出生死海,具衆善法。」
上淨房時須叁彈指,一則讓裏面的人知道,二則恐有噉穢之鬼,請他避開。排除穢物才能常保身體健康,心中的汙穢呢?因此臨廁時念道:「大小便時,當願衆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洗手時則念:「以水盥掌,當願衆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洗臉時:「以水洗面,當願衆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吃飯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刷牙時:「嚼楊枝時,當願衆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漱口時:「漱口連心淨,吻水百花香,叁業恒清淨,同佛往西方。」
臨睡前先面西觀佛、念佛,再念道:「以時寢息,當願衆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還有,寺院過堂吃飯時,飯前唱「供養偈」,以至誠之心將眼前食物先奉諸佛菩薩,接著維那唱「僧跋」:「佛製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衆聞磬聲,各正念。」提醒大衆一心受食,大衆答「阿彌陀佛」,表示依教奉行。
如有齋主設齋供衆,于唱「供養偈」時,由知客師帶領齋主至齋堂,先至佛前禮佛叁拜,跪下來,俟「供養偈」結束,知客師隨即唱道:「今有本寺護法信徒○○……,謹設上堂大齋一堂供衆。」唱完,大衆答「阿彌陀佛」,齋主起身叁拜,然後歸位一起用餐。
飯前須作「五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每餐前都能作此五觀想,抱持著感恩心、慚愧心、歡喜心、平等心、精進心來受食,即是一大修行。開始用餐時須先吃叁口飯,並一一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衆生。」飯後唱「結齋偈」,將此頓飯的功德回向給布施者,祈願他們幸福安樂。
中國叢林裏,方丈和尚在齋堂向大衆宣說表白,稱爲「表堂」。現亦指糾察于齋堂、佛堂爲某事宣過,其表堂語言如:「長老慈悲,大衆注意,學人表堂一件事,今天午齋,行堂叫香延誤叁分鍾(或打破碗……),飯後自行至大殿跪香(或忏悔)半小時」等等。
過堂用餐蘊含實際深遠的修行,所以佛光山也遵循古製,僧俗二衆,叁餐都是在雲居樓一起過堂用餐。
由上可知,佛門裏無論搬柴、運水、穿衣、吃飯、睡覺,無非修行,也皆可以修行!
(九)婚喪喜慶
佛教與人生的關系密切,舉凡一個人從出生、成年、結婚、生子、開展事業,乃至老死等「婚喪喜慶」,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與做法。
在家庭生活方面,關于子女的婚嫁,《長阿含經》中佛陀教導父母應該「爲子求善婚娶」。至于婚禮儀式,佛教主張到寺院舉行佛化婚禮,不但簡單隆重,尤其在佛前由高僧大德福證並宣誓,彼此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在人生旅途上必能更加信守承諾,患難與共,相互扶持,以佛法爲慈航,攜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曆程,對于臨命終者的臨終關懷,家屬應保持冷靜,不宜哀嚎大哭,令其不舍;可延請法師、蓮友勸說往生淨土,並安置佛像引導念佛,家屬及親友可輪班助念,二六時中,佛號不斷。親人往生後,依佛教儀式入殓、火化、安位,骨灰安放在寺院,並于寺院舉行隨堂超薦,一切以簡單隆重爲主。
一般喜慶如喬遷、新居落成、開工破土、開張、開市、佛像安座、開光,乃至新車啓用等,也可請法師舉行灑淨儀式,至誠誦念大悲咒,以楊枝淨水蕩滌壇場,以期消災增福。若逢長輩生日,或先亡忌日,則舉行「普佛」佛事。
叢林裏對于喜喪多以平常心視之,但禮數不可廢,遇到重要、特殊的場合,如何應對是相當重要的。如前往恭賀新受命的住持時可言:「法門多幸,伏審榮遷,歡動叢林,下情不勝喜躍之至。」
對于處理住持後事的儀規和語言,《敕修百丈清規》也有詳細的記載。如住持和尚一圓寂,侍者就令頭單知客到僧堂通報僧衆,鳴椎一下說:「堂頭和尚傳語大衆,風火相逼,不及面達。」
爲和尚誦經後,應回向:「上來誦經功德,奉爲某寺某號大和尚增崇品位,十方叁世一…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