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P4

  ..續本文上一頁切佛。」

  友寺住持圓寂,前往慰問時,可說:「常住多遷,令師和尚圓寂,衆徒失去領導,不勝哀感……。」

  總之,佛教對婚喪喜慶的原則是:不慕虛榮、不可執著、不要鋪張、不能迷信。

  (十)其它

  ·請住持、師長用餐或吃點心:「來晨就雲堂,聊具菲供(或聊備蔬飯),伏望慈悲,恭請降臨。」住持或師長莅臨後,對其言:「此日薄禮供養。特辱垂光,下情不勝感激之至。」

  ·彼此見面時的問候,晚輩問候尊長:「不審上人,少病少惱否?起居輕安不?」長輩慰問晚輩則說:「不審四大調和否?飲食如意否?衣單日用俱全否?」

  ·見面要分手時說:「請自珍重。」即「善加保重,請加自愛」之意。

  ·接受他人指示,並以之爲標准,可說:「某某當依教奉行。」

  ·接受他人的差遣使役,表示感謝提攜,則言:「多承差撥,無任榮幸。」

  其它如:「弟子諸事生疏,祈望長老賜教」;「後學初參,請長老多多指導」;「歡迎法座光臨,學人在此接駕了」;「承蒙長老提拔,給予後學見習機會」……。

  平常多多學習使用無诤的語言,如和長老見面,恐怕打擾,可言:「請長老原諒。」事情禀告後言:「剛才冒渎上陳,學人惶恐不已。」和大衆講話,開頭先言:「大衆慈悲,學人饒舌。」詢問對方法號、住處:「請問上下」、「請問常住」、「請問貴寶刹」。受人稱贊:「不敢」、「不敢當」。關心對方用餐:「用過藥石否」、「用過早齋否」。有事禀報:「打擾清修,有幾句話上陳報告」。客人他去,送至門口言:「恭請慢行,恕不送駕」……。

  贊美別人:「您好莊嚴」、「您好發心」、「您護法護教」、「您具有正知正見」、「您懂得分寸」、「您從善如流」、「您有宗教情操」、「您真明理」、「您真親切」、「您好慈悲」、「您是一位善知識」、「您給人方便」、「您大公無私」、「您廣結善緣」、「您有承擔力」、「您淡泊名利」、「您真精進」、「您謹守本份」、「您德高望重」、「您有條有理」、「您見多識廣」、「您通達古今」、「您很靈巧」……。

  若責備人,也須婉轉讓人堪受,如長老開導學僧:「你不知慚愧」、「你不知苦惱」、「你太過老皮參」、「不可以哩拉腔」、「不可做拖拉鬼」、「不可做非人」……。如果同輩之間有沖突,要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意見,可說:「大德才學廣博,學人不敢親近!」「你如此言行,令人望而生畏!」「請多自重,我等各行其事!」「你千言萬語,可惜學人不堪領受!」「你的開導責備,學人當知反省。」「從今而後,聊祝你一切順利,就此告辭!」

  還有,當別人問到自己的職務時,當香燈的往往謙虛答道:「我是照顧蒲團的。」齋堂糾察自謙:「照顧碗筷的。」當家也會自謙:「在某某寺院打雜。」甚至長老、堂主、首座也自言:「挂名堂主,屍位素餐,虛渡時光。」

  以上皆是叢林語言。如果人人能以真誠的心,常常面帶微笑,態度謙和有禮,口中所言盡是尊重他人、謙虛柔軟的語言,相信任何團體都會相安無事的。

  再如社會一般生活中,客人來了:「歡迎、歡迎!」客人走了:「請再光臨!」請吃飯:「承蒙賞光。」請人喝茶:「請到舍下用茶。」初次見面:「久仰大名,幸會幸會。」「請多指教。」習慣運用這些客氣、尊重的話語,人際之間也必然會泯去許多無謂的計較,必然會消除許多煩人的糾葛。 

  

   叁、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四大名山、四大叢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場。在這些叢林道場中,不但年齡有老少、學曆有高低、年資有深淺,甚至有智愚賢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數總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參學的生活中,流傳了一些叢林術語,這些術語能作爲警策的格言,也能讓我們了解叢林參學的情形。茲列舉數條如下:

  (一) 要受華山戒,扁擔繩子隨身帶;打了上堂齋,吃的臭鹹菜; 

  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要受華山戒,必須要忍耐。

  過去,寶華山是全國傳戒道場,出家僧衆有叁分之二皆受寶華山戒,每年傳戒兩次,每叁年傳一千二百人的羅漢戒期。由這首打油詩,不難看出戒子在叢林中求受戒法的發心。

  (二) 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甯好供養, 

  焦山包子蓋叁江,上海海會哩拉腔。

  金山寺即指江天寺,與高旻寺、天甯寺同爲臨濟叁大叢林。在金山寺禅坐要有一雙柔軟耐久的腿子;高旻寺坐香時間最長;天甯寺供養最豐富;晚香禅坐的點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海會寺的規矩最爲散漫。

  雖僅是短短幾句話,卻道破各道場的宗風,可作爲學僧們參學的參考。

  (叁)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四句偈,過堂五觀想。

  學道者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只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謂極盡簡樸。吃飯前要合掌念誦四句偈,並且食存五觀,表示修道者是爲辦道修業才接受供養,這是受食的態度及修持。

  不過,以現代人的生活,「衣單兩斤半」已是不可能,因此我自編一首供參考:「衣單十公斤,褂褲各一套,洗臉兩把半,毛巾只一條,鞋襪各一雙,楊枝是牙刷,堿粉一小包。行李越是少,衆人煩惱越易了。」

  (四)有理叁扁擔,無理扁擔叁。

  以無情對有情,以無理對有理的教育手段,不外是用「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的方式來接引學僧。故在叢林無是非的前提下,必須承受叁扁擔、扁擔叁的洗鏈。

  (五)把眼睛收起來!

  在叢林求學時,糾察老師對學生們好奇的東張西望,總會喝斥著「把眼睛收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塵迷惑,須專注于內心的用功。

  (六)生姜長在樹上,皂角生在地下。

  生姜是長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樹上的。反過來講,是強調初參對和尚的開示應全盤無條件的接受、實踐,因爲初參者尚未具有「疑」的條件,凡事先從「信服」做起,待成氣候,自是「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七) 未供先嘗叁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

  五觀若明金易化,叁心未了水難消。

  食物還沒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嘗,會挨叁記鐵棒;私自煮東西吃,要打九銅鎚;說明叢林生活的嚴格。平時吃飯須做五種觀想,能如此,即使是鋼鐵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難消受。

  (八) 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 

  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

  每一頓飯,都是經過農夫耕作、工人製造、商人販賣,同時還要結合水份、土壤、陽光、空氣等宇宙間所有的因緣、力量,才能成爲飯菜讓我們充饑填飽,吃飯時,怎能不感恩忏悔呢?「禍從口出」,平時說話須謹言、莫論他非,以免引來紛爭,懊悔不及。

  (九)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一粒米是積集許多因緣所成,其功德大如須彌山,除了要惜福,更要精進于道業,否則信施難消,來生恐將作牛作馬來償還。

  (十)大衆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禅堂中修行的規矩、法則,都靠維那領導,故言大衆慧命所系;維那必須好好維護,倘若執行不力,就是維那的過錯了。

  (十一)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

  這句話大都書寫在禅門的鍾板上,時時警惕參禅者要珍惜光陰,精進辦道。

  (十二)堂口之內,只准兩張半口。

  「兩張半口」在佛殿、齋堂、禅堂等堂口,各有所指。在佛殿中,大和尚、糾察師各一張口,香燈殿主約半張口,意即小聲說話。齋堂裏,大和尚、糾察師各一張口,行堂師半張口,意即行堂若爲公務所需,發言要輕聲,並且只能簡短一、二句。禅堂裏,主七和尚、維那師各一張口,悅衆師則半張口,意即禅堂中除了和尚、維那開示所需,悅衆師說話也應小聲,不可幹擾他人。

  叢林殿堂是非常莊嚴靜穆的,不能有閑言雜話,除了「兩張半口」外,其余皆不可隨意發言,如此,不但彰顯叢林綱紀,斷絕是非,同時也清淨僧團,成就道業。

  (十叁)五堂功課,鍾板齊全。海單集衆,道風遠播。

  五堂功課不缺,鍾板齊全的道場,始稱「叢林」,也才能讓求道者欽慕參學。

  另外,描述威儀舉止的,如:

  ·行如風,坐如鍾,立如松,臥如弓。

  ·照面铛子,平口引磬,合掌木魚,平胸铪子。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丘。(四威儀偈)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鼻子只做探子郎;

  牙齒不露白,嘴邊不可顯鋒芒;

  手端莊,腳要長,人的身體就是好道場。

  警衆令修行者精進不放逸的,如:

  ·金衣鉢,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庫房。

  ·放開肚皮吃素菜,立定腳跟做好人。

  ·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

  ·甯在蒲團靜坐死,不作人間應付僧。

  ·大死一番。

  ·照顧蒲團,照顧腳下,提起正念。

  ·要做佛門龍象,先做衆生馬牛。

  ·甯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

  ·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

  ·甯動千江水,不擾道人心。  

  

  四、佛語典故

  俗話說:「世間好語佛說盡。」佛教不僅義理幽微深奧,佛經中的用字遣詞更是優美動人。根據統計,佛教傳入中國後,共爲中國增添了叁萬五千多個新詞彙,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學內涵,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許多用語也都是從佛教的語言名相演變而來。如:

  叁生有幸 引用自前身爲圓澤和尚的牧童見到李源時所唱的偈子:「叁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叁生指前生、今生、來生,用來比喻難得的好運氣。

  天花亂墜 出自《心地觀經》:「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花亂墜遍虛…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