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法師與禅宗史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意義的。根據《續高僧傳.法沖傳》的記載,慧可的弟子有那禅師、粲禅師、慧禅師、盛禅師等,他們雖依《楞伽經》,但“並口說玄理,不出文句”,形成了楞伽禅系統。其中的那禅師及其弟子慧滿等人,常赍四卷《楞伽》以爲心要,隨說隨行,繼承了楞伽禅傳統;其中的“粲禅師”,也就是後來一般所說的“璨禅師”,則傳法于道信,道信又傳弘忍,最終形成了中國禅宗。演化出禅宗的這一傳承中的道信曾明言“我此法要,依《楞伽經》”【敦煌本《楞伽師資記》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大正藏》卷八五,1286c。】,弘忍也曾經想在寺院的廊壁上畫“《楞伽》變相”【敦煌本《壇經》第5節,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11頁。《楞伽》變相,即根據《楞伽經》而作的圖畫。】,因而也是以《楞伽經》相傳授的。而慧可門下另有一種傳承,如善禅師、豐禅師、明禅師,以及遠承慧可的大聰師、道蔭師等,他們都注經作疏,走上了重講說的道路。這也許就是慧可所曾預言的“此(楞伽)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續高僧傳.慧可傳》,《大正藏》卷五十,552b~c。】的意思。這些承達摩和慧可以後,同樣以《楞伽經》爲依持並遞相傳授者,我們可視之爲楞伽經師的傳承。 這樣,達摩將《楞伽經》傳給了慧可,慧可以後,形成了一個以《楞伽經》相傳授的楞伽系。此系僧人,廣而言之,可統稱之爲楞伽師。此系在繼承達摩“藉教悟宗”的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傾向,一是重“教”,一是重“宗”。爲了加以區別,重“教”者我們可稱之爲楞伽經師,重“宗”者,則可以楞伽禅師名之。楞伽禅師的思想和禅法,就是楞伽禅,而其中慧可、僧璨至道信的一支,即演化成了禅宗。由此可見,印順法師關于在慧可門下的弘傳中出現了“口說玄理,不出文記的禅師”和“著作疏釋的經師”的分化的說法,不僅是符合曆史事實的,而且對理清中國禅宗形成和發展的脈絡,特別是把握中國早期禅的發展情況,也是很有意義的。

   當然,曆史的情況有時是更複雜的。據有關記載,除了達摩、慧可一系依四卷本《楞伽經》的楞伽師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楞伽師存在。例如《續高僧傳.法沖傳》中還記載說:“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遷禅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這就是說,不僅有不承慧可而來的楞伽師,他們自依《攝大乘論》來疏解《楞伽》,而且還有不依四卷本而依十卷本《楞伽經》者,且不是禅師而是“律師”。這又表明,廣義的“楞伽師”,是一個十分寬泛的名稱,可以包含很多內容。但印順法師的研究,無疑給我們理清頭緒提供了方便。

   叁

   印順法師關于如來藏、如來禅的看法,以及對道信“《楞伽》與《般若》合一”的禅法特色的概括等,對了解中國禅宗思想的基本特點及其演變發展,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早期禅宗,有“如來禅”之稱。何爲如來禅?“如來禅”的本意是“如來所得之禅”或“如實入如來地之禅”,是證入如來之境、區別于外道和二乘菩薩所行的“最上乘禅”。《楞伽經》卷二雲:“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大正藏》卷十六,492a。 】在中國禅史上,“如來禅”最初是與菩提達摩所傳的“南天竺一乘宗”之禅連在一起的。唐代宗密在把禅分爲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和如來清淨禅時,曾指出: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禅也【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大正藏》卷四八,399b。】。

   這裏,宗密明確地把達摩門下所傳的禅稱之爲最上乘的“如來禅”。宗密作爲華嚴五祖,他又曾自稱是惠能弟子荷澤神會的第四代法嗣,並認爲神會是惠能禅的嫡傳,神會的荷澤宗“全是曹溪之法,無別教旨”,是“達摩遠來之本意”【宗密:《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中華書局,1983年,460、466頁。】。顯然,最上乘的“如來禅”最初也是包括了惠能禅的。

   但是,在惠能南宗繁興起來以後,卻出現了貶低“如來禅”,而以“祖師禅”來指稱南宗禅的情況。“祖師禅”的最早出現,似始于六祖惠能的第四代法嗣沩山靈佑門下【參《五燈會元》卷九,中華書局,1984年。】,它是被作爲高于如來禅而提出來的。如果從惠能把菩提達摩的“藉教悟宗”發展爲“藉師自悟”、惠能以後“祖師”的地位在南宗中日趨重要、參禅提問者都問“祖師西來意”而將佛推至一邊等事實來看,以“祖師禅”指稱惠能以來的禅,似未嘗不可。與出自經文的“如來禅”相比,“祖師禅”似還更能突出惠能南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教外別傳”之特色。換言之,“祖師禅”可以作爲一個反映中國禅宗不同發展階段及其特點的曆史概念來使用。但在禅門中,“祖師禅”卻是以其區別于如來禅、且高于如來禅而提出來的。祖師禅被用來形容不落階漸、直了頓悟的宗門禅,特別是惠能以下的南宗禅,而如來禅則被用來描繪那種依教修證、未能直契心性之禅,亦即泛指傳統的禅宗之外的“如來所說的各種禅法”,這些禅法被認爲只是教內文字而不是禅的最高境界。這樣,“最上乘”的如來禅一變而成了教內相傳的“未了”之禅的代名詞,只有惠能以下的“祖師禅”才稱得上是“教外別傳”的至極的最上乘禅了。“祖師禅”雖然仍被說成是傳自菩提達摩,其實卻成爲惠能南宗禅的專稱。由于“祖師禅”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南宗門下爲了宣揚自己嫡傳達摩祖師的心法以貶斥神秀北宗等其他禅系而提出來的,而在惠能後學中並未有人稱惠能爲祖師禅而貶達摩爲如來禅,因而在禅史的研究上,對“如來禅”和“祖師禅”的指稱一直有不同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導致了某些混亂:“祖師禅”雖大多是指惠能所創的南宗之禅,但也有不包含惠能禅的,例如根據太虛法師的說法,惠能是被劃歸到“如來禅”而不是“祖師禅”中去的;言“如來禅”,雖大多是指達摩門下輾轉相傳之禅,但有的包括了惠能禅,有的則不包括,還有的則專指惠能弟子神會之禅【參洪修平、孫亦平:《惠能評傳》第9章第4節,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理解呢?我們認爲,把“如來禅”和“祖師禅”對立起來,以“祖師禅”來指稱惠能南宗禅其實並不是最合適。因爲在惠能後學中並未有人稱惠能爲祖師禅而貶達摩爲如來禅。從惠能南宗識心見性、頓悟成悟的禅法來看,與《楞伽經》所言的如來禅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上引宗密把菩提達摩以來一直到神會的禅稱爲最上乘的如來禅,這一方面當然反映了宗密對達摩系禅法的推崇和對自己的擡高,但另一方面這可能與達摩系禅最初以《楞伽經》相傳授,並具有《楞伽經》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思想傾向也有關系,因爲在《楞伽經》裏,如來禅也有證悟如來藏性從而得如來法身的意思。而從達摩到惠能的禅法思想中,《楞伽》心性論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此,印順法師曾明確指出:“達摩所傳的禅法,本質是“如來藏”法門;“如來禅”就是“如來藏禅”。”【《中國禅宗史》,20頁。】“達摩禅的傳承,是被看作楞伽之傳承的。……慧能的法門,實際上也還是《楞伽》的如來禅。”【《中國禅宗史》,15頁。】而事實上,從有關記載來看,惠能本人也是以“如來禅”自許的,他曾強調“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六祖壇經.宣诏品》,《大正藏》卷四八,359c。《曹溪大師別傳》中也有大致類似的記載。】。另外,惠能南宗是以“頓悟”相標榜的,“南頓北漸”曾成爲南北宗禅法差異的重要標幟,而在惠能時代,人們也是將頓悟禅稱作“如來禅”的,例如玄覺的《永嘉證道歌》中就有“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的說法。神會在發揮惠能“無念”禅法時,也多次提到無念即是般若無所得,即是“如來禅”【參敦煌本《神會語錄》第42節、第21節等,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96頁、第88頁。 】。因此,我們認爲,印順法師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對我們了解中國禅宗思想的基本特點是非常具有啓發意義的【有關筆者對如來禅的看法,參洪修平、孫亦平《如來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那麼,從達摩到惠能的禅法思想中是否主要的就是《楞伽經》的思想呢?對于惠能以後突出《金剛經》,有人以般若禅稱之,又怎麼理解呢?筆者對學術界長期以來爭論的禅宗究竟以般若性空爲理論基點,還是以佛性妙有爲理論基點的這一問題的研究,也深受印順法師的啓發。印順法師曾以“《楞伽》與《般若》合一”來概括道信的禅法特色。他指出:

   近代學者每以爲: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印心,慧能改以《金剛經》印心。因而有人說:禅有古禅與今禅的分別,楞伽禅與般若禅的分別。達摩與慧能的對立看法,是不對的。依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可以徹底消除這一類誤會。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印心,當然是確實的,達摩門下曾有“楞伽師”(胡適稱之爲“楞伽宗”)的系統。然據《續僧傳》所說:“摩法虛宗,玄旨幽赜”。“達摩禅師傳之南北,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爲宗”。達摩禅從南朝而到北方,與般若法門原有風格上的共同。到了道信,遊學南方,更深受南方般若學的影響。在吉州時,早已教人誦念“摩诃般若波羅蜜”了。等到在雙峰開法,就將《楞伽經》的“諸佛心第一”,與《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叁昧”融合起來,製爲《入…

《印順法師與禅宗史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