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意义的。根据《续高僧传.法冲传》的记载,慧可的弟子有那禅师、粲禅师、慧禅师、盛禅师等,他们虽依《楞伽经》,但“并口说玄理,不出文句”,形成了楞伽禅系统。其中的那禅师及其弟子慧满等人,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继承了楞伽禅传统;其中的“粲禅师”,也就是后来一般所说的“璨禅师”,则传法于道信,道信又传弘忍,最终形成了中国禅宗。演化出禅宗的这一传承中的道信曾明言“我此法要,依《楞伽经》”【敦煌本《楞伽师资记》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大正藏》卷八五,1286c。】,弘忍也曾经想在寺院的廊壁上画“《楞伽》变相”【敦煌本《坛经》第5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11页。《楞伽》变相,即根据《楞伽经》而作的图画。】,因而也是以《楞伽经》相传授的。而慧可门下另有一种传承,如善禅师、丰禅师、明禅师,以及远承慧可的大聪师、道荫师等,他们都注经作疏,走上了重讲说的道路。这也许就是慧可所曾预言的“此(楞伽)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续高僧传.慧可传》,《大正藏》卷五十,552b~c。】的意思。这些承达摩和慧可以后,同样以《楞伽经》为依持并递相传授者,我们可视之为楞伽经师的传承。 这样,达摩将《楞伽经》传给了慧可,慧可以后,形成了一个以《楞伽经》相传授的楞伽系。此系僧人,广而言之,可统称之为楞伽师。此系在继承达摩“藉教悟宗”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重“教”,一是重“宗”。为了加以区别,重“教”者我们可称之为楞伽经师,重“宗”者,则可以楞伽禅师名之。楞伽禅师的思想和禅法,就是楞伽禅,而其中慧可、僧璨至道信的一支,即演化成了禅宗。由此可见,印顺法师关于在慧可门下的弘传中出现了“口说玄理,不出文记的禅师”和“著作疏释的经师”的分化的说法,不仅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且对理清中国禅宗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特别是把握中国早期禅的发展情况,也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历史的情况有时是更复杂的。据有关记载,除了达摩、慧可一系依四卷本《楞伽经》的楞伽师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楞伽师存在。例如《续高僧传.法冲传》中还记载说:“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这就是说,不仅有不承慧可而来的楞伽师,他们自依《摄大乘论》来疏解《楞伽》,而且还有不依四卷本而依十卷本《楞伽经》者,且不是禅师而是“律师”。这又表明,广义的“楞伽师”,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名称,可以包含很多内容。但印顺法师的研究,无疑给我们理清头绪提供了方便。

   三

   印顺法师关于如来藏、如来禅的看法,以及对道信“《楞伽》与《般若》合一”的禅法特色的概括等,对了解中国禅宗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早期禅宗,有“如来禅”之称。何为如来禅?“如来禅”的本意是“如来所得之禅”或“如实入如来地之禅”,是证入如来之境、区别于外道和二乘菩萨所行的“最上乘禅”。《楞伽经》卷二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大正藏》卷十六,492a。 】在中国禅史上,“如来禅”最初是与菩提达摩所传的“南天竺一乘宗”之禅连在一起的。唐代宗密在把禅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和如来清净禅时,曾指出: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卷四八,399b。】。

   这里,宗密明确地把达摩门下所传的禅称之为最上乘的“如来禅”。宗密作为华严五祖,他又曾自称是惠能弟子荷泽神会的第四代法嗣,并认为神会是惠能禅的嫡传,神会的荷泽宗“全是曹溪之法,无别教旨”,是“达摩远来之本意”【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中华书局,1983年,460、466页。】。显然,最上乘的“如来禅”最初也是包括了惠能禅的。

   但是,在惠能南宗繁兴起来以后,却出现了贬低“如来禅”,而以“祖师禅”来指称南宗禅的情况。“祖师禅”的最早出现,似始于六祖惠能的第四代法嗣沩山灵佑门下【参《五灯会元》卷九,中华书局,1984年。】,它是被作为高于如来禅而提出来的。如果从惠能把菩提达摩的“藉教悟宗”发展为“藉师自悟”、惠能以后“祖师”的地位在南宗中日趋重要、参禅提问者都问“祖师西来意”而将佛推至一边等事实来看,以“祖师禅”指称惠能以来的禅,似未尝不可。与出自经文的“如来禅”相比,“祖师禅”似还更能突出惠能南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之特色。换言之,“祖师禅”可以作为一个反映中国禅宗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历史概念来使用。但在禅门中,“祖师禅”却是以其区别于如来禅、且高于如来禅而提出来的。祖师禅被用来形容不落阶渐、直了顿悟的宗门禅,特别是惠能以下的南宗禅,而如来禅则被用来描绘那种依教修证、未能直契心性之禅,亦即泛指传统的禅宗之外的“如来所说的各种禅法”,这些禅法被认为只是教内文字而不是禅的最高境界。这样,“最上乘”的如来禅一变而成了教内相传的“未了”之禅的代名词,只有惠能以下的“祖师禅”才称得上是“教外别传”的至极的最上乘禅了。“祖师禅”虽然仍被说成是传自菩提达摩,其实却成为惠能南宗禅的专称。由于“祖师禅”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南宗门下为了宣扬自己嫡传达摩祖师的心法以贬斥神秀北宗等其他禅系而提出来的,而在惠能后学中并未有人称惠能为祖师禅而贬达摩为如来禅,因而在禅史的研究上,对“如来禅”和“祖师禅”的指称一直有不同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导致了某些混乱:“祖师禅”虽大多是指惠能所创的南宗之禅,但也有不包含惠能禅的,例如根据太虚法师的说法,惠能是被划归到“如来禅”而不是“祖师禅”中去的;言“如来禅”,虽大多是指达摩门下辗转相传之禅,但有的包括了惠能禅,有的则不包括,还有的则专指惠能弟子神会之禅【参洪修平、孙亦平:《惠能评传》第9章第4节,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们认为,把“如来禅”和“祖师禅”对立起来,以“祖师禅”来指称惠能南宗禅其实并不是最合适。因为在惠能后学中并未有人称惠能为祖师禅而贬达摩为如来禅。从惠能南宗识心见性、顿悟成悟的禅法来看,与《楞伽经》所言的如来禅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上引宗密把菩提达摩以来一直到神会的禅称为最上乘的如来禅,这一方面当然反映了宗密对达摩系禅法的推崇和对自己的抬高,但另一方面这可能与达摩系禅最初以《楞伽经》相传授,并具有《楞伽经》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思想倾向也有关系,因为在《楞伽经》里,如来禅也有证悟如来藏性从而得如来法身的意思。而从达摩到惠能的禅法思想中,《楞伽》心性论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此,印顺法师曾明确指出:“达摩所传的禅法,本质是“如来藏”法门;“如来禅”就是“如来藏禅”。”【《中国禅宗史》,20页。】“达摩禅的传承,是被看作楞伽之传承的。……慧能的法门,实际上也还是《楞伽》的如来禅。”【《中国禅宗史》,15页。】而事实上,从有关记载来看,惠能本人也是以“如来禅”自许的,他曾强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六祖坛经.宣诏品》,《大正藏》卷四八,359c。《曹溪大师别传》中也有大致类似的记载。】。另外,惠能南宗是以“顿悟”相标榜的,“南顿北渐”曾成为南北宗禅法差异的重要标帜,而在惠能时代,人们也是将顿悟禅称作“如来禅”的,例如玄觉的《永嘉证道歌》中就有“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的说法。神会在发挥惠能“无念”禅法时,也多次提到无念即是般若无所得,即是“如来禅”【参敦煌本《神会语录》第42节、第21节等,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96页、第88页。 】。因此,我们认为,印顺法师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对我们了解中国禅宗思想的基本特点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有关笔者对如来禅的看法,参洪修平、孙亦平《如来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那么,从达摩到惠能的禅法思想中是否主要的就是《楞伽经》的思想呢?对于惠能以后突出《金刚经》,有人以般若禅称之,又怎么理解呢?笔者对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禅宗究竟以般若性空为理论基点,还是以佛性妙有为理论基点的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深受印顺法师的启发。印顺法师曾以“《楞伽》与《般若》合一”来概括道信的禅法特色。他指出:

   近代学者每以为:达摩以四卷《楞伽经》印心,慧能改以《金刚经》印心。因而有人说:禅有古禅与今禅的分别,楞伽禅与般若禅的分别。达摩与慧能的对立看法,是不对的。依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可以彻底消除这一类误会。达摩以四卷《楞伽经》印心,当然是确实的,达摩门下曾有“楞伽师”(胡适称之为“楞伽宗”)的系统。然据《续僧传》所说:“摩法虚宗,玄旨幽赜”。“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达摩禅从南朝而到北方,与般若法门原有风格上的共同。到了道信,游学南方,更深受南方般若学的影响。在吉州时,早已教人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了。等到在双峰开法,就将《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与《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融合起来,制为《入…

《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