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導航
各位手上有一張講義--「心靈導航」。我們的心要讓它有個正確的方向走入菩提大道,成佛之道。尤其現在是中午,很想睡覺,這叫「五蓋」,五蓋是什幺?「昏沈」。還有一種叫「掉舉」,雖然不想睡覺,但是不能專心。有時候,小沙彌眼睛看著我,眼神呆滯,只是看著你。有些人經本放前面,眼睛不看,嘴巴也不念,爲什幺?心跑掉了,雖然不打瞌睡,但心跑掉了。還有一種「懷疑」,念《心經》有用嗎?念咒有用嗎?這叫「疑」。如果有這一些缺點,生起欲望的時候,生氣的時候,愛睡覺的時候,昏沈,掉舉,懷疑法,那時候就沒辦法入定。沒辦法入定就沒辦法專心,不能體悟到法的快樂,這幺一來,橫生枝節,就想去追求別的。所以同樣兩個人都在念經,同樣兩個人都拜佛,但是虔誠心不夠,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念經、持咒、拜佛是個助緣,最主要是你的用心。
那天我問臺北一個義工,我看他每天很忙,我說你這輩子的希望是什幺?他停頓了一下說,師父,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希望是找到一個好老公。我說,你拜佛的時候想這個啊?他說對呀,難道有錯嗎?我不敢講他有錯,但是如果我們道場哪一天有帥哥進來,很危險哦!哪一天被你看上了,怎幺辦?因爲那是你的目的,你會想,阿彌陀佛好靈驗,所以我告訴他,你來我們道場可能要考慮一下,他不認爲有錯,他說我也不亂來呀,我只是祈求。我說你這個願望,拜天公是可以,但是求佛是求解脫,乃至求利益衆生,不是爲這個而來的,動機不對。佛教講的是,我們生病,家裏有人死亡,事業失敗,求佛賜給我力量,讓我有心力去超越,承受這個苦,而且永遠不恨對方,還要慈悲以對。然後自己安住在這個苦裏面。所以爲什幺要講空性?就是讓你沒有被這個苦或執著拉走,安住在真相中,不是說你拜佛以後沒有苦,沒有災難,這不叫般若。就像有人每天放生,有一天得了癌症,這是放生得到的嗎?應該想,因爲有放生的功德力讓你有力量去承受本來更重的業,重業輕報,要這樣深信業果不虛。
各位要經常觀想,你現在已經一百歲了,牙齒掉光光,然後躺在床上要人家喂,還流口水,頭腦又清楚得要命,那時候你要修什幺?就是修一顆很強烈的心去接受身體的變化。兒子也跟你搶財産,媳婦在後面罵你老不死,那時候你覺得無所謂了,世間本來如此。我欠人的債,或是人家來感恩,心裏不動搖,體悟真正的生命是一個清淨的心念,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知道這一切才是修行的根本。我們心靈的導航是什幺?安忍,安住在變化中,不起心動念叫作忍。就像打坐腳好酸,或身體不舒服,但是內心不會爲這個事情而抱怨,因爲好或壞只是一種感覺,不是真實的。我們從出生以來,隱隱約約就有一個自我中心,叫我執。被稱贊的時候好歡喜;被汙辱的時候好生氣。各位,要抓到修行的重點,千萬不要有企圖,想得到別人的尊敬,想得到金錢、權力,有這樣企圖的時候,叫著魔,不是正確的發心。
第一,要有勇氣把自己投入在生活當中,這句話是什幺意思啊?當各位生而爲人的時候,我們的生活是什幺?愛恨情仇,生老病死,是非對錯,五濁惡世,要把這個當作道場,在變化無常中生起空性及悲心。利用這些境界修養自己的心性,所以生活即是修行,生活即是道場。如果希望生活更好一點,那要調整自己的心,世界唯心造啊。心變了以後,生活就會好,那時候就沒有受委屈的感受。有些人不怕失敗,硬沖也不怕,但是動機也不對,他不是爲了空性或利益衆生,他只是想,你們都跑掉了,剩沒半個,只有我還在。他是爲了比誰撐得久,而不是利用境界來修行。
第二、隨順。敞開心胸,擴展大愛。這是能夠把監獄大門打開的鑰匙。各位,什幺叫隨順?今天你作經理,明天老板告訴你,你去看倉庫吧,我有新的經理了。你說好啊,隨順因緣,最怕什幺?強烈地不接受,強烈執著一定要怎幺樣,那你從此以後沒好日子過了,所以敞開你的心胸,擴展大愛,不要不接受,不能排斥,還要怎幺樣?愛對方,關心對方,那時候你就出離地獄苦了。所以千萬要把地獄大門打開,這根鑰匙正在你的心中,所以叫心的鑰匙,打開你的心而無怨無悔。現在過年期間,舊的恨,不甘願,過去的被欺負,要讓它無影無蹤,不要一副一輩子都被拋棄的樣子,讓人一看就知道,你是被拋棄的那一型。
第叁,慷慨實現不貪婪的品性。什幺是慷慨?願意付出,跟人家分享,放下自我的占有欲。所以佛要我們在家人修布施、修慷慨。我記得,還在作侍者的時候,師父告訴我,出家人要注意,我們經常要人家布施,那你自己有沒有比別人更大的布施心?不能嘴巴叫人布施,自己不布施,反而自己變成悭貪。久了以後,你對信徒的感恩心也不見了。所以大乘佛教,不分在家出家,只要好事,我們都很慷慨隨喜。所謂慷慨布施不是在家人的責任而已,現在的大乘佛法,各位會發覺,出家師父比在家衆有錢,他們可以作的布施應該更大,因爲大衆受的教育喜歡布施,因此財富就集中在道場了,道場應該對整個社會作更大的關懷。弘一大師說,寺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我們吃得好,用得好,但是這世間苦難還這幺多。所以一個寺廟的存在是爲了周圍環境而存在,是爲了幫助其它團體而存在。就像我們將學校弄得很好,但是周圍環境不好,家庭教育不好,學生也不會好的。學生要教育好,除了學校要教育好,家庭教育也要好,這是要擴展的,所以要慷慨付出,分享你所擁有的,在付出的行爲當中我們愈能感受到愛。
第四,佛陀說,戒德是一個人真正美麗的地方,善行能令一個人內心放光明,這也是我們能給予世界最偉大的貢獻,爲什幺?因爲不傷害他人或衆生,便能提供周圍的人安全與信任,多快樂啊,今天你的老板因爲對你信任,將黃金珠寶都交待你,你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老板也覺得好快樂。或者你叁天沒回家,你的太太還是對你很放心,各位,我們就要創造這樣的人格。一個佛教徒不分在家出家,他可以對社會貢獻的是什幺?給人家快樂的感受,千萬不要因爲人家的一點勸告就翻臉了。像我們小和尚有時候滿可愛的,你講他的過失,他不生氣,但是也不會改,厲害。有些人不行,你講他幾次,他不來了。這雖然是優點,但是缺乏精進的動力,哪一天總會成熟的,還要大家彼此努力,至少他能承受別人的指責,這就是一種修行。所以至少作到不傷害別人,那你對世界就有貢獻了。
計程車司機讓他的客人覺得安全,賣東西的店家讓客人覺得健康有保障,這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除了有戒律的德行又願意助人,這叫善行,生命發光發亮啊。世間人蓋個房子還嫌住不夠,阿彌陀佛用黃金蓋了極樂世界讓大家住,那是有無量的奉獻而得到的果報。一切都爲了衆生,讓衆生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地來到他的環境。來到他的環境有什幺功德?不讓衆生起貪瞋癡,這才厲害。所以我常跟女生說,不要弄得太漂亮,不要弄得太性感,你讓我們起貪瞋癡,那還得了!你瞄我們一眼,我們這些小沙彌又顛倒了。我們要用端正的眼神去看別人,以尊敬的眼神去看別人,尊敬他是個未來佛,至少不讓人起心動念,覺得安全與信任。
第五,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敬人,尊敬衆生的時候,我們便能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各位,今天你願意來護國寺,因爲你對這地方的出家人內心有恭敬。如果你看不起人,看不起你的先生,那你就活在地獄裏了。萬法唯心造,千萬不能有這樣的觀念,我們要從內心尊敬對方。佛講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是未來佛呢,沒有了他,我怎幺修行空性,忍辱,奉獻,包容。當你的心改變了,世界就不一樣了,這叫世界唯心造,一切法以心爲根本。從對別人的尊敬所産生的關懷,意味著能轉化我們與社會的互動溝通,進而采取積極的行爲,懂得如何服務。雖然我們現在不是佛,但是大家要培養作佛的動力,每一間素食店我都去擺善書,每一個天公廟我也去擺放一些簡單的佛教故事,每個路口我擺個佛的名號,佛的相片,乃至佛的種種表法,使大衆有機會獲得解脫,每天想這些。
有一天我去一個中心,那邊的聯絡人告訴我,師父,這裏沒什幺義工,沒人呢!我說,你一個人不夠嗎?佛法不是這樣的,不是開在這裏等人家來的。要去開發,這一條街,這一條巷,這一個素食店,甚至一家西藥房,主動去跟他們結緣。我們中國人有個特點,中國人不壞,不會害人,但也不會主動跟你打招呼,如果你主動給他叁分,他就給你七分;如果漠不關心,大家相見就不講話,冷漠了。
菩薩不一樣,過年過節到了,趕快煮一些東西,弄一些東西,主動表達對他人的關心,甚至到他家去掃地,讓人家感受到鄰居真好,那時候你才能把真理傳遞給他,所以菩薩忙得不得了,但是要人忙心不忙。身體再怎幺忙,內心很歡喜,絲毫沒有抱怨。人閑心不閑,雖然一切空性,但衆生明明在苦難中。要想辦法與這個世界産生互動,因爲體悟到空性是沒有單獨存在的個體,唯有互相依靠的存在。看見螞蟻、蚊子那種锲而不舍,整夜追求喝你的血,那一種精進的精神也該值得學習。
第六,慈悲激發我們行動,智能則保證我們的方法有效。我一直想要把佛法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免得很多人不會用,慈悲就是因爲你真正對別人的苦樂産生連結跟關心,就像看到最愛的爸媽或子女,一定會有實際的行動。愛心不能講在嘴巴,要化爲實際的行動,看書看到天亮,打坐打到天亮,念佛念到天亮,爲什幺?一切的作爲都是爲了衆生。尤其我們有些和尚要去讀佛學院,動機是什幺?這個世界苦難。如果忘了世界的苦難,那完了,沒去讀佛學院以前還會念阿彌陀佛,還會拜佛,讀回來以後,佛不念了,大殿不掃了,爲什幺?他覺得自己讀得很高,不願意作這些工作,跟人家合不來了,對人不再有愛,那就可怕了。所以要隨時培養慈…
《心靈導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