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被“五陰”、“無明”掩覆的一段話,說如果能“離其所覆”,即斷除無明之心,就能達到覺悟解脫。接著說:“故知一切諸善,以覺(按,此指真如佛性)爲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由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爲了。”可見,觀心的首要目的是“了心”,通過“了心”而引導修行者進行斷惡修善,達到覺悟解脫。
(2)通過“觀心”從內心滅除一切情欲和世俗觀念--“除叁毒”和“淨六根”
《觀心論》脫離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和環境來考察人生和內心世界問題,認爲人們的精神中有一種先天的道德意識或覺悟基因,此即“真如之心”,亦即佛性,它是人們之所以能夠信奉佛教,能夠達到覺悟成佛的內在根據。同時又把人的生理本能和自然情欲稱爲“無明之心”,認爲是導致人生一切苦惱和罪惡的本源。又認爲,淨、染二心雖然與生俱有,但前者是永恒存在的,只是被後者覆蓋著,而後者是可以通過修行而被滅除的。“觀心”這種禅定不僅是達到“了心”的認識過程,使人能夠思悟心的淨染、善惡、迷悟,而且也是一個斷惡修善,斷滅“無明”,使真如本性顯現,達到覺悟的“修心”過程。可以說,“修心”是屬于直觀內省的宗教道德的修養方式之一。
《觀心論》認爲,“無明之心”雖然包括無限數量的“煩惱情欲”和所謂“衆惡”,但皆以貪、嗔、癡“叁毒”爲本源,而貪嗔癡又通過作爲人的感覺與思惟功能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表現出來。因爲“六根”與外境接觸而産生“六識”,即形成感覺和認識,使人對外界有所貪戀追求,發生所謂“惡”的行爲,形成種種煩惱,所以把“六根”乃至“六識”都稱爲“六賊”。它說:
一切衆生,由此叁毒及以六賊,惑亂身心,沈論生死,輪回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涓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裏。若複有人,斷其根源,則衆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叁毒爲叁聚淨戒,能轉六賊爲六波羅蜜,自然永斷一切諸苦。
按照佛教一般的說法,人生來就具有惡的本能,這就是貪、嗔、癡。所謂“貪”既包括普通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也包括貪戀人生和追求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心理趨向;“嗔”是指由于處在逆境和失利、所求落空的情況下産生的不滿或憤怒感情,由此會發生各種爭鬥,犯下罪惡;“癡”也就是無明,指不明事理,實際特指不接受或違背佛教教義,稱貪、嗔皆因它而發。佛教認爲衆生由此叁個方面而導致不斷造惡,輪回生死,不能解脫,故把它們稱爲“叁毒”。又認爲人的行爲不外乎身、語、意叁個方面,它們以人具有感覺和思維--六根與六識爲前提,故把它們稱爲“六賊”,謂它們能引導人們造罪,妨礙達到覺悟。《觀心論》所說的觀心過程便是以退治、斷除“叁毒”和淨化六根、六識爲主要內容。
引文所說的“叁聚淨戒”是大乘的戒律,包括:攝律儀戒,指遵守各種戒律規定以防止發生惡的行爲;攝善法戒,修善做功德;攝衆生戒,濟度衆生。所謂“六度”即“六波羅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般若),是大乘佛教修行的主要內容,也被認爲是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應當指出的是,“叁聚淨戒”和“六度”的原義不僅僅包括內在心理上的修行,也包括外在的傳教、行善和修行活動。但是,《觀心論》爲強調“觀心”的重要,把它們一律解釋爲製服情欲和世俗認識的心理活動。說:
叁聚淨戒者,則製叁毒心也。製一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以能製叁毒,即有叁無量善普會于心,名叁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胡名波羅蜜,漢言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世塵,即是出煩惱,便至彼岸也,故名六波羅蜜。
對于這樣一種不同于原義的解釋,有人提出質詢:叁聚淨戒應是“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而現在只說是“製叁毒心”,豈不是曲解文義嗎?《觀心論》對此強加解釋,說修戒是針對“貪毒”的,此即爲“誓斷一切惡”;修定是針對“嗔毒”的,此爲“誓修一切善”;修慧是針對“癡毒”的,此爲“誓度一切衆生”。這樣一來,便把佛教的戒、定、慧叁學說成是直接對治貪嗔癡“叁毒之心”的修心方法,又把它們等同于含義本來不同的大乘叁聚淨戒了。根據這種解釋,在觀心過程中進行斷除“叁毒”的心理活動也就等同于修持叁聚淨戒和六度。《觀心論》又說:
以能製叁毒,即諸惡消滅,故名之爲斷;以能持叁聚淨戒,即諸善具足,故名之爲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濟群生,故名之爲度。故知所修戒行,不離于心。若自心清淨,一切衆生皆悉清淨。故經雲:心垢即衆生垢,心淨即衆生淨。又雲:欲淨佛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若能製得叁種毒心,叁聚淨戒自能成就。
這裏所引的佛經是《維摩诘經》的<弟子品>和<佛國品>,強調修心淨心的重要性。這段文字是說,持戒修行都是不脫離內心的精神活動,而如果通過觀心、淨心達到“自心清淨”,就會使衆生清淨,以至使修行者理想中的“佛國”也清淨。從這裏可見神秀北宗對觀心的重視程度。
佛教所說的“解脫”,一般是指從流轉“叁界”生死輪回中解脫,成阿羅漢或成菩薩成佛。“叁界”包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除欲界的人、畜生之外,都是在現實的世界不存在的。“輪回”則是說根據衆生生前的善惡行爲死後在所謂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或稱六趣,六種輪回趨向)中轉生。對此,《觀心論》從心性修養的角度進行解釋,說“叁界”不在心之外,它們正是貪、嗔、癡“叁毒之心”,由此叁毒之心,而使人造惡,輪回六趣。因此說:
叁界業報,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于叁界中則出叁界。
惡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叁界六趣輪回之苦,自然消滅。能盡諸苦,則名解脫。
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常明,絕叁毒心,永使消亡;閉六賊門,不令侵擾,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無量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
在這裏明確表示,通過“觀心”、“了心”、“攝心”就能在現世達到解脫。“悟在須臾,何煩皓首”,也就是即身成佛。縮短從現世到彼岸的距離,是禅宗內部普遍蘊育著的一種新的傾向,然而這種傾向在神秀及其弟子那裏沒有得到發展,而在弘忍的另一個弟子慧能及其繼承者所主張的頓悟禅風上得到體現。
爲了強調“觀心”對解脫的決定意義,在《觀心論》的不少段落把營造伽藍(寺),鑄造或繪製佛像,燒香散花,燃長明燈,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等等,統統牽強地解釋爲內心的修行活動。例如說:“言伽藍者,梵音,此言清淨處也。若永除叁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則伽藍也”;“塔者,身心也。常令覺慧巡繞身心,念念不停,名爲繞塔”……這就是說,以往佛教所提倡的修寺造像,燒香禮拜等等功德事業是不必要的,《觀心論》斥之爲“立相爲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塔像……見有爲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即兀兀如迷,且貪世上之小樂,不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诳言獲福。”勸修行者不要執著這種“有爲”的外在的功德事業,唯有坐下來“攝心內照”、“觀心”才有可能達到解脫。
(叁)《大乘五方便》的禅法思想
《大乘五方便》,也稱《大乘無生方便門》,是唐代相當流行的北宗禅法著作,從敦煌遺書中發現很多寫本。主要卷子有:北京圖書館藏生24,倫敦大英博物館藏S735、S1002、S7961、S2503、S7961,巴黎國立圖書館藏P2058、P2270、P2836。在有的卷子上不止一個寫本,但各種寫本的內容存在很大差異,很難合校成一個完整的本子。其中的S2503上的寫本叁、寫本二在1932年經日本學者校勘收入《大正藏》卷八十五,分別題爲《大乘無生方便門》和《贊禅門詩》。日本久野芳隆1937年在《富于流動性的唐代禅宗典籍--敦煌出土的禅宗北宗的代表作品》(《宗教研究》新14-1)和1940年在《北宗禅--由敦煌本的發現而明了的神秀的思想》(《大正大學學報》30、31合輯)論文中對P2058、P2270上的幾個寫本作了介紹。此後,宇井伯壽對這叁個卷子上的寫本重加校刊,分別用《大乘北宗論》、《大乘無生方便門》、《大乘五方便北宗》和《無題》的標題發表在他的《禅宗史研究》(岩波書店1939年出版)所附的<北宗殘簡>中。鈴木大拙對上述各本加以校訂,做成四本校刊本,發表在其《禅思想史研究第叁》(《鈴木大拙全集》卷叁,岩波書店1968年出版)。整理這四個本子所依據的寫本分別是:第一號本--S2503上的寫本二,第二號本--S2503上的寫本叁,第叁號本--P2058、P2270上的幾個殘本,第四號本--S2503上的寫本一。這爲研究北宗禅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所謂“方便通經”
宗密在其《圓覺經大疏抄》卷叁之下把北宗神秀、普寂一系的禅法歸納爲“拂塵看淨,方便通經”。
從現存的幾個寫本來看,《大乘五方便》的完本應當包括五個部分,在結構上與宗密在《圓覺經大疏抄》上的介紹是一致的。讓我們首先從整體上對《大乘五方便》的內容略作介紹。何謂“方便通經”?意爲借助智慧巧妙地解釋經典,主要是通過對《大乘起信論》、《法華經》、《維摩經》、《思益經》、《華嚴經》五種佛經思想的解釋來論述北宗對覺悟解脫和禅法的主張。
第一是“總彰佛體”,依據《大乘起信論》,主要用所謂“離心離色”、“無念”的思想論證何爲佛、覺,何爲解脫的問題,引導修行者超脫來自物質世界(色)和精神世界(心),來自個人身心的一切執著束縛,體認心色俱空,舍棄所有的世俗觀念,取消一切好惡、取舍的意念,…
《禅宗北宗及其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