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北宗及其禅法▪P4

  ..续本文上一页,但被“五阴”、“无明”掩覆的一段话,说如果能“离其所覆”,即断除无明之心,就能达到觉悟解脱。接着说:“故知一切诸善,以觉(按,此指真如佛性)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由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可见,观心的首要目的是“了心”,通过“了心”而引导修行者进行断恶修善,达到觉悟解脱。

  (2)通过“观心”从内心灭除一切情欲和世俗观念--“除三毒”和“净六根”

  《观心论》脱离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环境来考察人生和内心世界问题,认为人们的精神中有一种先天的道德意识或觉悟基因,此即“真如之心”,亦即佛性,它是人们之所以能够信奉佛教,能够达到觉悟成佛的内在根据。同时又把人的生理本能和自然情欲称为“无明之心”,认为是导致人生一切苦恼和罪恶的本源。又认为,净、染二心虽然与生俱有,但前者是永恒存在的,只是被后者覆盖着,而后者是可以通过修行而被灭除的。“观心”这种禅定不仅是达到“了心”的认识过程,使人能够思悟心的净染、善恶、迷悟,而且也是一个断恶修善,断灭“无明”,使真如本性显现,达到觉悟的“修心”过程。可以说,“修心”是属于直观内省的宗教道德的修养方式之一。

  《观心论》认为,“无明之心”虽然包括无限数量的“烦恼情欲”和所谓“众恶”,但皆以贪、嗔、痴“三毒”为本源,而贪嗔痴又通过作为人的感觉与思惟功能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表现出来。因为“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六识”,即形成感觉和认识,使人对外界有所贪恋追求,发生所谓“恶”的行为,形成种种烦恼,所以把“六根”乃至“六识”都称为“六贼”。它说: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及以六贼,惑乱身心,沉论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涓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根源,则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能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断一切诸苦。

  按照佛教一般的说法,人生来就具有恶的本能,这就是贪、嗔、痴。所谓“贪”既包括普通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也包括贪恋人生和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心理趋向;“嗔”是指由于处在逆境和失利、所求落空的情况下产生的不满或愤怒感情,由此会发生各种争斗,犯下罪恶;“痴”也就是无明,指不明事理,实际特指不接受或违背佛教教义,称贪、嗔皆因它而发。佛教认为众生由此三个方面而导致不断造恶,轮回生死,不能解脱,故把它们称为“三毒”。又认为人的行为不外乎身、语、意三个方面,它们以人具有感觉和思维--六根与六识为前提,故把它们称为“六贼”,谓它们能引导人们造罪,妨碍达到觉悟。《观心论》所说的观心过程便是以退治、断除“三毒”和净化六根、六识为主要内容。

  引文所说的“三聚净戒”是大乘的戒律,包括:摄律仪戒,指遵守各种戒律规定以防止发生恶的行为;摄善法戒,修善做功德;摄众生戒,济度众生。所谓“六度”即“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是大乘佛教修行的主要内容,也被认为是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应当指出的是,“三聚净戒”和“六度”的原义不仅仅包括内在心理上的修行,也包括外在的传教、行善和修行活动。但是,《观心论》为强调“观心”的重要,把它们一律解释为制服情欲和世俗认识的心理活动。说:

  三聚净戒者,则制三毒心也。制一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以能制三毒,即有三无量善普会于心,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胡名波罗蜜,汉言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世尘,即是出烦恼,便至彼岸也,故名六波罗蜜。

  对于这样一种不同于原义的解释,有人提出质询:三聚净戒应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而现在只说是“制三毒心”,岂不是曲解文义吗?《观心论》对此强加解释,说修戒是针对“贪毒”的,此即为“誓断一切恶”;修定是针对“嗔毒”的,此为“誓修一切善”;修慧是针对“痴毒”的,此为“誓度一切众生”。这样一来,便把佛教的戒、定、慧三学说成是直接对治贪嗔痴“三毒之心”的修心方法,又把它们等同于含义本来不同的大乘三聚净戒了。根据这种解释,在观心过程中进行断除“三毒”的心理活动也就等同于修持三聚净戒和六度。《观心论》又说:

  以能制三毒,即诸恶消灭,故名之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即诸善具足,故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故名之为度。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一切众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即众生垢,心净即众生净。又云:欲净佛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能制得三种毒心,三聚净戒自能成就。

  这里所引的佛经是《维摩诘经》的<弟子品>和<佛国品>,强调修心净心的重要性。这段文字是说,持戒修行都是不脱离内心的精神活动,而如果通过观心、净心达到“自心清净”,就会使众生清净,以至使修行者理想中的“佛国”也清净。从这里可见神秀北宗对观心的重视程度。

  佛教所说的“解脱”,一般是指从流转“三界”生死轮回中解脱,成阿罗汉或成菩萨成佛。“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除欲界的人、畜生之外,都是在现实的世界不存在的。“轮回”则是说根据众生生前的善恶行为死后在所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或称六趣,六种轮回趋向)中转生。对此,《观心论》从心性修养的角度进行解释,说“三界”不在心之外,它们正是贪、嗔、痴“三毒之心”,由此三毒之心,而使人造恶,轮回六趣。因此说:

  三界业报,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于三界中则出三界。

  恶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能尽诸苦,则名解脱。

  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常明,绝三毒心,永使消亡;闭六贼门,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量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

  在这里明确表示,通过“观心”、“了心”、“摄心”就能在现世达到解脱。“悟在须臾,何烦皓首”,也就是即身成佛。缩短从现世到彼岸的距离,是禅宗内部普遍蕴育着的一种新的倾向,然而这种倾向在神秀及其弟子那里没有得到发展,而在弘忍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及其继承者所主张的顿悟禅风上得到体现。

  为了强调“观心”对解脱的决定意义,在《观心论》的不少段落把营造伽蓝(寺),铸造或绘制佛像,烧香散花,燃长明灯,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等等,统统牵强地解释为内心的修行活动。例如说:“言伽蓝者,梵音,此言清净处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则伽蓝也”;“塔者,身心也。常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这就是说,以往佛教所提倡的修寺造像,烧香礼拜等等功德事业是不必要的,《观心论》斥之为“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塔像……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即兀兀如迷,且贪世上之小乐,不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劝修行者不要执著这种“有为”的外在的功德事业,唯有坐下来“摄心内照”、“观心”才有可能达到解脱。

  (三)《大乘五方便》的禅法思想

  《大乘五方便》,也称《大乘无生方便门》,是唐代相当流行的北宗禅法著作,从敦煌遗书中发现很多写本。主要卷子有:北京图书馆藏生24,伦敦大英博物馆藏S735、S1002、S7961、S2503、S7961,巴黎国立图书馆藏P2058、P2270、P2836。在有的卷子上不止一个写本,但各种写本的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很难合校成一个完整的本子。其中的S2503上的写本三、写本二在1932年经日本学者校勘收入《大正藏》卷八十五,分别题为《大乘无生方便门》和《赞禅门诗》。日本久野芳隆1937年在《富于流动性的唐代禅宗典籍--敦煌出土的禅宗北宗的代表作品》(《宗教研究》新14-1)和1940年在《北宗禅--由敦煌本的发现而明了的神秀的思想》(《大正大学学报》30、31合辑)论文中对P2058、P2270上的几个写本作了介绍。此后,宇井伯寿对这三个卷子上的写本重加校刊,分别用《大乘北宗论》、《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和《无题》的标题发表在他的《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1939年出版)所附的<北宗残简>中。铃木大拙对上述各本加以校订,做成四本校刊本,发表在其《禅思想史研究第三》(《铃木大拙全集》卷三,岩波书店1968年出版)。整理这四个本子所依据的写本分别是:第一号本--S2503上的写本二,第二号本--S2503上的写本三,第三号本--P2058、P2270上的几个残本,第四号本--S2503上的写本一。这为研究北宗禅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所谓“方便通经”

  宗密在其《圆觉经大疏抄》卷三之下把北宗神秀、普寂一系的禅法归纳为“拂尘看净,方便通经”。

  从现存的几个写本来看,《大乘五方便》的完本应当包括五个部分,在结构上与宗密在《圆觉经大疏抄》上的介绍是一致的。让我们首先从整体上对《大乘五方便》的内容略作介绍。何谓“方便通经”?意为借助智慧巧妙地解释经典,主要是通过对《大乘起信论》、《法华经》、《维摩经》、《思益经》、《华严经》五种佛经思想的解释来论述北宗对觉悟解脱和禅法的主张。

  第一是“总彰佛体”,依据《大乘起信论》,主要用所谓“离心离色”、“无念”的思想论证何为佛、觉,何为解脱的问题,引导修行者超脱来自物质世界(色)和精神世界(心),来自个人身心的一切执著束缚,体认心色俱空,舍弃所有的世俗观念,取消一切好恶、取舍的意念,…

《禅宗北宗及其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