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十一世纪的人间佛教和佛教研究

  二十一世纪的人间佛教和佛教研究

  

  刚过去的20世纪,无论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来说都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的世纪。中国结束几千年的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体制,经过缓慢而曲折的道路进入以民主为基本标志的近现代社会。虽然现在两岸社会体制不同,但广大民众相信中华民族正在经历著伟大的复兴。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氛围下回顾走过的历史,展望未来的前景,是十分有意义的。

  笔者选择的这个题目很大,涵盖的范围很广。然而笔者无意也无力将这个题目展开作广泛的论述,仅就其中几个有兴趣的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展望。

  一、新世纪佛教:“人间佛教”是一面旗帜

  中国是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佛教占有重要地位,曾广泛深刻地影响和充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然而佛教在经历了初传、普及、民族化、内部诸宗会通之后,到清代末年明显地呈现出衰老、颓废乃至腐败的面貌。佛教界僧俗有识之士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激发了他们奋起复兴佛教的决心。先有杨文会居士(1837-1911)设立金陵刻经处,编印佛经,创办佛教学校,拉开了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序幕。接著是太虚法师(1889-1947)登场 [1],将佛教复兴运动推向高潮。1913年,年仅25岁的太虚在参加敬安(字寄禅)长老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提出了震惊教内外的“组织、财产、学理”(后改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口号。[2] 此后全力投入佛教复兴运动中去,通过著述、成立佛教团体、办学、报刊、带领弟子深入社会传法等艰苦卓绝的努力,促使中国佛教出现转机,使面向现实人生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界的最强音。中国虽经历过痛苦的战乱、动荡、坎坷曲折,然而社会毕竟取得空前发展,正在步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佛教界,两岸两三代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促成佛教大体适应现代社会体制的转型。

  (一) 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1989年香港佛教法住学会举办了纪念太虚法师诞辰100周年的国际学术会议。笔者在向会议提交的《太虚的人生佛教论》论文中,对太虚的人生佛教(有时也称人间佛教)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出于对中国现代佛教的整体性设想,主张佛教应重视人生,以改善人生为基础,并在教理、组织等方面提出相应方案。

  第二,重视与社会道德密切结合的五戒、十善等规则,并适应时代作了新的解释,提倡佛教徒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多为社会民众奉献。

  第三,主张建设新型僧团,兴办佛教学校,创办佛教学术刊物。[3]

  印顺法师长年追随太虚从事佛教复兴运动,对人生佛教理论作出新的发展。他认为太虚的人生佛教理论尚未突显佛、菩萨在人间,修行解脱在人间的“人间佛法”的现实内容。他根据自己对中印佛教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系统的人间佛教理论。他在1984年写的《游心法海六十年》的书中对此作出总结性的说明:

  大乘佛法,我以性空为主,兼摄唯识与真常。在精神上、行为上,倡导青年佛教与人间佛教。……

  虚大师说“人生佛教”,是针对重鬼重死的中国佛教。我以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势非常严重,也严重影响到中国佛教,所以我不说“人生”而说“人间”。希望中国佛教,能脱落神化,回到现实人间。我讲人间佛教。……[4]

  印顺法师在1989年又写了《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载《华雨集》第四册),针对后期大乘中的将菩萨天神化的弊端,特别提倡“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按:大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根本”,在现实人间弘扬佛法,利乐众生,造福社会。[5]

  太虚、印顺二位法师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理论对1949年以后至今的台湾佛教界有很大影响。台湾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等为代表的较大教团,在人间佛教实践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佛光山创始人星云法师结合佛光山建设和传法的经验,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从不同方面作了说明。他的〈佛光山的性格〉、〈佛光山对佛教的影响〉、〈怎样做个佛光人〉及〈人间佛教的蓝图〉[6] 等都对人间佛教作了清楚的并且切实可行的说明。

  中国大陆佛教界也提倡人间佛教,然而强调人间佛教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倡发扬佛教中的优良传统、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加强自身组织和道风建设,发展文教事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赵朴初先生在1987年佛协五届代表会议上作的〈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的报告中说:“佛教的利生思想,如“五明”中的工巧明,“四摄”中的利行、同事,“八正道”中的正命、正业,以及“一切资生产业(即工农商业)悉是佛道”的教义,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可以激励佛教徒参加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众生平等的主张;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普度众生的愿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慈悲喜舍,四摄六合的精神;广学多闻,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的教诫;自利利他,广种福田的思想;禁止杀、盗、淫、妄等戒规;以及中国佛教的许多优良传统”,都可激励佛教徒道德修养,提高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7]

  总之,从太虚提出人生佛教,到印顺发展为人间佛教,直到大陆佛教界遵循的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保持佛教基本特色的前提下,强调以人生为本,面向现实社会,贴近人生,关怀人生,为民众作奉献。

  (二) 新世纪佛教:在“人间佛教”旗帜下的实践

  在新的21世纪,佛教将如何存在和发展?将在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不仅是佛教界人士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笔者想在这里联系佛教未来的走向,仅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带有预测性的看法。

  1. 佛教界的有识之士、教团、丛林和广大僧尼群众,将更加自觉地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去年9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佛协第七次代表会议,新任会长一诚法师在〈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对人间佛教思想作了概要阐述,要求大陆佛教界积极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他说:

  契理契机地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内容:以教育培养人才,通过院校教育、寺院教育、居士教育培养合格佛教人才,是佛教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以修学净化人心,如法如律地勤修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觉悟人生、净化人心的重要内容;以慈善回报社会,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是佛教徒知恩报恩、慈悲济世、无我利他的积极人生观。……[8]

  将教育、培养人才、修学三学、奉献造福于社会置于实践人间佛教理念的重要内容。在新修改的佛协章程中也清楚地将“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写入〈总则〉。据此可以预料大陆佛教界在新世纪的基本走向是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使佛教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笔者对台湾佛教所知不多,然而从已经了解的情况来看,人间佛教的实践也是新世纪台湾佛教的主流走向。在台湾佛教界举足轻重的佛光山、法鼓山等较大教团虽对人间佛教表述不尽一致,但都提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提倡净化人心,建设人间净土。还有证严、晓云这样的两位杰出的女性法师不求建造寺院,不任住持,而本著慈悲济世,建设人间净土的宏愿将全力投入慈善救济、医疗、文教、科技等的社会事业之中,分别创立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佛教慈济功德会)、华梵人文科技学院(现为华梵大学),为社会造福,为民众谋利,在海峡两岸产生很大的影响。

  2. 新世纪的佛教教育将取得空前的发展,培养众多德才兼备的僧才、居士和学者。在教育方面,台湾佛教界在上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间,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台湾的佛教界十分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工作,几乎每个较大寺院、僧团,都创办不同层次的佛学院、研究所等,并出版学报杂志及佛教学术著作。著名的有:印顺法师创办的福严佛学院,星云法师创办的佛光山丛林佛学院,圣严法师创办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和僧伽大学佛学院,如悟法师创办的圆光佛学院和研究所,如学禅师创立的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悟因法师创立的香光尼众佛学院,净心法师创立的净觉佛学院,惟觉法师创立的中台佛教学院和研究所,惠空法师创立的慈光禅学院和研究所,菩妙法师创立的元亨佛学院、慧门法师创立的力行佛学院、白云禅师创立的千佛山佛学院、昭慧法师创立的佛教弘誓学院等。佛光山还创办佛光、南华两所综合性大学,法鼓山正筹建法鼓大学。

  大陆从20世纪50年代创办中国佛学院至今已经过了45年,虽然经过曲折坎坷的道路,然而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已经有不同层次的佛学院40多所。鉴于发展佛教教育,培养佛教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2年1月于上海召开各地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制定文件,强调为适应佛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培养大量合格佛教人才的必要性,并就发展佛教教育,办好佛教院校等方面提出带有方针性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完善学科建设,建立完善和多层次的佛教教育体系,著手编写统一标准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改进思想道德工作等。去年召开的佛协七届会议再次强调加强培养人才,办好学校,并提出制定、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立人才库和人才交流体系。[9]

  没有现代佛教人才就没有现代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又何从谈起。可以预料,两岸佛教界在新世纪将培养出一大批足以支撑人…

《二十一世纪的人间佛教和佛教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