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到黃梅從五祖弘忍求法的傳說
楊增文
[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佛教基礎知識
1999年1月
--------------------------------------------------------------------------------
【編者】楊增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
--------------------------------------------------------------------------------
慧能(638-713)到黃梅從五祖弘忍求法的傳說,詳見于《六祖壇經》,在禅宗界流傳甚廣。據《六祖壇經》記載,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北京涿縣),因其父貶官嶺南而成爲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的百姓。慧能的父親早亡,留下孤兒寡母,家境貧寒。慧能早年以打柴賣柴維持生活。大約鹹亨(670-674)年間,慧能聽說禅宗五祖弘忍在蕲州傳教,便安置好老母,前往黃梅,以行者身份求教于弘忍。
弘忍見到慧能後問:“你是哪裏人,到我這裏想獲得什麼?”慧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遠道而來投到大師門下,不想獲得其它什麼東西,只想成佛。”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尚未開化的蠻夷,怎麼能成佛呢?”慧能答:“人雖然有南方或北方的地區差別,佛的本性根本沒有南方或北方的不同。我這個嶺南蠻夷雖然相貌與大師有別,但是我們彼此都具有的成佛本性又有什麼不同?”聽了這番話,五祖還想和他繼續交談下去,但是看到衆多弟子都圍在左右,便讓慧能和大家一起去參加勞動。慧能說:“我還有話要禀告大師。弟子內心時常萌發智慧念頭:不離自己的本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大師要讓我幹什麼活?”五祖道:“想不到你這個蠻夷還天資甚高!你不要再講了,到後院碓坊幹活去吧。”慧能依言退下,走到後院碓坊。有一位行者分派他劈柴,踏碓舂米,一幹就是八個月。一天五祖對他說:“我認識到你有聰慧的見解,但由于怕有壞人傷害你,所以那天我故意沒有和你再談下去。你懂我的意思嗎?”慧能回答:“弟子也明白大師的用意,所以這些日子一直不敢到講法堂前抛頭露面,以免被人發現。”
又過了幾天,五祖召集起所有弟子,對他們說:“世人都沈淪于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之中,這是必須解決的最大問題。你們每天只是一心持戒修善追求福報,不考慮設法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如果你們不認識自己的本性,做功德善事又怎麼能拯救你們?你們都回去,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自己先天具有的智慧本性,每人作一首偈頌,拿來給我看,如果發現誰能領會佛法大意,我就把衣缽傳給他,讓他成爲第六代祖師。”大衆聽了五祖的話,相互議論:“我們這些人用不著花費心思作偈頌呈交大師,這是徒勞的。神秀上座是我們的教授師父,不用說,一定是他成爲第六代祖師。”
神秀這時已作好了偈,但沒有勇氣呈交五祖,緊張惶恐。他突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我把自己作的偈頌寫在講法堂前走廊的牆壁上,由五祖自己去看。如果五祖欣賞,我再聲明是自己寫的。于是他趁夜半叁更無人之際,悄悄把偈文寫在牆壁上。他的偈頌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第二天,五祖看過偈頌後知道是神秀所作,便公開讓衆僧念誦學習,並告訴大家,依照此偈修行大有好處,可以避免轉生到地獄、惡鬼、畜生等極壞的轉回去處。但是,五祖當夜叁更又把神秀叫到自己的房間,告訴他:“從你作的這首偈來看,你還沒有認識自己的本性,你還是佛法的門外漢。憑你這樣的認識水平和理解程度,想獲得至高無上的覺悟是不可能的。所謂至高無上的覺悟,是在言談之間立即認識和體驗自己的本心本性,明白自己的本性沒有生成也沒有毀滅。在任何時候,在轉瞬即逝的每一個念頭中,都要保持這種認識和體驗。要懂得一切事物或現象都是相互融通的,都不會相互滯礙而格格不入。由于本性的真實,一切事物或現象也都具有真實性。對一切不作區別,始終甯靜的心體即是真實。如果有了這樣的認識和體驗,就是至高無上的覺悟本性。”五祖讓神秀再作一偈呈上。但神秀回去後,絞盡腦汁,搜索枯腸,始終作不出來。
過了兩天,慧能知道了神秀所作的偈,明白此偈作者尚未識心見性。由于他不會寫字,便央人代筆,把自己所作的一首偈寫在牆壁上。他的偈文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是針對前偈而發,大意是說:人的覺悟本性並不像一棵菩提樹,先天純潔清靜的心也並非如同明鏡。原本就沒有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體的東西,又會在哪裏沾染上世俗的灰塵呢?衆僧見此偈後大加贊賞。五祖見後心中暗驚,唯恐有人傷害慧能。他把偈文擦掉,並告訴衆弟子:“這首偈也不怎麼好,也沒有識心見性。”衆人都相信了五祖的話。
第二天,五祖悄悄來到碓坊,看到慧能腰間拴著一塊大石頭,費力舂米,便說:“按照佛的教誨修行的人,爲了佛法而甘願獻身。應該如此啊!”五祖接著問:“米舂了沒有?”慧能回答:“米早已舂好了,不過還需要篩一下。”五祖聽了沒吭聲,用拄杖敲擊石碓叁下,隨即離去。慧能明白五祖的用意,等到叁更天,來到五祖丈室。五祖秘密地爲慧能講《金剛經》。在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慧能完全明白了“一切事物和現象都離不開人的自我本性”的道理。五祖知道慧能已徹底認識了本性,就把據稱是菩提達摩傳下來的袈裟交給他,並說:“你已成爲第六代祖師,應該竭誠維護教法衣缽,廣泛拯救一切有情衆生,使本門教法永遠流傳下去。”五祖又告訴慧能:“傳衣者命如懸絲,此衣(袈裟)就傳到你爲止了。”五祖讓慧能從速到南方隱居,因爲要使佛法興盛起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充滿了艱難險阻,一定要忍耐,等到時機成熟再出來弘禅說法。五祖連夜把慧能送到九江驿,命其從速離去。
慧能求法的傳說自然不能完全視爲曆史真實,其中誇張、虛構的成分不少。但是,這個傳說也反映了禅宗初創時期的一些重要情況,包括禅衆的生活與修行、所重視的經典、門派的紛爭、禅宗的核心教義等,因此值得重視。
20.《六祖壇經》的“識心見性”學說
依據敦煌本,習稱的《六祖壇經》原名爲《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曆經唐宋元各代,出現了不同版本的《壇經》,現存主要有如下諸本:唐末敦煌本(完整者兩種)、宋初惠昕本(有多種)、元代德異本和宗寶本等。諸本內容雖有出入,但主要思想沒有太大的變化。《壇經》是慧能弟子根據他在韶州大梵寺的說法,加上他的傳禅事迹整理而成,是唯一被稱爲“經”的中國僧人的著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慧能的思想,包括初期禅宗的基本理論。“識心見性”是《六祖壇經》論述的中心教義之一。
“識心見性”指對自我本心和本性的認識,理解和體驗。在《壇經》中,“識心”與“見性”意思基本相同。認爲自我的本心和本性與佛的本性無本質區別,所謂“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所以“識心”或“見性”又是“成佛”的同義語。
“壇經”認爲,人的先天本性中不僅蘊含世間的萬事萬物,而且蘊含著全部佛理。自我的心性一切具備,無欠無缺。真理、智慧、佛性,也就是佛教所認爲的一切美好的理想的東西,全在人的一心之中。宇宙萬有,人生窮達,均由心性創造。《壇經》把“迷”于本心本性作爲沈淪于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只有“識心見性”才能超脫輪回。“識心見性”並不一定需要積年累月的修行,往往在一念之間即可完成。正如《壇經》所說:“無上菩提,須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言下見性成佛”,“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這是“識心見性”倡導頓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識心見性”倡導自證自悟。“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所謂覺悟成佛的解脫之道,絕對不能向外部世界去追求,不要希望靠外力的幫助來完成,不能爲外界環境所左右。解脫的唯一正途,是認識自我的本心和本性。開發自我,實現自我,即爲解脫成佛。
21.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是禅宗對其理論的主要特點的一個概括。此四句連用出現較晚,主要見于宋代及其以後的禅籍中,但它們所反映的思想在禅宗産生時期就具有了。宋代禅僧把它們說成是自釋迦牟尼以來就有的信條,實際上它們是中國禅宗的創造。
據《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法會上拈花示衆,大家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心領神會,知其意旨。于是釋迦佛便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所謂“正法眼藏”這種“微妙法門”,就是指的禅宗教義。“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指禅宗教理不依靠文字流傳,是在傳統佛教經典之外傳承的教義。禅宗之所以提出這種主張,是認爲“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不認識文字,不能閱讀佛教經典,也同樣可以把握佛理。早期禅僧大多文化素養低下,沒有能力像義學法師那樣精通佛典,他們的修行貫徹在勞作之中,而不是體現在研究弘揚經典上。這種思想正是基于禅僧的現實需要産生的。同時,這種輕視傳統佛教經典的口號也是針對注重義學的諸派提出的,用以表明禅宗優于其它佛教諸派。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分別出現在唐代多種禅籍中。禅宗自稱傳佛心印,修行的關鍵是認識自我的本心或本性。由于自我的本心和本性與佛性平等無二,所以對本心或本性的認識和證悟就是成佛。《六祖壇經》不厭其繁地講“識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表達這樣的思想。宋代禅僧則把…
《六祖慧能到黃梅從五祖弘忍求法的傳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