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代宗密及其禅教會通論▪P3

  ..續本文上一頁聲一字念佛,直到無聲,念念想佛在自己心中。

  7.慧能弟子神會的荷澤宗,“寂知指體,無念爲宗”。說“萬法既空,心體本寂,寂即法身,即寂而知,知即真智,亦名菩提涅槃”,是說人生本心之體與空寂相應,與法身相即不二,此即佛智,亦就是“一切衆生本源清淨心”。因此,只要尊奉“無念”的宗旨,就可以達到與空寂心體相應的解脫境界。

  宗密認爲,以上各家都是“旁出”,但只有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至神會是正傳。他說:“西域初從迦葉,此方始于達摩,乃至神會,唯委囑繼嗣也。”實際是強調神會是禅門嫡系繼承人,荷澤宗是禅門正統。

  宗密對以上七宗又從“揀”(否定,揚棄)和“收”(肯定、融會)兩方面加以綜合審視,認爲各有長短。說北宗、淨衆宗、南山念佛宗是“滯于染淨緣相,失天真本淨性德”,大意是批評這叁宗過多地注意屬于心性緣起的現象,而沒有看到心性空寂的本體的方面。洪州宗與牛頭宗、保唐宗是“缺于方便事行,而乃盡于有爲”,是

  頁228

  批評他們排斥必要的法事、修行,只是強調道在日用,致力有爲之事。還批評保唐宗廢棄一切教行,有“毀教之失”。前六家雖沒能“指出靈心”,但“皆是隨病對治之妙門也”。荷澤宗雖“克體直指寂知”(靈心),能適應心體以“無念爲宗”,但卻忽略心體的“隨緣,作種種門”的現象方面。可見,七家各有優劣,皆有失于圓通的“局見”。宗密最後認爲:

  于七宗中,若統圓融爲一,則七皆是;若執各一宗,不通余宗者,則七皆非。如《涅槃》說有人摸象,雖各認成非,然亦皆不離象體,但總也即是全象也。

  正如瞎子摸象的寓言,說象鼻是象、象耳是象等雖皆片面,但鼻與耳等畢竟是象的組成部分,七宗雖各有局限,但皆是教化衆生的禅法。如果荷澤宗的“以寂知爲本”與前六宗的“隨緣修方便”結合,達到“圓融爲一”,就完美無缺了。這是用華嚴宗的法界緣起的觀點來會通禅宗諸派。

  在《禅門師資承襲圖》中,宗密著重對北宗、洪州宗、牛頭宗、荷澤宗的禅法進行比較說明,指出他們的“言教淺深”。他說北宗僅看到心性緣起之相,認爲一切皆妄,而對于心性空寂之體沒有充分認識,批評說:“不覺妄念本空,心性本淨,悟既未徹,修豈稱真?”洪州宗則與此相反,認爲一切皆真,不修善,不斷惡,“以念念全真爲悟,任心爲修”。牛頭宗認爲一切皆無,以“本無事爲悟,忘情爲修”。荷澤宗是“釋迦降世,達摩遠來之本意也”,主張心境皆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寂知,是前達摩所傳空寂心也”,因此“見諸相非相”,修行是以無念爲宗,行“無修之修”。據此可概括如下:

  四宗見解相異

  -北 宗 ── 一切皆妄

  -洪州宗 ── 一切皆真

  -牛頭宗 ── 一切皆無

  -荷澤宗 ── 諸相非相

  四宗修行相異

  -北 宗 ── 伏心滅妄

  -洪州宗 ── 信任性情

  -牛頭宗 ── 休心不起

  -荷澤宗 ── 無修之修

  宗密發揮華嚴宗和《大乘起信論》等著作的觀點,認爲心爲萬法之源,覺悟的依據,有“不變、隨緣”二義。禅宗諸派言教的優劣就在于對此有沒有全面的認識。他以明珠(摩尼珠)爲喻。明珠本來明淨,無差別之相,此爲其體的“不變”之義;明珠接觸光亮和外物能起種種差別的色相,顯現種種顔色,此爲其相用的“隨緣”之

  頁229

  義。有人見到明珠汙染便不承認它是明珠,只有將它摩擦幹淨之後才認爲是明珠,此如北宗。有人認爲黑暗的汙染相本身就是明珠,明珠的本體是永不可見的,此如洪州宗。有人認爲明珠虛妄無實,徹體全空,此如牛頭宗。有人既知珠體本來圓明,又知它的一切色相皆是虛妄,認識“有無自在,明黑融通”,此如荷澤宗。此後又從遣顯二門、體用、比量現量等方面比較四宗的優劣,總的意思是荷澤宗于意爲優。宗密認爲荷澤宗主張先頓悟,依悟漸修的思想也超越于其他叁宗之上。

  盡管如此,宗密仍主張會通諸宗,說:“達摩所傳,本無二法,後隨人變,故似殊途,局(原作“扃”字)之即俱非,會之即皆是。”在答釋裴休所問的最後,表示:“若約各爲一類之機,善巧方便,廣開門戶,各各誘引,熏生生之習種,爲世世之勝緣,則諸宗所說,亦皆是諸佛之教也。”他雖認爲禅門諸宗有優劣淺深,並奉荷澤宗爲正統,但並不主張廢棄其它各宗,認爲它們仍可以適應不同根基人們的需要而發揮作用。

  (二)、禅教會通論

  禅、教的含義有兩個層次:一、禅是禅定、禅學,教是佛教經論、教理;二、禅是禅宗,教是講述和奉行佛教經論的人、禅宗以外的宗派。實際上二者常常混同在一起。宗密的禅教會通論在結構上可分爲兩個層次,一是禅教同源論,二是禅教會通論。

  宗密是如何區別禅教呢:《禅源諸诠集都序》對禅教有詳細解釋。他說,禅,原音“禅那,中國譯爲“思惟修”或“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以“本覺真性”或“佛性”爲本源。佛性不僅是禅的本源,也是“萬法之源”、“衆生迷悟之源”、“諸佛萬德之源”,自然是教法的本源。又說,“推窮教法從何而來者,本從世尊一真心體流出……其所說義,亦只是凡聖所依一真心體隨緣流出……”。[13] 既然禅、教皆以佛性爲源,那麼禅教一致便有了基礎。當然,從佛教曆史考察,又另當別論。

  按照宗密的看法,禅宗奉行的禅,不同于過去相傳之禅,是所謂“如來清淨禅”。宗密仿照《楞伽經》所載四種禅的說法,對禅作了如下分類: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來清淨禅。“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如來清淨禅。他說: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14]

  頁230

  要點是自心本來清淨,此心是佛。禅宗諸派的禅法盡管有種種差異,但在這一點上是基本一致的。後世雖另有所謂“祖師禅”的稱法,但並未提出實質性的新內容,只不過是如來清淨禅的不同說法而已。

  宗密認爲,即使是達摩所傳的禅宗也是與“教”一致的。針對當時佛教界禅、教對立,所謂“禅教相逢,胡越之隔”[15] 的現象,宗密強調禅教一致論。他說,禅宗雖有諸宗,但“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他按照禅宗內部的傳說和自己的禅宗史觀,對此舉例說明,謂西天二十八祖中有不少人就是弘傳經論的,如從迦葉至優婆鞠多皆兼傳叁藏,提多迦之後盛傳戒律,馬鳴、龍樹著述很多論書,只是因爲達摩來華看到人們“以名數爲解,事相爲行”,才特地強調心法,“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然而也不是“離文字說解脫”。達摩提倡《金剛經》、《楞伽經》,說此二經“是我心要”。宗密批評當時的“修心者(按,禅宗僧)以經論爲別宗,講說者以禅門爲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禅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經論本意”。[16] 是說禅宗本應以修證(修善因,證善果,最後成佛)爲本份,不應將此看作是“教”家而予以排斥;講經論者本應理解經論的本意是開示即心是佛,而不應將此看作是禅宗的專有而舍棄之。

  宗密認爲,對于禅教之間,禅宗諸宗之間存在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現象只有通過會通的方法才能解決,這對各方都有利。他說:“至道歸一,精義無二,不應兩存;至道非邊,了義不偏,不應單取,故必須會之爲一,令皆圓妙”;“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皆妙也”;“局之則皆非,會之則皆是,若不以佛語各示其意,各收其長,統爲叁宗,對于叁教,則何以會爲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門,各忘其情,同歸智海?”是說佛教所奉的根本真理是統一和圓滿的,佛教各種派別所奉之法各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應當對照佛教統一的教理(至道)加以會通,各自克服自己的不足,達到共同的提高。

  宗密按照自己的見解,把禅宗諸派分爲從低至高的叁宗,把佛教經論也按層次高低分爲叁教,然後以叁宗對照叁教,指明它們的一致之處,加以會通。禅宗叁宗是:

  1.息妄修心宗,包括神秀的北宗、劍南智诜、保唐宗(無住)、宣什(南山念佛宗)等的門下。主張衆生本有佛性,因無明覆蓋才致使流轉生死,應“背景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不照”。息滅妄念的修行方法是在靜處坐禅,“調心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心注一境”,

  頁231

  循序漸進。牛頭宗、天臺宗、北齊慧稠、劉宋求那跋陀羅在主張的修行方法上雖與此大同,但見解有別。

  2.泯絕無寄宗,包括石頭希遷、牛頭慧融及其法系的徑山道欽等皆屬此宗。認爲一切凡聖諸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使涅槃亦是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體悟“本來無事,心無所寄”,即可達到解脫。此宗直承般若空論,以無所得爲智。荷澤神會、江西馬祖、天臺宗的門下雖也有這種見解,但非所宗。

  3.直顯心性宗,雖未明指誰奉此宗,但參照《圓覺經大疏鈔》和《禅門師資承襲圖》的有關介紹可以確定是神會的荷澤宗與江西馬祖法系所奉之宗。認爲世界一切事物,“若有若空,皆唯真性”。從真性本體來說,雖“無相無爲”,無有善惡因果,也無凡無聖,但“即體之用”,能造作種種事物現象。江西馬祖及其法系認爲人的“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衆生當下即佛。不必修道修心,說“任運自在,方名解脫”。稱此爲真悟真修真證。荷澤宗認爲:“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

《唐代宗密及其禅教會通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