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佛教的倫理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領廣大佛教徒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而努力奮鬥。

  中國佛教在發展中形成鮮明的現實廣義風格,主要體現在蘊含豐富的人間佛教的思想方面。這種人間佛教思想,在新中國成立後特別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後;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全國廣大佛教徒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劃時代的發展。參照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居士相關論述,可將新時期的人間佛教思想歸納出以下六個要點:

  1、愛國愛教,團結進步,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2、將佛教勸善止惡的戒規和倫理規範——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薩四攝、六度等進行現代诠釋,使之與社會公德、公民道德建設和思想教育相會通,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3、必須關心現實社會,自覺地以建設“人間淨土”爲己任,造福社會,利益人群,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而努力奮鬥,積極奉獻;

  4、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優良傳統,主要有“農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和“國際友好交流”叁大傳統;

  5、佛教必須“續佛慧命”,傳承正信正法,保持組織的純潔性,爲此必須加強自身的信仰、道風、人才、教製、組織五大建設,並且不斷發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業;

  6、維護法律尊嚴、人民利益、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維護祖國統一。其中不僅1、2直接屬于倫理範疇,就是其他部分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倫理的意義。可以說,在人間佛教的體系中倫理觀念和道德規範占有重要地位。佛教團體和佛教信衆實踐人間佛教,遵循佛教倫理理念和規範,不僅與社會主義社會的主體意識形態協調,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理念和規範協調,而且可以爲維護社會穩定、協調人際關系、建立互助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獨特的貢獻。

  實際上,中國佛教徒作爲國家的公民,首先必須遵守社會的公德,並且要遵守職業道德,這本身與佛教的基本教義和倫理是一致的。

  四

  佛教倫理道德是隨順時代和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在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事業突飛猛進的形勢下,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以集體主義爲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爲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道德也在不斷充實和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共中央爲領導和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構建以人爲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很多英明決策和指示。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的具有曆史意義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範集中概括爲二十個字: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應當說,這一基本道德規範提出,是中國共産黨對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的最新認識成果,標志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05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

  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使全體人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要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胡總書記把“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爲今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做好的重點工作之一。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衆,特別是青少年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堅持以熱愛祖國爲榮、以危害祖國爲恥,以服務人民爲榮、以背離人民爲恥,以崇尚科學爲榮、以愚昧無知爲恥,以辛勤勞動爲榮、以好逸惡勞爲恥,以團結互助爲榮、以損人利己爲恥,以誠實守信爲榮、以見利忘義爲恥,以遵紀守法爲榮、以違法亂紀爲恥,以艱苦奮鬥爲榮、以驕奢淫逸爲恥。

  這“八榮八恥”言簡意赅,可以說涵蓋了社會主義道德理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鮮明表達。 .

  對黨中央的這些決策,中國佛教團體和廣大信衆熱烈響應,並且迅速付諸行動,積極做出貢獻。

  筆者認爲,今後還有必要努力探索將其中的基本精神和倫理規範加以吸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佛教的倫理道德體系,使之更加煥發生氣和時代精神。對于如何加以吸收,筆者認爲至少有叁個途徑:

  1、在诠釋和宣講佛教傳統的五戒、十善及其他倫理規範時,可以將上述社會主義的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和“八榮八恥”等內容置于相關的倫理規範之中,以充實和豐富這些倫理規範的內容;

  2、將遵循、實行與違背上述社會主義的道德規範的行爲,納入佛教的善惡觀念和範疇之中加以評價,在教內外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促使人們自覺地加強道德修養,模範地遵守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

  3、組織教內外的學者在堅持佛教教理和佛教倫理的特色的前提下,積極吸收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規範,編寫新時期的佛教倫理思想的教材和專著。筆者相信,這對發展佛教教育和文化,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加強佛教自身建設,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筆者以上想法,也許存在不少不足乃至欠當之處,提出來僅供諸位參考,並望予以指正。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佛教的倫理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