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弘傳“二入四行”禅法,有門下弟子將他的傳授記錄下來,流傳于世。這自然是指《二人四行論》。並且明確說達摩曾自稱一百五十歲,去世的地點不明。
然而在《續高僧傳》中與菩提達摩同卷有〈僧可(慧可)傳〉,其中說慧可從達摩“從學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慧可是“遭賊斫臂,以法禦心不覺痛苦,火燒斫處,血斷帛裹,乞食如故”;達摩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說:“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說達摩“達摩滅化洛濱”。這些內容中,有的可能是道宣晚年根據搜集的資料補充的,對理解簡短的達摩傳很有幫助。(慧可傳)中所載錄的向居士致慧可的偈頌在廣本《四行論》中有載,也許直接取自此論。
道宣是唐代著名律師和佛教史學家,應當認爲在《續高僧傳》所介紹達摩的事迹是比較可信的。
達摩《四行論》對北宗史書《楞伽師資記》的(菩提達摩)章影響也很大。開頭說:“魏朝叁藏法師菩提達摩,承求那跋陀羅叁藏後”,是將菩提達摩看作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羅的嗣法弟子。接著記述:“其達摩禅師,志闡大乘,泛海吳越,遊洛至邺,沙門道育、惠可奉事五年,方誨四行。謂可曰:有《楞伽經》四卷,仁者依行,自然度脫。余廣如《續高僧傳》所明。”這段內容幾乎全部取自《續高僧傳》。至于爲什麼說達摩承求那跋陀羅之後,沒有作具體說明,也許只是因爲他提倡求那跋陀羅翻譯《楞伽經》的緣故。
此後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昙林序”,全文引述簡本《四行論》。在將要結尾的地方,提到有幾種《達摩論》。說:
此四行,是達摩禅師親說。余則弟子昙林記師言行,集成一卷,名曰《達摩論》也。菩提師又爲坐禅衆釋《楞伽》要義一卷,有十二叁紙,亦名《達摩論》也。此兩本論文,文理圓淨,天下流通。自外更有人僞造《達摩論》叁卷,文繁理散,不堪行用。
據此,昙林不僅爲《四行論》寫序,而且還撰寫了其他部分。到底昙林寫的僅是達摩講述的“二入四行”部分,還是有其他部分,是不得而知的。至于其他二種《達摩論》,早已無所從考。
杜朏《傳法寶紀》受《四行論》影響較小,然而所講達摩出身婆羅門種姓,是南天竺國王第叁子等內容,顯然是源自《四行論》的昙林序。作者對此《四行論》也十分清楚,所謂“余傳有言壁觀及四行者,蓋是當時權化”,認爲所傳達摩坐禅壁觀的做法及《四行論》禅法,只是臨機的說法。作者更贊賞的是帶有頓教意味的“密以方便開發,頓令其心直人法界”的禅法,他自注曰:“其方便開發,皆師資密用,故無所形言。”意爲師徒間不借助語言的秘密傳授。
此傳除繼承道宣《續高僧傳·達摩傳》所說達摩活了一百五十歲等說法外,還吸收當時已經流傳的達摩的一些傳說,如說慧可斷臂、達摩遭到別人毒害,去世後魏使宋雲在蔥嶺見到他西歸等情節。
(二)《南陽和上問答雜征義》和《曆代法寶記》中的〈達摩傳〉
唐劉澄《南陽和上問答雜征義》中所收錄的神會《達摩傳》,可以看出受《四行論》的影響較少。傳中所說達摩向慧可傳授《金剛般若經》“說如來知見”,“授語以爲法契,便傳袈裟以爲法信”,皆是神會的觀點。其中提到的慧可爲求達摩傳法而立雪斷臂、達摩去世後只履西歸、梁武帝造達摩之碑等,可以推測皆屬于當時北方已經廣爲流傳的達摩傳說。
記述唐代四川淨衆、保唐禅派事迹的《曆代法寶記》中的菩提達摩被稱作菩提達摩多羅或達摩多羅,是有意將菩提達摩與《達摩多羅禅經》中的達摩多羅看作是一個人。這種做法可能源自于《法如行狀》(法如是弘忍弟子,載《金石萃編》卷六)及《傳法寶紀》。盡管在這兩種文獻中沒有明講菩提達摩即達摩多羅,然而它們都引用過東晉慧遠的《禅經序》。所謂《禅經》是東晉時佛陀跋陀羅在廬山應慧遠之請譯出的《達摩多羅禅經》,是介紹達摩多羅、佛大先的禅法的,上卷介紹自佛以後禅法的傳承世系是:迦葉——阿難——末田地——舍那婆斯——優婆崛——婆須蜜——僧伽羅叉——達摩多羅——不若蜜多羅。慧遠據此在撰寫的序中只提到,在佛以後阿難傳末田地——舍那婆斯……優婆崛,達摩多羅是屬于這個傳承世系的人。這兩種文獻皆把達摩多羅當成菩提達摩。
神會在與北宗僧人辯論中同樣也引用《禅經序》而將達摩多羅當作是菩提達摩。《曆代法寶記》受神會影響較大,不僅直接將菩提達摩改成達磨多羅,而且還進而編造在廬山翻譯《禅門經》(《達摩多羅禅經》)的佛陀(佛陀跋陀羅)和耶舍(《寶林傳》稱是那連耶舍)皆說成是菩提達摩的弟子。此外關于達摩見梁武帝、“第六代傳法者命如懸絲”、達摩只履西歸等,也可能源自神會的說法。至于記述達摩所說“唐國有叁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等,可能是取自于當時流行的傳說。
(叁)《寶林傳·達摩章》對《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達摩傳〉的影響
《寶林傳》出世以後,曾經廣泛流傳。後世禅宗史書中的達摩傳記幾乎都受到它的影響。五代南唐靜、筠二禅僧編撰的《祖堂集》和宋道原編撰的《景德傳燈錄》中的天竺二十八祖的名稱皆取白《寶林傳》,內容的很大部分也取自《寶林傳》。
盡管現存殘本《寶林傳》已經沒有第七卷,無從知道達摩在來華之前的經曆和師事般若多羅的事迹,然而從二書彼此不相知,<達摩傳>主要內容卻基本一樣來看,說明二者皆取自《寶林傳》不少內容。主要有如下幾點:
1、達摩聽從其師般若多羅的訓示,決定到震旦(中國)傳法、般若多羅向他說含有玄機的谶偈(帶有預言性質的偈頌)“路行跨水複逢羊………”之類;
2、梁普通八年(527)達摩從廣州登陸(按:從史實上考察不可信),受到廣州刺使蕭昂迎接,梁武帝遣使迎請到金陵。
3.達摩見梁武帝,對梁武帝問說造寺、寫經、度僧有無功德所作“無功德”的回答等情節;
4、達摩過江到北魏少林寺傳法,收慧可爲弟子;慧可爲求法而雪中斷臂;達摩讓弟子講修行所得,謂慧可得其髓,向慧可傳法與袈裟、付法偈“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提倡四卷《楞伽經》……;
5.回答所謂“期城太守”楊銜之所問“西國五天,師承爲祖”的回答,說“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的偈頌。
6、達摩被人毒害而死,葬熊耳山,然而魏使宋雲從印度回國在蔥嶺遇見達摩只履西歸。
二書{達摩傳)中的這些內容,皆是取自《寶林傳》,文字大部分一樣。當然,《寶林傳·達摩章》已吸收了以往流傳的關于達摩的傳說。
然而《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也存在差異。主要有:
1、《祖堂集·達摩傳》中收有般若多羅另叁首(每首四句)谶偈、所謂佛陀跋陀羅的弟子那連耶舍應萬天懿之問所說的十叁首谶偈,而在《景德傳燈錄》中沒有;
2、《景德傳燈錄·達摩傳》中有達摩出國前通過辯論降伏六宗(有相宗、無相宗、定慧宗、戒行宗、無得宗、寂靜宗),由此“聲馳五印”以及教化輕毀佛教的“異見王”的情節,而在《祖堂集》裏沒有。從內容考察,《景德傳燈錄》中的這部分內容,未必取自《寶林傳》。
我們從禅宗成立以來直到宋初各種達摩傳記內容的增補和變化,可以看出這樣一個事實:隨著禅宗的迅速傳播和發展,菩提達摩在禅宗信衆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對原來《四行論》及直接受到《四行論》影響的《續高僧傳》中所描述的曆史上真實的樸素的菩提達摩形象和事迹已經不感到滿足了,出于信仰和崇敬心理的需要,不斷增進一些新的內容乃至富有濃厚的神異色彩的情節,形成種種廣爲流傳的達摩傳說。《寶林傳》作爲系統講述禅宗祖師傳承世系的史書,不僅吸收了這些傳說並且又有所發展,對後世的禅宗史書《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及大量燈史産生了極大影響。
[1]楊曾文編校,中華書局1996年出版《神會和尚禅話錄》中載有據敦煌文獻校勘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和《南陽和上問答雜征義》。
[2]詳見拙著《唐五代禅宗史》第九章第一節〈禅宗燈史“寶林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3]關于梁武帝菩提達摩碑,請參考日本小島岱山《菩提達摩石碑碑文並參考資料》,載2001年第1期《世界宗教研究》;紀華傳《菩提達摩碑文考釋》,載2002年第四期《世界宗教研究》。
《唐至宋初的達摩傳記》全文閱讀結束。